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米粉:舌尖上的纏綿
- 林葉新 龔政
- 2461字
- 2023-12-06 18:32:11
“那”樣精彩:歷史悠久的廣西稻作文化
在我國的古代典籍《山海經·海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話:“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這是中國人對于稻谷的早期記載。
2012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韓斌課題組,在世界上最權威的科學雜志之一《自然》上發表了題為《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的構建及馴化起源》的論文,他們通過基因組重測序和序列變異的技術,將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與現有的栽培稻基因組數據進行比對,最終得出結論:分布于中國廣西的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的親緣關系是最近的,表明廣西很可能是野生稻最初的馴化地點。這個野生稻的標本就是取自廣西南寧市隆安縣。2018年,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聯合國內外權威實驗室測定,鑒定出在隆安縣婭懷洞遺址出土的稻屬植硅體年代距今約1.6萬年,把人類利用野生稻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4000年。這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古老的稻類存遺。隆安縣除了發現有著古老的稻谷,還被證實是大石鏟之鄉,稻作歷史悠久,當地有數十個大石鏟祭祀遺址,其中一個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大的大石鏟祭祀遺址,更是世界“那”文化圈中大石鏟祭祀遺址最密集的地區,出土有距今4500年左右的大石鏟。在新石器時代,人們掌握的農業生產經驗比較少,只能靠天吃飯,對于自然界抱著一種崇敬的態度,為此總會通過各種祭祀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子孫繁盛、部族興旺。大石鏟作為當時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也就成為較為重要的祭祀品,但是用于祭祀的大石鏟通常都不能用來勞作。這些石鏟沒有開過刃、碩大而扁薄,且所用材質是較為易碎的石頭,大小懸殊、造型各異,刃部也沒有使用過的痕跡,出土的時候多是按一定組合形式排放的。

楔形雙肩大石鏟
這些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表明,廣西南寧市隆安縣不但存在著古老的野生稻品種,同時又有人類早期農業生產工具石鏟的使用痕跡,讓考古工作者更加確信幾千年前的廣西已經孕育出了稻作文化。
稻子,這種神奇的禾本科植物,經過壯族先民駱越人的馴化栽培,穿越漫長的歷史時空,如今,已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食物。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發展的壯族先民,以土地作為載體,種植水稻,以稻作維系生存,創造出獨特豐富的稻作文化,又叫作“那”文化。所謂的“那”是壯語的音譯詞,最初的意思是“田”和“峒”,后來泛指農田和土地。“那”是壯族人民賴以為生的物質基礎,所以他們把“那”視為最寶貴的財富,尤其是適合耕種的水稻田。他們據“那”而作,依“那”而居,“那”文化早已滲透到了壯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衍生出與土地、耕作相關的多姿多彩的“那”民俗風情。他們甚至以田論人、用田取名、為田設神。幾千年的稻作文化傳承,深深地影響著壯族人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社交禮儀、飲食文化。

廣西南寧市武鳴區陸斡鎮的香米產業示范區
“那”文化雕刻出了廣西壯美的山水畫卷。水稻的種植需要土地和水源,缺一不可。廣西的地貌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石山、水面六大類構成,居住在山區的壯族人民為了能生存下去,便開始開山造田,將水稻田層層修筑于高山之上,梯田這一特殊的田地形式便是這樣產生的。廣西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梯田,其中以龍勝梯田最為出名。連綿起伏的山群之間,層層疊疊的水稻梯田直到山頂,仿佛是遺落人間的天梯,整個畫面磅礴壯觀、氣勢雄渾,線條行云流水、瀟灑流暢,是世界梯田景觀之冠。
“那”文化締造出了廣西豐富的民風民俗。廣西有非常多節日以農耕或者祈求豐收為主題,比如隆安稻神節、天峨螞節、龍勝開耕節等。每到節日,當地的壯族人民都會聚集在一起,熱熱鬧鬧地舉行儀式。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是廣西隆安縣慶祝稻神節的日子,壯語稱之為“芒那節”。這個節日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是當地“那”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整個活動分為求雨、祭農具、招稻魂、驅田鬼、請稻神、稻神巡游六個內容,主要是為了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至農歷二月初二期間,在紅水河流域的南丹、天峨、東蘭的很多壯族村落都會慶祝螞節。壯族人民把青蛙稱為螞
。傳說里青蛙是雷公的使者,它既能預報天氣,還能消滅蟲害,可以保證稻作的豐收,仿佛有神力一般,所以壯族先民崇拜螞
、祭祀螞
,每到螞
節就會舉行找螞
、祭螞
、孝螞
和葬螞
等活動,以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谷豐登、四季人畜興旺。
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進入廣西后,向壯族先民學習稻作技術,于是“那”不為壯族所獨有,而是成為廣西稻作文化的象征和廣西稻作文化的獨特標識,更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標志。
“那”文化衍生出了廣西多彩的米食習慣。悠久的稻作歷史為廣西各地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米。稻米主要由兩大類組成,分別是大米和糯米。大米又分為秈米和粳米,糯米又分為秈糯米和粳糯米。秈米,米粒形狀為細長形,米色較白,透明度比其他種類差一些,做成米飯口感有些硬;粳米,米粒形狀為橢圓形,短而寬厚,做成米飯口感糯而有黏性。由于收獲季節不同,秈米和粳米又有早稻米、晚稻米之分,之后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還出現了雜交水稻。無論是大米還是糯米都有白色、紅色和黑色的。這些米在廣西各民族人民的演繹下變成了一道道美味的食物,如糯米飯、粽子、糍粑、艾葉粑粑、米糕、粉餃、米粉等等。每一種食物都各具風味和特色,每一種食物又進一步衍生出更多的品類和花樣。比如:糯米飯,有每年“壯族三月三”期間必吃的五色糯米飯,也有扣肉糯米飯、香腸糯米飯、糯米雞、竹筒糯米飯等;粽子,有橫州大粽、欽州豬腳粽、涼粽、灰米粽等;米糕,有柳州云片糕、寧明沙糕、芋頭米糕、蘿卜米糕、紅白發糕等。在眾多米制食物中,以米粉的品種最多,數不勝數,在廣西每個城市都有三五種獨具當地特色的米粉。全國范圍內沒有哪個地方能像廣西這樣把米粉做到極致,從盛名在外的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到小眾的、只有當地人才找得到的簸箕粉、石磨米粉、燒腸粉等等,應有盡有。
那山、那水、那田,“那”,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廣西人,給廣西留下了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賦予了廣西綿延不斷的生命力。一顆顆金黃的稻谷,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成長經歷,記錄著人類文明前行的腳步,并將和我們一起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