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知識網格的3個核心要素

寫一條好用、可控、易治、益智的筆記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在研究知識管理理論和20余種知識管理軟件后,提出了“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型”,并對它進行了大量實踐驗證。我認為,數字化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最典型的特征是要把知識標簽化,樹立用知識管理知識的理念,清楚“數據→信息→知識→認知→智慧”的知識管理邏輯,以“連接”為中心打造個人知識體系。

軟件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知識的智能管理,實現知識在軟件層面的連接,但并不能讓我們直接提升認知、擁有智慧。認知和智慧層面的連接,需要我們以“思考”為旋渦去使用知識。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未來能讓我們在復雜而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的核心能力,一定是創新能力。創新的靈感源自思考,思考需要不斷升級認知,擁有透過現象看穿本質的智慧。因此,“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型”采取將知識放入固定網格中進行管理的理念,提供的解決方案強調3個核心關鍵詞:規則、感知、智慧。規則即用知識管理知識,感知即以連接為中心,智慧即以思考為旋渦,從而實現個人知識分系統、分區塊、分層次管理的目標,達到個人知識體系好用、可控、易治、益智的效果。

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型的3個核心要素是:知識凈荷(知識點)、元知識(標簽)、連接線(互聯邏輯)。知識點之間、知識系統之間、知識子網之間均通過元知識產生連接,實現用知識管理知識的目標,如圖1-2所示。

圖1-2 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型

1.知識凈荷:知識點

在“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型”中,知識凈荷是指獨立表達意思的數據信息,可以是一句話、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條語音、一張圖片、一段視頻等。也就是說,知識點是知識、理論、道理、思想等相對獨立的最小單元。

我用Obsidian軟件記錄了《銷售腦科學:洞悉顧客,快速成交》這本書的部分讀書筆記,如圖1-3所示。

圖1-3 Obsidian軟件中“局部關系圖”效果

圖中的每一個點就是一個知識點,點擊打開后可以看到該知識點的詳細內容。以圖1-3中“29價值的3種類型”為例,傳統的記錄方式如下。

有效的說服工具應當以將產品(解決方案)的價值最大化為目標,不僅如此,還應當讓價值盡可能地被量化,而不要交由受眾去任意猜想。

價值的3種類型:經濟型、策略型、個人型。

經濟型價值指可量化的價值,可以是積累的存款,也可以是獲取的額外收益。人們都厭惡損失,幫助客戶節省1美元的心理價值是幫助他們賺1美元的心理價值的2.3倍。

策略型價值是客戶期待獲取的一種商業價值,這種價值不能從經濟的角度被量化,但能提供真實的利益,如安全系數更高、風險更低、機會更多樣、質量更高、差異化更明顯等。

個人型價值指你能向客戶提供的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利益,包括壓力降低、所有權得到滿足、工作負擔減輕、升職、成為英雄、在工作方面更有安全感或被賦予更大的權力、獲得獎金、在公司內外獲得認可等。

采用“知識網格化”管理理念記錄筆記時,要遵循“一個網格管理一條筆記,一條筆記只記錄一個知識點”的原則。我把這條筆記拆分成4條筆記,用Obsidian記錄的結果如圖1-4所示。

圖1-4 采用“知識網格化理念”記錄讀書筆記示例

采用傳統方式記錄知識,似乎很省事,因為它可以把所有的知識都記錄在一個文檔里。在很多年前,我就干過這樣的事情。那時候沒有先進的知識管理軟件,我就在電腦里建立一個文檔,把收集到的資料都存放到這個文檔里。這個文檔就成了我的“寶藏”知識庫,主要目的是方便檢索。隨著收集的資料越來越多,我發現這種方式僅僅實現了一個功能,就是我在寫作中需要使用一個知識素材時,可以不用打開很多文檔,只要打開這一個文檔,憑印象輸入一個關鍵字,利用軟件自帶的查找功能,提升查找素材的速度。

