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書分為六個章節,另有《主要參考書目》附后。從六個不同的向度,試圖辨明鄭文焯、王國維等人把周邦彥擬于“詞中老杜”,是否德位相配,是否畸重畸輕等問題。

第一章“周邦彥詞傳及詞作編年”。此部分以美成的全部詞作為主體,結合輯佚的詩文賦與相關史料外證,抽繹出其生平軌跡的線索;結合周邦彥行誼與創作,又分為青少年時期、青壯年時期、中晚年時期三個階段(17)。青少年時期指熙寧三年(1070)十五歲至元豐二年(1079)二十四歲,這是詞人游學時期(其間曾居家丁父憂)。此階段以家鄉錢塘(今浙江杭州)為中心,足跡曾至荊州(今湖北江陵,宋屬江陵府)、長安(今陜西西安)等地,以及錢塘至荊州、荊州至長安沿途地區。青壯年時期指元豐三年(1080)二十五歲至大觀四年(1110)五十五歲,在此階段,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以及外任地已然成為美成展現文學才華的精彩舞臺,他自揚州、天長入汴京太學、為廬州教授、知溧水、任睦州轄縣等,創作出大量詞韻清蔚的作品。中晚年時期指政和元年(1111)五十六歲至宣和三年(1121)六十六歲,除短期任京朝官外,主要官職是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古稱蒲州)、隆德府(今山西長治)、明州(今浙江寧波)、真定(今河北正定)等地,旅死于赴任處州(今浙江麗水)途中。最后在揚州寫下絕筆詞《瑞鶴仙》(悄郊原帶郭)。此章在對周邦彥生平有基本考述的前提下,對隨文引用的周邦彥詞作進行了編年。因為本書敘述是在總成其行誼與編年的基礎上進行,可以盡可能彌合此前(包括筆者的相關研究)考證不夠嚴謹之處,編年趨于細致準確,而美成生平行誼與詞作編年是周詞思想發展特別是藝術創作進程的有機組成與前提條件,本章最后以《周邦彥編年詞一覽表》(表1)予以直觀呈現。通過此表,可以獲得對周邦彥生平事跡整體明晰的印象,并對本章正文限于謀篇布局未能充分展開的相關時地活動有全面認知。此部分雖然盡量做到持論有據,但因詞作內證多于史料外證,故而僅能以“詞傳”作為章節標目。但本章的詞作編年,在之后章節分析中還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并反過來證實“詞傳”的基本可信度。

第二章“宋元時期周邦彥詞集的整理傳播與文學評價”。這一問題的實質在于文學現象背后透視出的是“歷史現場”的文獻復原與文學思潮、特別是詩學理論對詞體創作與評價的影響以及詞體獨特性的自我完善。可以從兩點加以論證。首先,周美成是宋槧詞集存留較多的詞人之一,他的詞集版本雖然經由明代毛晉,晚清、近代王鵬運、朱孝臧、王國維,現代吳則虞諸位大家的考證,但其中仍有不少似是而非的疑竇。本章轉換視角,主要通過宋人方千里、楊澤民、陳允平三位詞人的和詞別集與當時有記載的宋版周詞別集進行追根溯源,形成了四個表格:方千里、楊澤民二家和詞與宋人陳元龍詳注《片玉集》對照表(表2),陳允平《西麓繼周集》與明朝毛晉輯《片玉詞》對照表(表3),宋代十七家和韻詞概覽表(表4),宋朝《強煥溧水官本》《清真詞》《清真詩余》還原表(表5)。通過對照,從方千里、楊澤民、陳允平存世的和詞可以得到周詞宋槧軌跡概貌;因而在周詞版本方面得出了與毛晉、王鵬運、朱孝臧、王國維、吳則虞迥然不同乃至相反的結論。因此,方、楊、陳三家和詞不僅呈現出周詞在當朝騰喧一時的傳播景觀,也是反推美成詞集版本的重要參照。其次,通過周邦彥詩文集與詞集序跋以及時人評價,已經明顯看到詞體與江西詩學的交互作用:其文是“經史百家之言,盤屈于筆下,若自己出”(18),其詩是“自經史中流出”(19),其詞則“多用唐人詩語隱括入律,渾然天成,長調尤善鋪敘,富艷精工,詞人之甲乙也”(20),“以旁搜遠紹之才,寄情長短句,縝密典麗,流風可仰。其征辭引類,推古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來歷,真足冠冕詞林”(21)。所以,周邦彥的文學特別是詞體創作,是華夏文化歷進千年演進之后,臻于造極時醞釀出的精神花朵,是北宋文學思潮特別是宋詩創作理念強力滲透的結果,這一點也從宋人注宋詩的現象輻射到宋人注釋著名詞人詞集(如蘇軾詞、周邦彥詞)足以得到印證。清真詞集更是經歷了從曹杓簡注到陳元龍詳注的發展(其間或者還有沈義父所說的《周詞集解》),反映出宋人對清真詞的持續關注。值得注意的是,詞在北宋多能合樂而歌,周詞被認為是北宋后期大晟雅樂(亦有民間音樂滲入的“新聲”)的載體,而楊纘、張镃是南宋中晚期兩大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楊纘《圈法美成詞》雖然涉及對大晟樂唱法的修正(22),但畢竟是針對個人詞集唱法的首次著述,反映出當時詞體尚未與音樂完全分離的原生狀態。

