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經營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決定了政權的興衰、事業的成敗、人生的成就。在現實世界中,人既有功名利祿的利益訴求,又有七情六欲的情感需要;人既有正義、良知、進取等善的一面,又有自私、自利、貪婪等惡的另一面;人既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又是最難經營和駕馭的要素。如何經營好人?這需要卓越的智慧、高明的策略和高超的技巧,凡是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具有洞察人性、吸聚人心、駕馭人欲、經營關鍵少數的本事。
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這是一個爭論了幾千年的問題。善與惡是辯證的,在一定的環境或時間內,對于某些人或某些事,善人也有惡的行為,惡人也有善的舉動,趨利避害就是人最真實的本性。人性如山岳一樣亙古不變,任何試圖改變人本性的行為都會碰得頭破血流。只有因勢利導,用禮義進行教化,用道德進行規范,用制度進行約束,用賞罰進行引導,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激發人性之善,懲戒人性之惡,甚至能夠將惡的因素轉化為積極向善的動力,這就是經營人的“大道”。
一、吸聚人心
古今中外,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這是歷史得出的客觀規律。雖然說人心叵測,但也有跡可循、有章可依,那就要從人的本性出發,思人之所思、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喜人之所喜、解人之所盼、供人之所需,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用別人的鋒芒為利刃,化他人的軟肋為盔甲。歷史上凡是建大功、立大業的成功人士,無不精于引才、選才、用才、育才之道,都是把握人心內在規律和人性基本邏輯的高人。
1.吸引人才
俗話講,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要吸引人才、招募良才、選育英才,首要事項就是要洞察人性。這里需要先回答兩個問題:一是人為什么會辭別親人、背井離鄉,離開熟悉的工作、生活環境,去遠方追求夢想?二是哪些因素才能吸引人爭先恐后、蜂擁而至?答案必定是五花八門,但歸納起來無非幾點:一是發展的機會;二是寬松的環境;三是優厚的待遇。找到了答案就是讀懂了人性,找準了方向,而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第一,做到求賢若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是歷史的經驗。人才可謂是天底下最為寶貴的資源,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者無不都是麾下人才濟濟、精英薈萃。得人才者近可以治國興邦,遠可以平定天下。比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維新,奠定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曹操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抒發網羅英才、統一天下的抱負;劉備以三顧茅廬的執著和真誠請諸葛亮出山輔政,三分天下才有其一。因此,只有把吸引人才作為頭等大事,大力開發人才資源,精心經營人才資本,才能匯聚天下有識之士、有用之才,成就一番不朽之功業。
第二,提供發展機會。俗話講:“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現象,而人往高處走則是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建功立業的追求,以及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渴望。為什么人要從鄉村流向城市,從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孔雀”為何持續東南飛?歸根結底就是受發展機會的吸引。因此,從人才流動的基本規律出發,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引才。
一是以共同的信仰感召人。古話講:“道不同,不相為謀。”共同的奮斗目標就是一面旗幟,凝聚起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士共謀發展、共創事業。比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數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洪流,就是為了實現心中救國、救民的理想和信仰。正如毛澤東所說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著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了一起。
二是以事業的平臺吸引人。要想有效地吸引人才,必須要讓英雄有用武之地。只有提供其干事業的條件,給予其應有的地位,搭建其施展才華的舞臺,幫助其實現人生的價值,才能讓人有盼頭、有奔頭、有甜頭。
第三,確保寬松環境。江河里的水深了,魚蝦就會聚集;山林茂盛了,鳥獸就會聚集;環境和諧包容了,人才就會聚集。人都喜歡寬松、包容、友好的做事氛圍,只有讓人干得順心、留得舒心、活得開心,才能對人才形成強大的吸引力。要打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良好的制度環境。“法無禁止皆可行”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只有大力弘揚“顯規則”,努力消除“潛規則”,打破各種條條框框的約束,不斷創造和延伸發展空間,才能形成強大的吸引力。
二是包容的社會環境。只有對外來人員、外來事物、外來文化一視同仁,開放而不封閉,包容而不排外,平等而不歧視,才能吸引人才蜂擁而至。為什么深圳能夠吸引和匯聚全國各地的精英?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圳的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相比國內其他城市有著明顯的優勢,以此吸引八方人才。
三是舒心的生活環境。要匯聚八方英才為我所用,不僅需要事業、待遇等硬條件,還需要教育、醫療等生活配套軟環境。貼心的服務、良好的后勤、有力的保障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使他們在生活上無后顧之憂,不為生活瑣事而勞心傷神,從而真心謀事、用心干事、全心成事。
第四,給予豐厚待遇。“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天性,而優厚的待遇就如同強大的磁場,極具吸引力、誘惑力、殺傷力。凡是千里馬就一定不會滿足于牛、驢的待遇,對待遇不滿就會產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心理失衡,尋找機會另謀高就、另尋出路。雖然說待遇不是吸引人才的唯一條件,但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待遇不足,封賞不厚,不要說外部人才難以引進,內部人才也會離心離德。要想真正引進人才,就要舍得給位子、給票子。
2.用好人才
歷史的經驗教訓表明,得人才者得天下。劉邦用蕭何治理后方,用張良運籌帷幄,用韓信決勝千里,開創了大漢基業,總結起來歸納為八個字:“不善將兵,善于將將。”要想成就大事、開創偉業,就必須要會用人、用對人、用好人,這就是領導藝術的最高境界。