但是,除了快速檢索,我還希望知識管理更加靈活。比如,需要寫一篇文章卻沒有靈感時,“知識庫”能不能給我一些提示?當我在瀏覽A知識時,能不能提示我B知識或C知識與A知識有關聯?或者B筆記中有很好的案例可以支撐A筆記中提出的觀點。于是,我開始整理自己的知識庫,不再只簡單地把獲取的資料存入文檔中,我在存放時,會特意給資料設置一個關鍵詞,然后查找與之相關的其他知識,把關鍵詞做成超鏈接。這樣一來,就解決了知識點之間的連接問題,但是這種笨辦法特別浪費時間,堅持下來有多難受,做一下就能懂。當然,不可否認,也正是這一番折騰,為我寫個人知識管理的書提供了“知識網格化”管理理念的靈感和經驗。

應用“知識網格化”管理理念記錄知識,雖然記錄的形態是碎片化的,但是隨著軟件的不斷升級,文檔之間的“鏈接”功能被開發出來。知識管理軟件不僅可以檢索記錄在不同文檔中的內容,還可以通過“文檔標題”、設置標簽等方式使不同的筆記文檔建立連接,為“一條筆記只記錄一個知識點”的知識網格化管理理念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2.元知識:管理知識的知識

元知識的概念源自專家系統,尤其是在設計大型專家系統[1]時,通常會把知識分為兩個層次:知識集與控制知識集的知識。我們可以把后者稱為知識的知識,即元知識。我認為,元知識就是管理知識的知識。在個人知識管理中,元知識主要由元知識標簽、知識來源、知識摘要(如果知識網格中記錄的內容很短,則可以省略)、知識應用提示等組成。元知識標簽是創建知識結構、提供知識網格連接接口的重要元素。知識來源通常標明知識內容是從哪里獲取的,例如從某本書中獲取的知識,來源包括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章節標題、頁碼等;知識摘要是指你對記錄知識的簡述;知識應用提示是指你在閱讀知識、識別知識的信息內涵后想到的應用場景。

需要重點闡述的是元知識標簽,我們可以將其視為管理知識的標簽。當我們給一個知識點設置標簽時,通常是設置一個或多個關鍵詞。我們可以通過設計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對知識進行有效連接、分類、控制和管理。

在設計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時,可以分類、分層設計。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的構建思路是先設計父元知識,再根據需要添加子元知識,使處于不同層級的元知識發生繼承關系。為確保元知識標簽的唯一性,不要且沒有必要在不同的知識系統中重復設計同一個元知識標簽。

當你在不同的知識網格中使用同一個元知識標簽時,盡管從物理存儲形式上看,該知識并沒有存儲在對應的知識系統中,但知識管理軟件會默認該知識歸屬于元知識所屬的知識系統,從而使不同知識系統中存儲的知識在邏輯上產生連接。

例如,你獲取到知識信息aa,將其存儲在了A知識系統中。你使用了B知識系統中的元知識標簽cc管理知識信息aa,此時知識信息aa在物理存儲上屬于A知識系統,但在邏輯上與B知識系統中元知識標簽為cc的知識網格建立了連接。盡管不同的知識管理(筆記)軟件在表現形態上有所區別,但市面上大多數具備“連接”功能的軟件,管理和連接知識的底層邏輯基本一致。

舉例如下。

B知識系統中的元知識標簽:#寫作的意義。

A知識系統中的信息:寫作不僅是記錄,還是為了更深入地思考。元知識標簽為“#寫作的意義”。

此時,“寫作不僅是記錄,還是為了更深入地思考”存儲在A知識系統中,但在邏輯上也從屬于B知識系統,即通過“分類方式建立鏈接”,實現知識的跨系統連接。

圖1-5是我用浮墨筆記(flomo)軟件創建的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圖中“知識管理”為本人寫作本書所建,用于收集素材和靈感,其中創建了一個1級標簽,也可稱為根目錄標簽。在1級標簽下方,可以創建2級標簽(flomo最多可以創建5級標簽),創建多級標簽的意義是便于提升對知識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力度。

