2 爸爸媽媽請“放手”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五條幼兒園
王君輝
“寶貝,快到姥姥這來,姥姥給你背著書包!”“下雨啦,爸爸幫你穿雨鞋啊。”“寶貝,媽媽喂你,再吃一口飯唄。”“我疊不好,老師,您幫我疊衣服吧!”……
瞧,孩子們的事總是有人幫著做。長此以往,他們開始享受并更加喜歡尋求他人的幫助,久而久之,家長在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中就會出現“不放手”的情況。
“有一種愛叫放手。”家長在給予孩子無窮無限的愛時,是否問過他是不是真的需要;是否知道這種愛有可能成為一種負擔。其實在孩子小小的身軀里,儲存著大大的潛能,小小的手掌也能做出超乎想象的事。
從4~5歲開始,幼兒能夠自己做的事情盡量讓他們自己做。這個階段的幼兒開始不愿意依賴別人,敢于嘗試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和任務;他們會在活動中表達自己的要求與想法;能注意到別人的情緒,有關心、體貼的表現;知道父母的職業,能體會他們的辛苦。
這個階段的幼兒,動作的靈活度和精細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發展。手部控制比以前更加靈活熟練,他們已經可以自己擺弄小物品、扣上扣子、解開扣子、系鞋帶。大部分幼兒能用剪刀剪出直線來,能端平一杯水而不灑出來。他們很樂意玩那種需要擺弄很多小東西的游戲,在自己動手做事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成長的快樂與做事后的成功體驗。
爸爸媽媽的“不放手”,體現在家庭生活中的包辦代替。孩子總是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待遇”,致使他們在做事或是遇到問題時往往在第一時間就想尋求別人的幫助。家長常常意識不到這種“不作為”對孩子成長的阻礙,而且還會助長這種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依賴他人的習慣,總是享受他人的服務就無法體會到成人的辛苦付出!
針對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要幫助孩子理解“愛”是相互的
“愛”不是單純地享受,而是彼此的回饋,要讓孩子學會尊重與感恩,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與鍛煉幼兒的服務意識。在孩子服務意識逐漸增強的同時,還要讓他學著主動去觀察身邊人的需要,從而產生出想要分擔或共同承擔任務(事情)的想法,讓孩子的行為與認知能力得到良好發展,從而促成積極的社會行為的產生。
2.要經常與孩子進行交流,不吝嗇贊揚
培養孩子正確地接納自己、認識自己行為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用鼓勵、獎勵的方式,及時表揚、肯定孩子為成人分擔收拾玩具、整理被褥等“小任務”的行為,鼓勵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而使他們建立獨立行為意識和服務他人的意識,體驗成長帶來的快樂感受。
3.要敢于“放手”
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強自我服務的意識,體驗成長帶來的成就感。
家長要率先行動,嘗試把自主權還給孩子。給孩子們自己支配自己行為的權利和機會,學會自己做事、形成良好的自主行為習慣,充分讓他們在家得到鍛煉,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積極主動的品質。這種“放手”在促進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的同時,亦為他們今后從容地面對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點評
魏薇
服務意識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階段是情緒的敏感期,是幼兒建立自我形象,認識自我價值的重要階段。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發展,此文中通過分析問題成因、闡明年齡特點、梳理教育方法,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在陪伴、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培養幼兒主動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懂放手、敢放手、能放手、會放手,用正確的方式去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讓幼兒真正成為生活自主管理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