第一,舉賢用能。很多單位普遍存在“武大郎開店矮點好”的現象,一些領導口頭上高喊人才寶貴、人才缺乏,但在人員的招聘、選拔、提升方面卻喜歡任用比自己水平更差、能力更弱的人,A級人才任用B級人才,B級人才任用C級、D級人員,一級更比一級弱,形成“一流人才引不進、二流人才留不住、三流人才請不走”的現象,對組織成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人都有私心雜念,但從組織整體利益出發,就必須采用曾子所說的“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用人原則。“用師者王”就是領導人尊奉真正賢能之才為老師,從而“王天下”,比如周文王重用姜太公并尊之為國師、尚父。“用友者霸”就是領導人對人才像兄弟、朋友一樣,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劉備與關羽、張飛、諸葛亮的親密關系,遠遠超越傳統的君臣之義。“用徒者亡”就是指領導人專用能力低下、唯唯諾諾、順人喜好的奴才,必然導致失敗,甚至是滅亡,歷史上一些王朝的末年,無不是在“親小人、遠賢臣”中遭受滅頂之災。令人可惜的是,現實中喜歡“用徒”者遠遠多于“用師”者。
人常常不滿足于自己的財富,卻滿足于自己的智慧,自以為是、好為人師是人性的通病。而只有具備“用師”的智慧,拿出“用友”的氣量,克服“用徒”的短視,真正建立和完善一套舉賢用能、唯才是舉的優良用人體系,才能讓遠者歸、近者服、強者聚,才能將事業發揚光大且持久存續。
第二,用好核心骨干。真正構成一個組織的脊梁,決定其前途和命運的核心靈魂人物永遠都是少數幾個人,數量雖然屈指可數,卻發揮著中流砥柱作用,古今中外概不例外。比如,劉邦團隊的核心主要是蕭何、張良和韓信,劉備團隊的核心主要是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用好核心骨干人士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識別關鍵人物。如果對組織成員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成人手、人才、人物三大類。人手就是組織中的大多數人,安排什么做什么,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屬于庸人之列;人才就是用心做事的人,他們有能力、有激情、有責任、有思路、有條理,屬于組織中的能人;人物就是全身心投入、用思想和靈魂做事、渴望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屬于組織中的棟梁。人手需要引導,只要利益沒有受到侵犯,或者待遇有所改善,他們就會安分守己;人才是組織的中堅骨干力量,把事業做到優秀就要依靠人才;而人物則是一個組織的核心和靈魂,是組織最為寶貴的財富,直接奠定事業成功的基礎,要把事業做到卓越就要緊緊擁抱人物。
二是用好關鍵人物。任何領導人的時間、精力、管理幅度都是有限的,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跟蹤和管理組織的所有成員,只需要管住、用好幾個關鍵少數人物就足夠了,其他成員都可以授權他們去管理。只要經營好核心靈魂的人,籠絡好中堅骨干的人,協調好利益相關的人,管理好經辦操作的人,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動力、活力和潛力,使各方利益都各得其所,就意味著事業有了根本的保證、堅實的根基和強大的動力,就意味著王道可成,霸業可期。
第三,因才而用。馬能日行千里卻不能負重,牛力大無窮卻不堪馳騁,陸路上用車,水路上行船,這是生活的常識。用人正如用器,當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只有愛才心切,才能識才有道、用才有法、容才有量,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識人之才。作為領導人,必須練就一雙伯樂式的眼睛,從人群中選拔可造之才,慧眼方能識珠,知人才能得人。識別人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經常性、近距離地接觸他們,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考察,走近其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把“聽其言”和“觀其行”結合起來,多方印證、全面掌握他們的真實表現。也可以用心理測試來分析其性格特征,用績效來考核其工作能力,用一團亂麻式的雜亂問題來觀察其邏輯思維水平,用突發事件來衡量其隨機應變的本事,用艱難困苦來考察其價值取向,用責任權利來評價其職業操守,用巨大誘惑來考驗其忠誠程度,用艱巨而復雜的任務來檢驗其駕馭局勢的能力。諸如此類的方法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二是用人之才。品德高尚、思想深遠、氣勢恢弘、能力超群的人可稱之為全才、天才,能夠見人所未見、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成人所未成,足以把握大局,擔任一方統帥,這種人屬于人中之龍。而大多數人才只是偏才、專才,在某些方面才能卓越,但也有明顯的弱點,而用人當用其長、避其短,發揮其獨到的優勢。比如,足智多謀、精于謀劃者可擔任參謀;毫厘皆較、精于盤算者可管理財務;能說會道、長袖善舞者見長于營銷;性格溫和、認真細致者可用于服務;善于溝通、長于協調者可用于人事;循規蹈矩、吹毛求疵者可用于質檢;堅持原則、鐵面無私者可用于紀檢監督;技術精湛、工于匠心者可用于研發;循循善誘、耐心開導者可用于教育培訓等。
高明的領導人無不精通用人之長的道理,善于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如果把人放錯了位置,用錯了地方,就有可能把人才變成廢才,甚至會釀成悲劇,造成重大損失。比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就令人深思,馬謖作為一名優秀的參謀人員,并不適合充當主將,造成這幕悲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諸葛亮用人不當;而反觀戰國時期的孟嘗君養士三千,既有忠誠飽學之士為其謀劃“狡兔三窟”之策,又有雞鳴狗盜之徒幫其脫離險境。這些事例說明,只有讓各種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能、才盡其用,領導人才能夠勞心少、見效快、收獲多,最終垂拱而治。
三是容人之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大事者必須思想深遠、胸懷寬廣,能容人所不能容。而現實中卻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想凝聚人心、集聚眾智、匯集眾力,對人就不能過于苛刻,而是要有容人之雅量,具體就是要做到包容和寬容這兩點。所謂包容,就意味著要因勢利導,以德服人;尊重意見,理解差異;大事講原則、求大同,小事講風格、存小異;做到和而不同。所謂寬容,就意味著要見人之長,容人之短;尊重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多些允許,少些不準;多點肯定,少點否定;多點欣賞,少點指責;多點信任,少點猜忌。以包容得眾智,以寬容聚人心,用心打造心順、氣旺、力聚、人和的良好工作氛圍。
第四,收服人心。人是矛盾的綜合體,既充滿了理性,又是感性的動物,都希望與高者為伍,與德者同行,與善者共事,靈魂的寄托、思想的共鳴、情感的依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心的向背和事業的成敗。要想收服人心、凝聚眾力,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以誠待人。古語講:“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經營事業也好,合作共事也罷,只有以善為念、以誠相待、以心換心,才能集眾人之智為智,借眾人之力為力;才能開辟一片天地,成就一番功業。