大家可以參考我的示范,結合自己的需求創建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把根目錄標簽看成一個知識系統的大標題,在其下方創建子系統的元知識標簽,或直接創建知識網格標簽。創建好知識系統的元知識標簽類目之后,就可以在對應的元知識標簽類目中添加知識信息。我將寫這本書所管理的知識定義為一個知識系統,這個定義由個人決定,你也可以將其定義為一個知識子網。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個人對知識目錄的層級管理習慣去確定。知識網格化管理推薦的層級是:網絡→子網→系統→網格。當然,由于寫這本書的特殊要求,我引入了一個子系統的概念,將層級調整成了網絡→子網→系統→子系統→網格。

圖1-5 利用flomo筆記軟件創建的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

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的創建,并非隨性而為,必須進行深入思考。思考什么呢?我想借用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認識你自己”的銘文來說明,蘇格拉底曾將這句銘文作為他研究哲學的宣言。曾有一位哲學老師跟我講,哲學所研究的東西,很多是圍繞一個“我”字展開的,主要包括: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要到哪里去?

關于這3個問題,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各有主張。

我個人最喜歡的回答是宋代著名思想家張載的“橫渠四句”,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概言之,無論我們追求的是什么,都要對“我現在的狀態”“我為什么是這個樣子”“我要成就一個什么樣的未來”進行深入思考。如果能在工作、生活、學習中碰到任何問題時都采取這樣的方式去思辨,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你大概率能掌握哲學思維的基本邏輯。

我們用哲學思維去討論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如何設計,就像哲學家討論“自我”的話題一樣。哲學家在討論“自我”的話題時,不是簡單地圍繞“人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展開研究,而是把重點放在探討人的能量來源、能量的現狀和能量的潛力上。因為無論你追求的是什么,要想達成什么目標,都需要有能量支撐。當我們思考如何設計一個元知識標簽或一個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時,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元知識的能量,只有攜帶能量的知識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價值。元知識作為管理知識的知識,更是如此。

因此,對照哲學家提出的3個問題,結合元知識標簽類目體系設計,需要圍繞3個方面進行思考,即:

元知識的能量是什么?

元知識能量的來源在哪里?

元知識能量的價值體現在哪里?

能量一詞的英文是energy,簡稱“能”,古希臘語把能量稱為“活動”“操作”,它是一個間接觀察的物理量,即一個物理系統對其他物理系統做功的能力。也就是說,能量就是某個事物能使其他事物發生改變的性質,例如A事物能否驅動B事物發生改變、如何改變、變成什么樣子,主要看A事物的能量大小及能量性質。根據能量守恒定律,不同形式的能量在傳遞與轉換過程中守恒。

通過對“能量”一詞的解釋,我認為元知識的能量是一種對知識信息進行控制、管理、連接的能力。當我們設計一個元知識標簽時,必須考慮元知識的含義是否明確,能否簡明扼要地對知識信息進行分類,能否讓我們通過元知識準確定位所需的知識信息,能否激發我們的創作靈感,以及連接思考。

元知識的能量來源于哪里呢?這和元知識的屬性有關。所謂屬性,是事物的性質與事物之間關系的統稱。比如,事物的顏色、形狀、氣味、優劣、善惡及用途等,是事物的性質;而一個事物的大小、矛盾、愛恨、敵友等,是事物的關系。通常來講,任何事物都歸屬于某個特定的對象。元知識的主要用途是管理知識信息,若使其能量可用,在給知識信息創建元知識標簽時,對知識信息進行深度閱讀、思考、理解、消化,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元知識的能量來源于知識信息,類似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元知識能量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呢?價值,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是商品的一個重要屬性。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其中使用價值是給予商品購買者使用的價值,交換價值是使用價值交換的量。而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進行交換,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可以比較的東西。例如,用1頭牛去換1輛摩托車,之所以能夠成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交換雙方各取所需且兩種商品的價值對等。

