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京城
書名: 禎明作者名: 搬磚呢別鬧本章字數: 2212字更新時間: 2023-07-20 10:33:41
“國庫難道很艱難嗎?”
在去往延綏鎮的路上,孫傳庭終于忍不住,和方正化交談起來。
他看著對方明明是來勞軍的,卻到處要錢,擺明了來時沒帶多少。
那怎么打著勞軍發餉的旗號?
大明朝的錢袋子在藩王這邊是吧?
方正化微微一笑,對著孫傳庭這正兒八經的進士卷王有了些自豪感。
畢竟自己沒讀過什么書,現在卻是被一個進士問問題。
“咱家也不是很清楚,只是知道朝廷年年要打仗,還要修損毀的三大殿,以及大行皇帝的喪儀……到處都在用錢。”
“皇爺心善,又不想為此拖欠士卒軍餉,所以才讓咱家來找王爺們捐錢。”
孫傳庭聽罷,一方面覺得有道理,可心底仍然有些不解。
朝廷年年催征,不僅有正常的賦稅,還加征了許多新的項目,典型的就是遼餉!
既然收了如此多的錢,為什么朝廷還是缺口甚大?
哪怕有貪官污吏,可不能把全天下收上去的賦稅都給貪了吧?
孫傳庭想著。
他到底還沒有從文人視角走出來,此前的工作經歷多在地方任縣官,升到中央后也不過吏部一個小透明,還沒當多久就因為閹黨而掛冠了,所以對于大明朝究竟爛成什么模樣,還沒有一個徹底的認知。
甚至他對陜西目前有多危險,都不是非常清楚。
孫傳庭知道民間辛苦嗎?
他是知道的。
知道權貴盤剝嗎?
他也是知道的。
但他對此很重視嗎?
實際上并沒有。
因為在孫傳庭和絕大部分人看來,大明朝的國祚貌似還能挺下去,那么他們沒必要替老朱家去杞人憂天。
所以孫傳庭賦閑在家時,在陜西處處災情,民間沸騰時,他“大治第宅、辟園圃,穿溪疊石,種松、栽荷”,與賓客“酌酒選奕、賦詩談笑”,過著“朱樓畫舫,花晨月夕”的安逸生活。
畢竟他是山西人。
哪怕兩省接壤,情況極為相似,孫傳庭也對著隔壁的事做壁上觀。
他堅信,只要問題一大,朝廷肯定會出手,而朝廷一出手,各路反賊就是秋后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
這種心態直到崇禎朝處處烽火,孫傳庭自己帶兵打仗的時候,才被扭轉過來。
眼下,孫傳庭還年輕著呢!
方正化美滋滋的點著錢,對著可能伸手的人嚴防死守,想著辛苦下自己,等到了那些個邊鎮,一定要親眼盯著軍官們把錢發到士卒手上。
功勞不功勞的無所謂,
他就是想要皇爺夸他,知道他能干活!
而朱由檢內定的勞軍第一站,則是在延綏鎮。
為何?
后世明確記載,“延綏為天下雄鎮,兵最精,將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餉又最乏。”
當時的大同、宣府、遼東,經常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但蒙古人一到延綏地帶,其守軍便主動出擊,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還經常攻入草原,對蒙古人進行“搗巢”和“趕馬”行動。
延綏鎮雖然孤懸塞外,但“士馬健斗”,固若金湯,民風極為彪悍,打一個小孩能給你竄出來一本族譜,故而當地人也是后面秦兵的主要來源。
而等到崇禎末年,李自成圍困延綏鎮,卻遇到了堅決抵抗,堅守十二天,無一人投降,最終陷落,全城殉國,除了此次,延綏鎮再也沒被攻陷過。
其忠烈,為天下最!
朱由檢知道大明還有這么個地方后,當即拍案而起。
如果他不能給這樣的忠臣猛士發餉,那大明朝亡了算了!
發!
必須先給延綏發!
先把今年的補上,等日后朝廷有錢了,再補上以前拖欠的!
而一路跟過來的孫傳庭,也不知道,他的未來會和延綏鎮這個神奇的地方,產生何等的糾纏。
他仍然懵懂,但卻又有些說不清的感悟。
孫傳庭有點后悔自己賦閑后的無所事事,學著清流作派于老家空談學問。
天下如此之大,
好幾年的時間,他怎么不知道出來看看呢!
好在為時不晚,他還要去延綏那邊,看看這天下雄鎮!
……
京城,
朱由檢漠視著面前的幾份奏疏,心里也惦記著陜西的那一行人。
王象晉的紅薯種的怎么樣了?
方正化的餉銀發的怎么樣了?
民間軍隊對此有什么看法?
但不管他想的如何多,終究沒辦法飛到陜西去親眼一睹。
他只能相信他們,然后著眼當前。
隨著曹化淳的歸來,京城里又掀起了“倒魏”的風波,并且迎來了高潮時刻。
因為文官們想了很久,覺得對比起可能重開的西廠,還是現在的閹黨最討人厭。
兩坨不可言說的腌臜物擺在面前,當然得清楚掉最惡心的那個。
最重要的是,
閹黨一去,而西廠未興,黨爭勝利的果實仍舊會被清流們采摘大部分。
如此一來,總比閹黨占著茅坑還給人潑屎要好很多。
這樣的操作也不稀奇,原歷史上明知關外韃子兇殘卻仍然要“聯虜平寇”,乃至于都南明了,還把入關后的韃清視為大明復興的助力,便是緣由如此。
除此之外,眾多因被閹黨排擠而賦閑的官員被召回京城,透露出了皇帝的態度,也讓他們心中底氣大增,覺得在倒魏這件事上,皇帝肯定是跟自己站在一邊的。
之前皇帝保持了長時間的沉默,只是抽空上了一次朝,說了句自己不想大動干戈就走人了,讓清流們摸不準皇帝的傾向。
大動干戈?
到什么程度才算大動?
動什么人才算干戈?
何況在清流們看來,倒魏是有利于國家社稷的,對大明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哪里能算“干戈”?
所以他們只是暫停了一兩天,隨即又雪花般發了彈劾閹黨的奏疏上去。
不過有朱由檢的話放在那里,加上皇帝天天帶著一群壯漢從奉天殿路過,一副一言不合就能動手的架勢,清流們也不敢做的太過。
時至今日,清流總算能放開嘴巴了。
而對于清流們鼓吹的“澄清玉宇就在今朝”,朱由檢只是冷眼旁觀。
曹化淳矜矜業業的替皇爺干著打手的活,回京不過半月,就以抓大放小的方式,將皇宮大內整頓了一遍。
當然了,
主要工作還是延續了一月前由方正化和王承恩二人主導的清賬一事。
當時他們兩個年輕太監管不了的,曹化淳來管;他們治不住的人,曹化淳來治!
這,
就是臨時西廠!
這,
就是皇權特許!
而魏忠賢那邊,則是在跟客氏吵了一架后,宣布雙方感情破裂。
曾經得到先帝認證的大明“模范對食”終究是走到了分道揚鑣的地步,而且分的還十分不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