如果一個組織利益高度交集,關系和諧融洽,領導人能夠敞開胸襟,開誠布公,重視民情,體察民意,平常時日撫恤“得其心”,危難之際方能“得其力”。如果上下貌合神離、矛盾重重,必定人心渙散、一觸即潰,這樣的隊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二是以信聚人。俗話講:“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父子、兄弟之間為何會達成高度的默契,危急時分定會舍身相救、以命相搏?根源就是基于血緣關系、利害相關的高度信任。一個組織要發展壯大,必須要團結和凝聚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志,最大的挑戰就在于用人,而用人的最大突破就在于信任,有了信任才敢于授權和托付。
領導人最寶貴的財富是時間和精力,必須將工作事務按輕重緩急進行分類,并且授權別人替自己辦事,在無足輕重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就是在舍本逐末。如果對任何人都不信任、不放心,對任何事都不放手、不授權,上級只管發號施令,下級只管悶頭做事,不僅領導人自己勞心傷神,還會使下屬處于有職無權、有名無實的地位,處于“丫環掌鑰匙,當家不做主”的境地,嚴重挫傷下屬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樣既不能發現能人,也不能淘汰庸人。如果像諸葛亮那樣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唯恐別人做不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對大局無益,對大事無補,只會讓后人抒發“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無限感慨。
古話講:“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其背后的邏輯必定是信任、贊賞及知恩圖報。信任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合作關系變得更加融洽。對人多一份信任,才會多一份忠誠;對人多一份支持,才會多一份回報;對人多一份鼓勵,才會多一份干勁;對人有知遇之恩,才會有投桃報李。
三是恩惠籠絡。人既有理性又有感性,其思想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感的影響。要讓人在關鍵時刻出大力、賣死命,平時的恩惠籠絡必不可少,通俗地講,人是需要“哄”的。高超的籠絡手段就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滋養心田,平時對人噓寒問暖,關心他,理解他,尊重他,贊美他,有了好處想到他,做出成績后在精神上進行表彰,在物質上進行獎勵,在情感上進行拉攏。打開心靈的窗戶,陽光才會進來;架通心靈的橋梁,情感才會互動;拆除心靈的防線,思想才會交流。這幾點都做到了,人心自然就會被收服。
雖說人心隔肚皮,人固有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的無恥之徒,但也有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忠義之輩。如果領導人一味抱著“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讓天下人負我”的自私自利心態,把人都看成是把客氣當作福氣、把關心當成任性、把好心當成驢肝肺的市井無賴,只知一味索取,而不知耕耘付出,這種人必定是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格局狹小,到頭來一定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事業不是做不大,就是做不久。
第五,薪酬激勵。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并沒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工作無非就是為了捧個飯碗、養家糊口、改善生活。同時人又都是理性的,心里都有一把秤、一個算盤,會和內部成員比,跟外部組織比,衡量著自己的得到和付出是否相當。因此,激勵導向明確且相對優厚的待遇就是凝聚人心、帶好隊伍的必備條件。
如果薪酬機制缺乏激勵性,分配方式過于平均,保護和保障過多,就會產生“吃大鍋飯”的現象,嚴重打擊先進者的積極性,保護平庸者的懶惰性,長此以往必然導致組織效率下降、效益下滑、共同貧窮;而待遇過低,必定導致人心渙散、活力喪失、紀律松滯,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有能力、有本事、有門路的人就會改換門庭、另謀高就;有職有權的人就會渾水摸魚、中飽私囊,嘴上講的是公家的道義,心里想的是自家的生意;而那些沒本事、沒門路、沒職權的平庸之輩就只能是熬日子、混工資,過一天算一天,表面上是忠誠,實際上是無奈。當跳槽變得沒有成本制約,甚至變成創收機會的時候,組織所有的制度、規章、紀律都會失去約束力,整個隊伍就沒法駕馭和控制。
由此可見,想要讓人工作安心,干活賣力,相應的薪酬待遇和激勵必不可少。必須以績效、貢獻為基準,提高待遇標準,豐富薪酬等級,拉開薪酬待遇,讓人看到希望和前景,從而安撫人心、增加信心、鼓舞干勁。只有這樣,組織的創造活力才能得以展現,戰略才能得以實施,各種規章制度才能得以發揮作用,整個隊伍才會有嚴明的紀律、頑強的作風、強大的戰斗力。
第六,利益共享。西方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人們忘記父親之死比忘記財產的喪失還要快一些。赤裸裸地說出了人自私的本性,唯有名利忘不了、舍不得、放不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利則聚,無利則散,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反目成仇,甚至禍起蕭墻、同室操戈的事例屢見不鮮。正如著名的英國政治家丘吉爾所講,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人都有追逐利益的欲望,但實現欲望的智慧卻有天壤之別。“自立者立人,自達者達人”“自利則生,利他則久”,這些古訓體現著高度的智慧。自己要想站得穩,必須也要讓別人站得穩,自身要想發達,必須也要讓別人發達。“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領導人只想獨占利益,必定會失去支持者、擁護者、追隨者,最終淪為孤家寡人、光桿司令。如果能夠高度尊重并合理引導個人利益,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機制,就有可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上激發他們創造、創新、創富的活力,進而讓組織凝聚出堅定的向心力,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最終上下齊心協力,匯聚合力,增添活力。
第七,開放式用人。現實中很多組織都面臨兩大矛盾:一是資源供需矛盾,組織內部人才資源有限,而對事業追求卻是無限;二是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受制于各種條件,引進人才困難,另一方面外部卻有大批人懷才不遇,或者有著大量閑工夫、閑時間、閑精力而無法有效利用。
為解決這兩大矛盾,用最低的用人成本達到最高的用才效率,就應當具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開放式、分享式用人思維,破除傳統的、排他性的雇傭制度的束縛,打破資源和能力極限的制約,以利益共享為紐帶,采取靈活機動的用人方式,最大限度上爭取外部的各種人才資源為我所用。比如,可以采取委托、外包、合作、協作等形式,將專項工作交給世界上最專業的人去完成。