第三章“多維聚焦中不迨杜甫的周詞思想意趣”。本章試圖解決學術界對美成詞推崇過高、同時又多質疑之聲的問題。代表性的觀點,如錢基博先生說:“其實密而不閎,美而未深,鋪敘有余,深秀不足;工于造語,而未融于造境;渾于入律,而不遒于運筆;諧于歌諷,而不耐于味詠;不知何以推崇之過也。”(23)謝桃坊先生說:“周詞自身存在著高度藝術技巧與思想平庸、格調低下的深刻矛盾,呈現較為復雜的情形。這有待我們在全面研究的基礎上作出較為公允的論斷。”(24)針對研究周邦彥一直存在的過度褒揚或貶抑的現象,本章主要例舉蘇軾、秦觀、姜夔、史達祖的詞作,兼及王安石、賀鑄、晏幾道、高觀國、吳文英等詞人的作品,在不同維度的比較中,盡量客觀地評述其詞思想意趣與北宋前中期特別是蘇門詞人相比明顯弱化的事實。第一節“黨爭中心與邊緣的抒寫歧異”,闡述蘇軾及門人身處新舊黨爭漩渦中心,而周邦彥看似與新黨有關,實則因為其胸襟發生了從“大我”內轉為“小我”的變化而產生精神苦悶。本節通過“從弘毅人格到名利倦客”“從詞心到詞才的悲感構成”“懷古詠史議論煌煌”,闡釋周詞內容確實沒有脫離傳統“悲歡離合、羈旅行役之感”的“常人之境”(25)。《詞源》所謂“惜乎意趣卻不高遠,致乏出奇之語”(26),《人間詞話》所謂“創意之才少”(27),都是對周詞思想內容不免慊然。但美成懷古詞,卻表現出關注現實的情懷。第二節“虛擬艷跡與實錄情史的傳疑傳信”。分為香草美人寓意浸成、情感“本事”重新定義兩個方面。周邦彥筆下的美人花草,雖然無意求寄托,但因其承載了身世之感,與當時詞壇思想意趣有與詩同體的趨勢相較,在題旨弱化的同時,又憑借物我兩化的處理方式,筆下人情物態仍然是寓有寄托的載體。他筆下的艷情大多不再是普泛意義上虛構的理想愛情,而是與妻妾歌妓之間有案可稽的情感“記實”。北宋應歌之作因之不再借助題序卻同樣具有了與贈予對象平等對話、表達自我訴求的功能。南渡之后,周邦彥懷古詞雖然是姜夔、史達祖的直接源頭,但靖康之難的創傷記憶,使詞體畛域再次開闊,姜詞的黍離之悲與史詞的復國志向使詞中意趣較周詞更為高遠而得到后世效仿。

第四章“‘詞中老杜’開先集成的詞學法度與審美規范”。本章主要從學理方面系統闡釋周詞在時代際會中建立詞學法度、審美規范以及與江西派詩學理論、創作實踐的關系,在前人“前收蘇、秦之終,復開姜、史之始”的理論框架下,闡述美成詞建立規范的價值。第一節“從破體到辨體的詞法建立”。主要敘述詞之破體被嚴格控制在以詞為本的范圍內,同時,江西詩法謹于布置與奪胎換骨的理論對詞法產生影響,盛行一時的讀書風氣也使詞體產生詩化之“蝶變”,由此建立的詞學法度,成為后世為詞者的創作圭臬。第二節“與詩合流的審美取向”。夏承燾先生認為姜夔“以江西詩瘦硬之筆救周邦彥一派的軟媚,又以晚唐詩的綿邈風神救蘇辛派粗獷的流弊。”(28)這是對《詞源》肇端的周詞審美取向的認知偏差,實際上,張炎是說周詞“于軟媚中有氣魄”(29),是稱贊其內蘊的雄渾剛健之氣。本節主要從平鋪直敘到章法拗硬、駢散別行到整飭拗澀、音律諧婉到樂聲拗怒三個方面描述清真詞接受詩體生新瘦勁美學特質的新風范,這是以詞為體、以詩為用的審美規范,詩思與詞質得到了辯證統一;這種軟媚中的雄健氣魄是在革新層次上對蘇軾、黃庭堅等人以詩為詞的揚棄,也開啟了姜夔、史達祖詞體兼容詩質的可能性。