元知識能量的價值也體現在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兩個方面。我們在設計元知識標簽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能用這個元知識標簽管理何種類型的知識信息,其次要考慮的是創建元知識標簽后其使用頻率高不高。通常來講,使用頻率越高的元知識標簽,連接的知識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們構建知識系統、知識子網和知識網絡,因為知識只有在連接狀態下,才能產生流動與融合。

知識之間一旦發生連接,就說明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關系。我們可以把知識的連接,理解為知識使用價值的交換量,例如A知識需要用B知識進行佐證,B知識需要用A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兩個知識點相互交換能量,就形成了知識的創新態,從而產生C知識。

3.知識連接線:建立知識互聯的邏輯

知識就像人體的細胞,細胞無法獨立存活,只有相互連接才能讓生命充滿活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就是有靈魂的知識。知識本身是沒有靈魂的,只有把不同的知識連接起來才能產生激活靈魂。我們閱讀一些文章或圖書,有時會發現里面的一個點、一個章節寫得非常好,內容豐富、格式規范、文筆流暢,甚至還文采斐然,但是聯系上下文,又會發現它們之間沒有邏輯聯系。這樣的文章或書就沒有靈魂、沒有意識,是死的。

寫作時,如果只采取“拼湊”的方式,在物理形式上把知識點放到一起,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是沒有思想、沒有活力,也沒有表達意識的,亦可稱為沒有靈魂的作品。

世間萬物,唯有被賦予某種能量、情感或功能,能為人類提供價值,才可稱之為文化。例如,一片落葉,本身并無意義,但當其成為龔自珍筆下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杜甫筆下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賈島筆下的“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時,便有了意義,承擔起為人們寄托情感的使命。

知識亦是如此,只有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用“氣”貫通作品的靈魂,知識才會承擔使命,具有某種實用功能。

“氣”即邏輯。何謂邏輯?是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結果的總和,既是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

我們做個人知識管理,就是在做建立知識邏輯的工作,并非積累海量知識。事實上,思維邏輯與知識儲備的多少并不成正比。比如,我們看到一些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人,大字不識幾個,開公司當老板,照樣可以把企業經營得風生水起。這是為什么呢?這些人雖然不懂量子物理,不懂微積分,也不懂經濟學,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個世界上還有一本書叫《資本論》,但是他們形成了一套為人處事的思維邏輯。比如,他們善于用最簡單、最具親和力的語言描繪一個令人振奮的共同愿景,他們恪守“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辦”的原則,他們特別會“分蛋糕”,等等。

如果我們把每種能力都看成一個系統,一個人可能只要把握其中一個系統的知識精髓,就足以應對各類難題。

由此可見,能否成就一番事業,最重要的是能否在從事的領域中摸索出一套成事規律來。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所處的世界只會越來越復雜,各種龐大而復雜的系統縱橫交錯,相互連接,相互影響。每一個系統都涉及海量的知識,任何人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知識系統,都如一粒沙,若想成事,就只能與其他沙粒融合,聚沙成塔后,沙粒之間就可以相互提供能量,形成合力,抵抗更多的未知風險,解決更大的現實問題。

因此,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型中的“知識連接線”,并非利用知識管理軟件的技術功能讓知識在物理層面上建立被動連接,而是建立知識之間的思維邏輯,促進我們提升知識的串接能力、知識的歸納能力和知識的推演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新源县| 肇东市| 石门县| 田东县| 利川市| 扎兰屯市| 东阿县| 日土县| 灵山县| 民权县| 淅川县| 宜兴市| 无棣县| 道孚县| 无为县| 繁峙县| 拉孜县| 南岸区| 虹口区| 富顺县| 五大连池市| 潼关县| 临泉县| 东丽区| 浏阳市| 秦安县| 明星| 大余县| 望奎县| 慈溪市| 江山市| 上思县| 西昌市| 华坪县| 耿马| 南陵县| 体育| 常山县| 砀山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