只要真正有能力為組織解決問題、提高能力、提升效益、創造財富,無論是“自己人”還是“外來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破格錄用,享受相應的待遇,賦予相應的職權,授予相應的頭銜,給予相應的收益分配,都可以成為事業的合伙人、同盟者,甚至是依靠力量。因此,只有秉承開放的用人理念,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不拘一格地用好人才、用活人才,才能匯天下之才,集天下之智,聚天下之財。
3.培養人才
俗語講的“外來和尚好念經”真實反映了一些組織的用人傾向。現實中有些單位總認為人才在外面,這山只望那山高,只知道招聘人、使用人,而不知培養人、訓練人,最終一定無人可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夠聚天才英才而教之,成為他們人生的導師、職業的引路人、事業的貴人,為社會培養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技藝精湛、博學多才的人才,本身就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善事。
第一,教育和培訓。“玉不琢,不成器。”人都有是非心、上進心、求知欲、可塑性,此所謂孺子可教。教育培訓重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遵紀守法,這既是做人的底線,也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二是道德教化,讓人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修身養性,規范行為;有德有才者是人才,有德無才者是庸者,無德有才者是歪才,能力越強,破壞性越大。三是思想教育,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塑造自尊、自信、自強的健全人格。四是知行合一,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成長,克服“語言巨人、行動矮子”的不良傾向。五是自我反省,通過自我批評、自我檢討、自我改進等方式,培養自我修養的功夫。六是學習培訓,以此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增加知識,提升技能。
第二,競賽和訓練。爭強好勝、出人頭地是人的天性,如果能夠因勢利導加以開發和利用,就可以極大地鼓舞士氣,振奮人心,凝聚力量,重點要實施兩項任務:
一是要引入競賽機制。千里馬不僅要靠相,更要靠比,要讓人才脫穎而出,競賽機制不可缺少,最大限度激發人的潛力,形成積極向上、爭先恐后的工作氛圍。
二是要加強技能訓練。人的服從命令、執行任務、合作交流、溝通協調等能力都非先天所有,而是通過后天持續而系統地訓練才能得以提升,比如奧運會冠軍、精銳部隊、堅強團隊無不都是艱苦訓練的結果。訓練的神奇作用就在于通過不斷地挑戰和磨練,對身心進行一次次的大洗禮,不但可以改變人的心智,使人懂得珍惜機會,欣賞他人,感恩團隊;而且能夠調整人的行為,有意識地學習某種知識,掌握某種技能,并且把理念、素質轉化為能力和成果。
第三,打造后備人才梯隊。有些單位平時不留心人、不培養人、不儲備人,要用人時就會陷于無人可派、無兵可調、無計可施的窘境。凡是優秀的組織,都有一支強大的后備人才隊伍,關鍵時候拉得出、用得上、頂得住,這就是普通和優秀的差距。
打造強大的后備人才隊伍,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一是年齡結構的合理性,青年、中年、老年人才搭配應符合錐型結構,既要發揮青年人的沖勁、中年人的穩重,又要借助老年人的經驗。二是能級結構的合理性,以高級人才居少、中級人才居中、初級人才居多的塔形組合為最佳。三是專業結構的合理性,多學科、多專業的人才組合有利于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事物和分析問題,在專業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
二、駕馭人欲
如果人人都是純粹、高尚和無私的君子,那么所有的規章、制度、法律都顯得多余。但事實上絕大部分人都不是完人,既有積極、善良的一面,也有消極、丑惡的另一面。因此,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需要用法律進行規范,用制度進行約束,用道德進行教化,用賞罰進行引導。
曹操曾講過:“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個“道”字意義深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御人之道。歷史上凡是成大器、立大功、建大業的大人物,無不都是操控人心、駕馭人欲的御人大師。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駕馭手段,將人引入預定的軌道,使人盡忠、履職、用心、賣力。
1.領導之道
領導人是一個組織的核心和靈魂,領導的方法既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管理人就如同馭馬、馴馬,離開了馬嚼子、馬籠頭、馬鞭、馬鞍等工具,這匹馬就是野馬、烈馬,再高明的騎手也無法駕馭。想要經營好人、調教好人、駕馭好人,就必須因勢利導人的本性,牢牢抓住手中的“韁繩”,不斷地提升治理水平。
第一,樹立領導意識。縱觀古今,有建樹的領導人之所以能夠鶴立雞群、超乎常人,甚至影響歷史的進程,其共同的特點都具有堅定的意志、強烈的意識和高度的自信。領導人憑堅定的意志積極地行動,而普通人大多是在等待;領導人靠強烈的意識敢作敢為,為偉大的事業效勞,而普通人卻是為日常的生計奔忙;領導人遵循自己的思想和判斷,以高度的自信讓別人信服,而普通人只是在人云亦云中迎合他人。思想、意識、格局不在一個層面上,成就也就有天壤之別。
第二,加強學習和研究。古話講:“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亂。”學習和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一是學習歷史典籍,閱讀人物傳記。歷史是本教科書,充滿著前人選人、用人、育人、御人的智慧和經驗,研究歷史上偉大人物的成敗得失,善可為法,惡可為戒,重點是學習先賢的思想,借鑒他們的行為,以利于自己御人的方法和舉措。
二是思考未來,未雨綢繆。領導人最重要的職責是解決重大決策問題,既要高瞻遠矚,放眼地平線以外的風景,又要設立目標,把握事業發展的航向。在事業穩定時期絕不可以無所事事、高枕無憂,而是要觀察形勢、分析動態、規劃未來,以備在形勢轉折之時能抓住機遇或規避風險。只有心有底氣、胸有成竹、腹有預案,才能處變不驚、舉重若輕、從容應對,展現統帥的風采。
第三,培養獅子加狐貍的性格。世界上常用兩種斗爭方法:一種方法是運用法律、制度,另一種方法是運用武力、詭計。第一種方法是人類所特有,而第二種方法則屬于動物界,而正是因為前者常有所不足,所以不得不訴諸后者。領導人必須具備獅子加狐貍的雙重性格,獅子雖孔武有力,卻不能夠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貍雖能躲避陷阱,卻無力抵御豺狼。所以,領導人必須既是一頭狐貍以便識別陷阱,又是一頭獅子以便讓豺狼畏懼。
天底下人心險惡,為了爭奪利益,各種出爾反爾、不守信義的人司空見慣,背信棄義、作奸犯科的事屢見不鮮。因此,領導人大可不必將自己陷于道德、信義等虛名之中,識別詭計、粉碎陰謀、乘勝追擊、制服敵手才會讓自己獲取利益并博得名聲。“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歷史的鐵定規律,任何規則永遠都是由勝者、強者來制定的。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為圖虛名而必遭實禍,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看似高尚,實則迂腐,宋襄公式的“仁義”實則愚蠢不堪。