第五章“‘詞中老杜’藝術風格創新與渾成范型的哲學意義”。第一節“晚宋詞學視野中的周詞藝術風格創新”,晚宋詞學專論《樂府指迷》《詞源》觀點和而不同,但仍然可以從中梳理出周詞風格最為鮮明的創新特點。沈義父等人總結出的論詞四標準,是清真在此畛界限域之內,卓然有以自立創作實踐的理論總結;在張炎詞學理論框架中,可以看到周詞在布局、章法上成為北宋本制范式。第二節“周詞渾成范型的形上之道”,分為洛學“性情”與蜀學“情性”,潛氣內轉與頓挫斷續兩個方面。宋朝是儒學復興的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形成的體大思深的哲學體系。程顥、程頤在邵雍、周敦頤思想基礎上形成的“洛學”是其主流,“性情說”是理論核心;以蘇門文人為代表的“蜀學”雖然被道學家視為異端,但其與“洛學”異趨的“情性說”對詞體緣情的影響尤為深刻,也是對美成藝術手法中的潛氣內轉、頓挫斷續進行哲學闡釋的基礎。對于美成詞與宋代哲學思潮同流共進——渾成范型的形而上闡釋,不僅是技進乎道的提升,更為美成“詞中老杜”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哲學基礎。在本節中,還首次嘗試以西方藝術符號學(包括“有意味的形式”)對情感形式的唯美與臻善進行探討,使“西學”成為闡釋美成詞哲學意義的“他山之石”。渾然天成是南宋詞難以企及的渾涵高境,也是兩宋范型顯而易見的美學分野;而北宋范型中的“渾成”同時也是杜甫詩歌的最為本質的特點之一,這或許觸及到了詞學界對美成“詞中老杜”地位的質疑“盲點”。

第六章“‘詞中老杜’的詞史定位與清代詞學范型理論的現代轉型”。第一節“由南追北經典嬗變的歷史向度”。清朝周濟建立“清真,集大成者也。……問途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30)的詞史譜系,并規定了追溯途徑:“先之以碧山”“繼之于夢窗”“進之以稼軒”(31),前引陳廷焯又有所謂“前收蘇、秦之終,復開姜、史之始”,“后之為詞者,亦難出其范圍”。沿著這一由南追北經典嬗變的時間向度,分為開啟姜史清空警邁、導路王吳隱微寄興、后之為詞難出范圍三個層次,闡述周邦彥作為北宋后期詞人,處于“結北開南”的特殊時間節點,其影響通過南宋著名詞人姜夔、史達祖、吳文英、王沂孫由南追北的路徑得以實現,而周密南宋詞選《絕妙好詞》所選數量可觀的南宋名篇與陸輔之《詞旨》對南宋詞大量選句的高度重合,呈現的正是美成詞藝術影響的“集體景觀”。其中吳夢窗被認為是美成在南宋的嫡傳,此部分闡述了夢窗在合乎論詞四標準、潛氣內轉的創作實踐中,對美成詞的因革。第二節“清代以來兩宋詞學范型的理論建構與現代轉型”。分為南宋范型密隱沉細、西學東漸及國學回歸三層。前者條分縷析周濟提出北宋“就景敘情”、南宋“即事敘景”等論點,究其本質,這正是兩種不同范型,各反映在統一的哲學思潮籠罩下,受到“氣本體”與“心即理”不同影響所形成的范型類別。后兩層主要考察王國維《人間詞話》及《清真先生遺事》,通過前者對兩宋詞態度的鮮明對比,揭橥靜安先生所受到的叔本華、尼采哲學元素的影響,特別是其中主客關系的論述,烙下的印跡尤為深刻。后者則是靜安先生回歸國學的標志成果,在輯佚、辨異、考證等方面可稱開風氣之先,更加值得珍視的是,還能在常州詞派“詩有史,詞亦有史,庶乎自樹一幟矣”(32)的理論大纛之下,首次在詩詞發展的縱橫比較中,從理論高度確立了美成“詞中老杜”的地位。