第四,占據道義高地。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而大部分人的所見所聞多為外在表象,并不完全了解事物的真相。因此,領導人必須占據道義的高地,要讓人覺得你是位具有品德高尚、志向高遠、仁慈寬厚、篤守信義、合乎人情等諸多美德的人,即使有私心和私利,也要巧妙地借助公義之名掩飾自己的部分企圖,這樣才能得到支持者、擁護者和合作者。只有得到大部分人的尊敬、愛戴和擁護,名正而言順,決策才能有更少的阻力,命令才能有更大的號召力,行動才能有更多的助力。比如,春秋時齊桓公以“尊王攘夷”號令諸侯而成就霸業,三國時曹操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消滅群雄,劉備以“匡扶漢室”作為旗幟而擴充實力,都是歷史上有名的高明之舉。
第五,強勢領導風格。曾國藩曾說領導人的管理風格有三種:不忍欺,不敢欺,不能欺。善良仁義的領導人受人尊重,下屬不忍欺;精明能干的領導人受人愛戴,下屬不能欺;而威嚴強勢的領導人讓人畏懼,下屬不敢欺。
哪一種領導方式更有效率?既仁義,又精明,還威嚴,三者兼備當然是最佳組合。如果非要做出取舍,“不忍欺”是可選項,尊重靠情義維系,而人具有忘恩負義的劣根性,這條紐帶事實上相當脆弱。“不能欺”也是可選項,愛戴維系于利益,而人都有追逐名利的本性,當利益得不到滿足或利益發生沖突時,這條紐帶也就一刀兩斷;“不敢欺”則是必選項,畏懼是由于害怕受到懲罰,而人都有欺軟怕硬的本性,冒犯一個受人尊重和愛戴的人會比冒犯一個令人畏懼的人更少顧忌,被人畏懼要比受人尊重和愛戴要安全得多,發號施令要管用得多,管理效率要高效得多。因此,管理還是威嚴一點好,領導還是強勢一點好。
2.上下同欲
孫子曾說過“上下同欲者勝”。對于任何一個組織或個人來講,理想就是一面奮斗的旗幟,有了理想才會有目標,有了目標才會有欲望,有了欲望才會有行動,有了行動才會有成果。在實現目標的決策和實施過程中,領導人起到核心、靈魂的作用,統一思想、統一目標、統一行動必不可少,步調一致才能得取勝利,否則什么事都做不了、辦不成。要達到“上下同欲”的預定目標,具體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要“令民與上同意”。領導人具備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的眼力,看到眾人所看不到的風景,而大部分人目光短淺,只能看到腳下的土地,卻看不到遠處的高峰。領導人必須堅定自己的主見,而不能迎合他人的意志;必須讓民意跟著自己的節奏起舞,而不是一味去討好他人的訴求;必須努力爭取廣泛的認同和支持,而不能放棄既定的原則和目標。
二是在行為方式上要“與眾相得”。領導人不僅是一個遠見卓識的思想家,更是一個果斷干練的實干家,組織、指揮和監督成員去完成既定的目標。只有組織內部利益高度交集,關系和諧融洽,上下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才能為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而同心協力、共同奮斗。
3.保持適當距離
古話講:“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有怨。”這句話是講,對人過于親近,他就會對你不尊重,疏遠了則會有怨言。在現實世界中,人都有自以為是、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通病,言行都以領導作為風向標,不斷揣摩和迎合上級的喜好。要觀察人是否說真話、辦實事,領導就要與下屬保持適當的距離,很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正如法國戴高樂總統所說,沒有神秘就不可能產生威信,對一個人過于熟悉就會產生輕蔑感。美國尼克松總統也曾說過,仆人眼里無偉人。
如果領導暴露了傾向,下屬就會粉飾言行加以迎合;泄露了意圖,下屬就會利用上級的想法而表現出異常的才能;隱蔽了喜好,下屬就會顯露出真性;不事先規定框架,而只要將下屬的言行加以驗證,比較一下是否符合預期,就可以知道下屬的德行與才干。
有人曾說過,沉默是創造偉績的因素,是領導人手中強有力的工具。領導人必須把握好說話與沉默的尺度,隱藏好自己的真實態度,少擺弄口舌而多開動腦筋。只要讓聰明的人絞盡腦汁來出謀劃策,讓有才能的人千方百計來達成目標,根據本事的大小來授予職位,這樣智慧就不會枯竭,才能就不會窮盡,聲譽就不會受損。
4.平衡牽制
墻的外邊眼睛看不到,門的里面耳朵聽不到,管轄范圍越廣,環境越是復雜,情況越是多變,領導就越容易受到蒙蔽,越容易被人愚弄和欺騙。只有實現權力制衡,形成有利于領導所操控的權力結構,才能讓自己耳聰目明,不給下屬任何欺上瞞下、驕橫放縱的機會,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分而治之。高度集中又沒有制約的權力危害極大,輕則腐敗叢生、民怨不斷,重則危及政令統一、政權穩定,甚至顛覆政權、改朝換代。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權臣、外戚、宦官專權現象。春秋末期三家分晉,唐朝的安史之亂,宋朝的陳橋兵變,諸如此類的事例深刻說明,別人的強大就意味著自身的危險。為防止權力過度集中,防范大權旁落,就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建立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構建權力框架體系。比如,現代歐美國家往往采用“三權分立”制度,行政、立法、司法權力分別掌握在政府、國會、法院手中,形成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權力體系。
二是分散權力。歷史上一些權力分散與制衡的原則一直影響至今。比如,在行政權力方面,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職位,把行政權力分散到六部,以保證權力制衡,解決了貫穿千年的皇權和相權之爭;在財政權力方面,宋朝推行分稅制,實行中央稅和地方稅,保證中央的財政主導權;在軍事權力方面,宋朝實行軍民分治原則,軍隊不管地方,地方不管軍隊,避免藩鎮割據現象。
三是人事任免制度。權力都是由人進行運行和操控,管住了人事就管住了權力。比如,自秦朝開始廢除分封制,實行中央集權制,中央直接掌控地方重要干部的人事任免權,以任期制、調任制、交流制等制度作為工具,以防地方勢力坐大,避免尾大不掉的局面。
第二,以小制大。通過“權”“位”分割的制度安排,讓位高權重的在某些方面受制于位低職卑的,這是權力制衡的常用手段。比如,古代的御史、言官、欽差大臣制度,現代的紀檢、監察、審計、巡視員制度,就充分體現了以賤抑尊、以微控貴、以近制外的制衡原則。
第三,以下屬制下屬。下屬之間總是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派系、山頭和圈子,只要不危害組織的整體利益,就可以有意制造和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牽制,或者借此抑彼,形成分而制之的態勢。
5.獎勵有方
人的本性既自私貪婪,又恐懼懲罰。恰到好處的獎勵是一門深奧的管理藝術,不適當的獎勵會與懲罰一樣遭人不滿和憎恨,收不到預定的效果。而高明的領導人施行獎賞時充沛得就像及時雨,會讓人感恩戴德,達到預期的目的。
如何才能做到獎勵有方?就必須回答獎給誰、獎什么、如何獎這三個問題。
第一,論功行賞。獎勵和表彰那些業績突出、功勞卓越、進步巨大的人,以此激發所有人的激情和斗志。同時防止獎勵過泛、過雜,決不能人人都有份,否則獎勵就會貶值為理所應該的普惠性福利,不但達不到激勵的初衷,反而會成為變相的“大鍋飯”,被認為是組織的一種義務。人都有忘本的可能,當獎勵減少或停止時,就是激勵結束之時,不但不會得到任何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會心生怨恨,抱怨不斷。
第二,逐步升級。世界上有個著名的“熬鷹論”,要讓獵鷹去捕獵,不可喂得太飽。鷹太餓了當然沒力氣工作,喂得太飽則變得懶洋洋也不想去捕獵,只有將鷹喂得半饑不飽,才會有效地激發鷹捕獵的動力,捕到獵物后再獎勵食物,如此循環往復,持續刺激鷹捕獵的積極性。自然界中的動物是這樣,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也是如此,不可喂得太飽,獎勵或待遇要逐步升級,讓人看到更遠的奮斗目標,以此持續地鼓舞人心、催生斗志、激發動力。
俗話講:“天高不算高,人心節節高。”既然人的欲望是逐步升級的,與之相適應,獎勵的辦法也應逐步把目標提上去,把胃口吊起來,一點、一點地及時賜予恩惠,以便讓受賞的能夠更好地品嘗獎勵的滋味。比如,有些單位在晉升通道上設置了很多層級,在薪酬待遇上有著幾十級甚至更多的工資等級,就是要讓人看到職務尚未到頂,待遇還有上升的空間,以此激發人積極向上的動力;有些組織重用那些胸有大志、腹有良謀、身有絕技卻口袋空空的人,正是唯其有才,唯其不得志,急于改變現狀,適當的獎勵就能激發出強大的戰斗力。
第三,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并重。俗話講“人要臉,樹要皮”,人都有虛榮心,不僅要里子,還要面子,最好能名利雙收,領導人應當精通并善于利用人的這一特性,滿足人的虛榮心。比如,古代君主對于一些忠臣良將除了賞賜良田豪宅等物質獎勵、封侯拜相等職務委任之外,還授予國師、亞父、太傅等榮譽頭銜;對精銳部隊授予虎賁、近衛、御林等榮譽稱號,以此振奮人心,激勵士氣。
如果只強調物質獎勵而忽視精神激勵,就可能使下屬成為一群一切向錢看、有奶便是娘的見利忘義之徒;而過度重視精神激勵而忽視物質獎勵,那就是“光著屁股坐花轎”,有名而無實,同樣起不到相應的作用。因此,既在物質上要讓人生活富裕,讓人感恩戴德;在精神上表現尊敬,分享榮譽,給予頭銜;在職務上賜予地位,分擔職責;必要時又適當地敲打警示,讓他清醒如果沒有組織關懷和領導關照,他就站不住腳,讓他害怕現有榮譽的喪失、財富的損失和地位的更迭。
第四,慷他人之慨。有句話叫“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看上去人與財兩者似乎不可兼得。物質獎勵和賞賜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如果都讓組織自身承擔,勢必造成人力成本、運營成本過高,不利于組織的財富積累和事業發展;而過于節儉吝嗇,則一定會遭人輕視或背負惡名,失去大批的追隨者、支持者、合作者,甚至眾叛親離。如何既能手握大量獎勵的資源,又不消耗自身的財富,做到人財兼得?這就需要高超的智慧和策略。
要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慷他人之慨,如果消耗的不是組織自身的財富,那就盡可以當一個闊綽的施主,因慷他人之慨而痛快淋漓地賞賜,這不但無損于名聲,反而可以聲譽四起,進而凝聚人心、團結力量、成就大業。現實世界中有許多這樣成功的先例,比如,古代有些君主為激發將士賣命去開疆拓土,承諾將攻占的城池賞賜給將領作為領地,占領的土地獎勵給士兵作為耕地,并可以世襲罔替,還會許諾獎勵將士其他戰利品,這就是在慷敵人之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均田免糧”“均貧富”等政策主張,就是在慷地主、官僚之慨。
6.懲罰有術
人為什么要追求事業成功?無非是為了追求快樂和遠離痛苦,而且對于痛苦的記憶遠遠甚于快樂。因此,執行懲罰時就要威嚴得如同雷霆萬鈞,讓人膽戰心驚并長久記憶。與獎勵相對應,實施有效的懲罰,同樣要回答清楚懲罰誰、罰什么、如何罰這三個問題,這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依規懲處。對于那些違法亂紀、不守規矩、造成損失的人與事,必須進行嚴厲的懲罰和制裁,以體現法律和制度的尊嚴。但在實施懲罰時,還需注意幾個事項:
一是必須以法律和制度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按照相關規定或事先約定的條款進行懲處,切不可因怒而大罰、濫罰。事情做過了頭、做絕了,就是做錯了,就會走向事情的反面,產生負面效應。
二是應對事而不對人,必須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實施懲罰,犯了什么錯誤就給予相應的懲處,切不可無限放大,上綱上線,上升到人格污辱的地步。
三是堅決清除“四類先生”。第一類是“兩不先生”,即那些錯誤地認為“不干事就不會出事”的庸人,這些人表面上做姿態、喊口號,實際上不盡心、不履職、不落實;第二類是“南郭先生”,即那些占著位子、無所作為、混天度日的閑人;第三類是“撞鐘先生”,即那些懶政、惰政、怠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懶人;第四類是“好好先生”,即那些沒有原則、沒有立場、不敢擔當,遇上問題躲著走的“老好人”。對于任何一個組織而言,這“四類先生”就是四種蛀蟲,不想做事,也不會做事,只想混個一官半職、謀取待遇、撈點好處,有這四種人當道,組織的效率就無從談起,任何工作都做不好、做不順、做不到位,必須成為懲治的對象。
第二,罰得心痛。人性既虛榮,又害怕既得利益得而復失。因此,有效的方式必定是物質懲罰和精神懲罰并重,既要打得準,又要打得狠。在物質懲罰上采取罰款、降薪等措施,在精神懲罰上采用通報批評、降職調崗、剝奪榮譽,甚至解除職務等手段,讓人既丟里子,又失面子。
如果懲罰只是點到為止,下不了重手,罰不到痛處,那就是婦人之仁,看似寬厚仁慈,實際上不僅不利于受罰人吸取教訓,改過自新,而且更會危害組織的整體利益,貽害無窮。正如人生了病就要進行治療,只有經過吃藥、打針、動手術、康復訓練等痛苦的治療過程,身體才能恢復健康。只有懲治得讓人心痛,才能讓人長記性,讓人心生畏懼,讓人不敢再翹尾巴,不重犯同樣的錯誤,某種意義上是幫助人、教育人,促使其更健康地成長。
第三,懲罰有度。懲罰的目的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要將人引入組織所期望的軌道。懲罰工具只是治理的手段,絕不是目的,更不能把他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腳,痛打“落水狗”,必須把握好懲罰的力度。
一是“打一下、揉兩下”。懲罰應該一下子做到位,以便受罰人少受一些損害,少積一些怨氣,以免積怨成仇;在懲罰之后應給予適當的安慰和鼓勵,以示寬大為懷,給人以出路和機會;對于深刻認識錯誤、痛改前非的人,今后可以重新起用,甚至給予重用。
二是及時懲罰。既要消除人逃脫受罰的僥幸心理,又要就事論事,不能陳芝麻爛谷子的舊賬、新賬一起算。
三是只問首要,不問脅從。應當要清楚“法不責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打擊面不宜過大、過寬、過濫,不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如果把大多數人推向對立面,引起公憤,使之心生怨恨、抱有敵意,這個組織必定人心渙散、矛盾叢生,而給那些心懷不軌、準備搞陰謀詭計者有可乘之機。
7.灌輸危機意識
對利益得而復失深懷恐懼是人的本能。人最低層次的需求是生存,當人的生存面臨威脅和挑戰的時候,人就會產生恐懼,而恐懼感能讓人振奮精神,爆發出巨大的潛力。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生存可能只限于溫飽,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當代,生存則不僅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條件,還有生活富裕、事業有成等更高層次的追求。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的利益、名譽、地位將得而復失,進而在社會上無法立足的時候,就會產生巨大的恐懼感,進而激發出強大的行動力來改變現狀,從而消除危機。
孟子曾講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歷史的經驗教訓表明,任何一個組織,大到一個國家、民族,小到一個單位、家庭,都是在艱苦環境中發展壯大,在安逸享樂中腐化墮落,即所謂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會有活力。如果一個人始終害怕自己因失業而生活困頓,因業績不佳而受到懲罰,因事業失敗而身敗名裂,內心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感、焦慮感、恐懼感,讓人坐立不安、備受煎熬,急于尋求出路、改變現狀,想方設法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在這種心理狀態之下,不僅可以克服當前的危機,而且能夠將事業做到輝煌。
一些偉人和大師就非常善于利用危機意識來激發組織活力。比如,美國長期設立假想敵,以激發國民的危機意識;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全面勝利前夕,反復告誡全黨同志戒驕戒躁,將進北京稱之為進京趕考,發誓務必要考個好成績,堅決不當李自成。由此可見,灌輸強烈的危機意識,這是激發組織凝聚力、行動力、戰斗力的重要工具。
8.留住核心人物
對于任何一個組織而言,這些人的“跳槽”意味著機密、智慧、關系等重要資源的外泄,會給組織造成大的損失。有人講過,忠誠來自于依附。要提高骨干人物的忠誠度,長久留住人心,就必須提高其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依存度。
一是思想依附。思想決定了行動,組織必須用教化引導人性,大力灌輸組織忠誠思想,努力宣傳組織大家庭的理念,強力構建組織的文化體系。比如,古代中國人大力宣揚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西方人推崇自由、平等、博愛、寬恕精神,其中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是情感依附。與這些人加強情感的交流和互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充分滿足其個人的成就感、榮譽感和自尊感,即古話所講的“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歷史上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應當注意的是,情感籠絡必須服從于理性,不僅要做得像、演得真,更要讓人愿意信其有;同時也要保持某些讓人無法揣摩的神秘感,以引發敬畏與忠誠。
三是利益依附。俗話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讓下屬忠誠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誘之以利”。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給予的利益越多,控制能力也就越強,讓人甘心自愿盡忠效勞。比如,有些組織采用長期激勵的手段給核心人物戴上一副“金手銬”,提供一個“金臺階”,使其感到“跳槽”成本遠大于“跳槽”收益,從而經得起外部世界“糖衣炮彈”的誘惑。
四是平臺依附。李斯曾講過著名的“鼠論”,寧可當糧倉里的老鼠也不能當茅坑里的老鼠,差異就在于平臺的不同。俗話講“人在臺上一條龍,人在臺下一條蟲”,要取得出類拔萃的成績,平臺的選擇、資源的運用至關重要,而聰明的領導人則為核心人物提供良好的事業平臺,配置各種必需的條件,讓人看到事業發展的巨大空間。“跳槽”就意味著既有地位、榮譽、職權的丟失,讓人舍不得、離不開這個平臺。
五是制度威懾。軟硬兼施、恩威并用,歷來都是治人、御人之術,除了誘之以利,還需要束之以律。必要時就要采取處罰、賠償、訴訟等手段,增加關鍵人才“跳槽”的成本,使其對隨之而來的風險心存畏懼,從內心感覺到走不如留,動不如靜。
六是順水推船。俗話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對于去意已決、無法阻擋的人則不必強求,不如送個順水人情,結個好人緣,為將來可能再合作做個鋪墊,說不定哪一天“好馬重吃回頭草”。
三、經營關鍵少數
縱觀歷史,無論是個人的發達,還是組織的成功,起到核心作用的永遠都只是少數幾個人。盡管每人一生中會遇上很多人,但真正能夠對其事業、前途、命運有著重大影響、重大幫助,或者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關鍵人物,就只有幾個人,甚至只是一兩個人。這些人就是你一生的貴人,必須緊緊抓住,絕對不能錯過。
1.經營對象
首先是上級或上級的上級。任何人的職務大都由低到高,成就由小到大,呈階梯狀發展成長,往往先結識身邊的人,然后再擴大人脈圈子,結識到更高層次、更高級別的人。結識人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得到上級的賞識;二是主動直接或間接結識到上級的上級。
其次是貴人。人之一生,除了親人之外,絕大多數人只是人生旅途中的匆匆過客,曾經有過一面或幾面之緣,或是一起讀過書、共過事的伙伴,大都是當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的熟人而已。而真正能夠指導人生、引領成長,并長期賞識你、支持你、重用你的人則極少,這些人就是你一生的貴人。比如,張良遇劉邦,胡雪巖遇左宗棠。有了貴人相助,人生才有指路的導師,英雄才有用武之地,事業才有發達的根基。
2.經營策略
如何才能經營好這些關鍵少數人物,如何才能讓那些人認識你、了解你、賞識你、重用你?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設法結識貴人。貴人臉上并沒有貼著標簽,更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正好砸在頭上。而只有自己用心去尋找,全心去挖掘,精心去經營,才能把偶然變為必然。具體方法如下:
一是用心挖掘。結識貴人不必舍近求遠,而是要抱著有心栽花的積極心態,留心和分析身邊的親戚、朋友、同學、同鄉、領導等熟人圈子,主動尋找比自己優秀的人,有心結交那些具有潛在能量的人,廣結一些雪中送炭的善緣,有意在“冷廟燒香”,有朝一日就有可能結識到貴人。比如,戰國時期呂不韋挖掘出當時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嬴異人,通過一番運作幫助其回國繼承王位,兩人成為莫逆之交,為了報答恩情,呂不韋順理成章地成為秦相,呂不韋和嬴異人彼此成為對方的貴人。
二是精準定位。人生成功與否其中關鍵是“跟對人、做對事”。既然一生的貴人非常少,就沒有必要廣泛撒網、重點培養,而應當明確目標、集中精力,把經營目標精準定位在那幾位貴人身上,毫無目標地擴大社交圈子只是在浪費資源、時間和精力。比如,有些人一般不參加人多的聚會、宴會,就是因為大多數重要的事情都由少數人甚至是一個人決定并解決的。
三是把握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對于稍縱即逝的機遇,成功人士都是創造機會、珍惜機會、把握機會的高手。
有些事看似偶遇,其實是精心謀劃、故意安排的結果。要想結識貴人并得到其賞識,必須做足準備,甚至花費幾年時間來深入分析其志向意愿、性格特征、情趣愛好,詳細研究其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所急、所慮、所喜、所惡,周密制訂面見的方案。既要在很短時間內展示韜略、進獻良謀、擊中要害,又要迎合貴人的心理,以此作為敲門磚和見面禮。為增加成功的概率,還需要工以心計,精心設計見面的環境、步驟、言辭等要素。用當前通俗的話來講,不僅要有卓越的產品,還要輔之以精美的包裝和高超的營銷手段。通過一番精心謀劃,既能展示自身的才華,又能投貴人所好,順便還要考察其愛才之心、用才之意,可謂一舉多得。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成功先例。比如,姜子牙耗時多年潛心研究,精心設計“興周滅商”的戰略大計,苦心謀劃與周文王見面的策略,在其必經之路的渭水之濱直鉤垂釣,制造這種奇聞怪事引發周文王強烈的好奇心,然后才有機會面見周文王直述韜略。可以講,姜子牙直鉤釣的不是魚,而是姬昌(周文王),顯示了姜子牙擴大名聲、制造神秘、創造機會、把握機遇的非凡謀略和智慧。
當然,有些事情的確是偶然的機會,但偶然之中又包含著必然的因素,這就取決于個人平時的修養、才氣和機敏。比如,清朝的紀曉嵐在乾隆五十壽辰時獻上一副對聯,上聯:四萬里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里;下聯:五十年圣壽,自前茲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結果讓乾隆大喜,贊不絕口,稱紀曉嵐的壽聯是最好的生日禮物,這也為他以后得到乾隆的賞識和重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得到貴人賞識。世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被動地等待伯樂的出現,注定會失敗。如果確信自己有某些方面的才能,切不可羞于展示自己的才華,而是要向外界積極地推銷自己,讓他人看到自己的才能。
一是毛遂自薦。敢于抓準時機,自我推薦,亮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既要替貴人出謀劃策解決大政方針,又要幫其處理眼前的棘手問題,使其好比是久旱遇上及時雨,這樣就容易讓貴人另眼相待,從而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二是展示才華。古話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如果覺得自己文成武就、滿腹經綸,或者“胸中自有百萬雄兵”,卻又深感懷才不遇,要改變這種現狀,通常有兩種做法:
其一是自我展示。就是要像孔雀開屏一樣,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華,塑造個人品牌,抬高自己的身價,讓自己名聲在外,同時又不能脫離貴人的視線,抓住有利時機引起貴人的關注,即所謂的“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朝”。比如,李斯就是一個善于自我展示的高手,一篇《諫逐客書》引起秦始皇的關注和賞識,進而影響秦始皇的人才政策,從此李斯和秦始皇如影隨形,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加強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等,可以講有秦始皇必有李斯。
其二是要讓貴人了解你。必須千方百計來創造機會、設計機會、尋找機會向貴人多匯報、多走動、多聯系、多交流、多熟悉,采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辦法引起貴人的關注,了解產生親近,親近產生信任,信任產生共鳴,這樣口就好開,話就好說,事就好辦。如果與貴人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就更容易拉近心理距離,消除心理防線,產生心理默契。
三是投其所好。要讓貴人信得過、用得上、離不開,得到長期的賞識,就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千方百計地揣測上意、善解人意、投其所好,經辦好貴人的心事、樂事、煩事,與貴人同喜同悲,共進共退,長此以往自然成為貴人面前的紅人。中國歷史上這種典故不少。
第三,得到貴人重用。俗話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獲得貴人賞識只是意味著有了敲開大門、登堂入室的機會,而最終能否被長期重用,還是曇花一現,則要看個人的修行和才干。
一是心靈相通。古代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如果在精神層面上一個是俞伯牙,一個是鐘子期,則必定產生精神互動,這種交情就會遠遠超越一般上下級的關系,更像是摯友之間的情誼。如果對于貴人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夠心領神會,經常會心有靈犀、不謀而合,不僅需要長期的觀察、分析和研究,運用心智進行揣摩、領會和感悟,更是與貴人具有共同的信仰、思想和志向,從而產生心理默契。比如,李斯和秦始皇都推崇法家思想,都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一個規劃了帝國的藍圖,一個促成了帝國的竣工,兩者聯手,可謂是珠聯璧合。
二是利益交集。有道是“來而不往非禮也”。重用必定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如果見識、格局、能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就會缺乏利益交換的可能性,就意味著不可能得到重用。只有與貴人在物質、精神層面構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才能成為貴人的左膀右臂。比如,晚清的胡雪巖在籌款、籌糧、理財等后勤支援方面具有卓越才干,輔佐左宗棠平定內亂、創辦洋務、收復新疆、建功立業,可以說一個是高明的掌柜,一個是出色的管家。
三是卓越才能。只會揣摩、迎合和奉承上意卻才不堪用的人,只是一個俯首帖耳的奴才,可以逞一時,卻很難得一世,比如歷史上某些曾經權傾一時的宦官。只有真正具有真才實學和卓越才能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功業。
第四,維持與貴人的長久關系。經營貴人就如同煲老火湯,貴在火候和堅持,不僅要讓湯料適合貴人的口味,更要像一名敬業的廚師,小心翼翼地守候,適時添湯加火,這樣才能保證湯料愈老彌香,關系愈久彌堅。
一是不要忘本。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所需要經營的對象會有很大的差異,對于曾經出過力的恩人、引薦的媒人、提攜的貴人,都應當心存感激,切不可忘恩、忘本,樹高千尺也不能忘了根,經常與對方保持聯系,互相走動往來,有機會提攜相助,這是做人最基本的準則。
二是保持敬畏。凡事皆有度,過度的親密就會造成彼此的傷害。無論與貴人的關系多么親密,都要保持一顆敬畏的心,保持合適的距離,切不可越位。不要去打聽對方的隱私,散布有損對方威望的言論,做出損害對方利益的事。一旦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會對其構成潛在或現實的威脅,必然會被疏遠。只有與貴人在精神上惺惺相惜,在行為上互惠互利,在利益上榮辱與共,才會融為一體。
三是不可透支關系。人情關系就如同銀行里的存款,必須存取有度,切不可嚴重透支,否則就會犯了人情世故的大忌,違反做人的原則,丟失進退的分寸。如果得志便猖狂,自恃有貴人撐腰而招惹是非,關系就會由熱轉冷,久而失去信任與支持。
第五,進退有據。人之所以能得到貴人的賞識、提攜和重用,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彼此之間的志同道合、心靈相通、情趣相投,即通常所說的緣分。與此人有交情并不意味著和彼人有緣分,同樣的人和事,以前得到賞識而后來招來厭惡,以前看作是功勞而后來認為是罪行,以前得以親近而后來遭到疏遠,就是因為貴人發生了變化的緣故。只可惜人都有貪戀富貴的本性,經常身在福中不知福,非要等到緣盡情疏之后才會感到遺憾。比如,和珅在乾隆死后幾天就遭到清算,其敗不在忠誠,而在貪腐;李斯在秦始皇死后幾年就身亡族滅,其亡不在才能,而在戀權。聰明的人必須引以為鑒,只有分析形勢、洞察風險,才能進退自如。
經營人是天底下最復雜、最艱難的事,更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大道至簡,只有洞察人性,才能順應人心;只有因勢利導,才能吸聚人心;只有恩威并重,才能駕馭人欲;只有經營好關鍵少數,才能成就大業,成就偉業,成就霸業,成就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