綜上所述,本書研究的獨到之處是嘗試集成前人研究之大成,以周邦彥及其創作這一藝術個案為切入點進行兩宋詞學詞風的發展流變研究、詞體與其他文體(特別是詩歌)、哲學思潮的關系研究,并進一步涉及到清朝及近代闡釋傳統經典過程中的理論建構、治詞方法的現代轉型。獨創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以全面推新周邦彥生平事跡為基礎,對周邦彥185首詞作中的147首詞進行了編年。其中青少年時期的荊州詞、長安詞、金陵詞,贈揚州歌妓岳楚云詞,青壯年時期的睦州詞,中晚年時期河中府詞,揚州絕筆詞等一系列考證,都由本人首次提出。在生平事跡框架中,對周詞思想內容、藝術創新、詞史地位的批評也更趨客觀并且切中肯綮。

其二,轉換視角,利用宋朝楊澤民、方千里、陳允平和詞等一手文獻,參之以黃升《花庵詞選》以及所見宋人對周詞的唱和,在前人版本考辨的基礎上,辨析其闕漏,通過四個表格對照,馭繁就簡,推論出美成宋槧版本源流:周詞看似版本繁雜,實際上皆出二源:一是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載《清真詞》二卷、后集一卷,二是嚴州版不分卷本《清真詩余》,其余皆可各歸于此兩祖本。新考出楊澤民與方千里的和詞、陳元龍詳注《片玉集》出自前者;陳允平和詞、強煥序溧水淳熙官本、明朝毛晉《片玉詞》同出后者。

其三,宋朝周詞“本事”流傳最多,正所謂“人間異事皆附蘇秦,海內奇言盡歸方朔”(33)。筆者首次區分為“無稽本事”與“實有本事”兩類。通過甄別分辨“無稽本事”,結論是此類“本事”多為以疑傳疑,但在流傳過程中擴大了詞作影響,并且也可以作為引導理解的“另類闡釋”。“實有本事”在北宋中后期就通過詞人題序、友人紀實的“碎片式”記載得到保存,卻反而沒有作為“本事”流傳,本書求得了正解。之所以有這種現象的發生,是因為詞至周邦彥(包括之后的姜夔、史達祖、吳文英等),其社會及文學地位尚未獲得足夠的肯定,還不夠資格廣泛傳為風流韻事,他們也不似以詩為詞一派以題序彰顯本事。后世通過比對詞作內證而考證出的情史艷跡也就是所謂“實有本事”。如本書中周邦彥的寄內詞、贈妓詞(34),白石的“合肥情緣”(夏承燾考證)、夢窗蘇杭姬妾(夏承燾、楊鐵夫考證)都屬同類。這些詞作是美成艷色生香感情生活的重要構成,較之前此作為泛義的情詞解釋,反而更能準確映現出詞人的身世之感。

其四,在宏通的文學視野中,以李清照《詞論》、沈義父《樂府指迷》、張炎《詞源》等詞學理論為主體,以宋朝文學思潮特別是江西詩學理論為參照,探討周邦彥詞在詞學法度、審美規范、風格創新、藝術影響諸方面如何建立起作為“詞中老杜”結北開南詞史地位的內在原因;進而闡述了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特別是杜甫、黃庭堅的詩歌以及蘇軾、秦觀的詞作對美成的影響,較為系統地論證了周美成以詞為體、以詩為用的創作實踐,以詩性“內核”汰棄柳欹花亸式“軟媚”而成為“有氣魄”作品,從而對南宋詞產生深遠的正面影響。

其五,首次運用宋朝哲學思潮中的洛學、蜀學中的相關范疇觀照美成詞的形而上意義,并且在宋朝理學與西方藝術符號學(包括“有意味的形式”)交叉視野中探索美成詞形式因素的唯美與臻善。又通過王國維《人間詞話》《清真先生遺事》兩種文本的對比,考察了靜安先生從去西方化(主要是叔本華哲學)到回歸傳統國學(包括本土哲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對美成人品與詞品評價的巨大差異,從學理上說明“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是根植于傳統哲學、美學、文學批評以及治詞方法得出的客觀結論。


(1) 沈義父著,蔡嵩云箋釋《樂府指迷箋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第44頁。

(2) 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第9頁。

(3) 沈義父生于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張炎生于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都是由宋入元的遺民文人,但所著詞學專論反映的是宋朝詞學觀。沈義父生卒年及與吳夢窗的交游參見孫虹、楊雪《吳夢窗年譜》,《詞學》二十六輯(2011年),第261—300頁。蔡嵩云說:“兩宋詞學,盛極一時,其間作者如林,而論詞之書,實不多覯;可目為詞學專著者,王灼《碧雞漫志》、張炎《詞源》、沈義父《樂府指迷》、陸輔之《詞旨》而已。”《樂府指迷箋釋》,第39頁。謝桃坊先生認為,沈義父《樂府指迷》、張炎《詞源》、陸輔之《詞旨》“全面地論述了雅詞的美學規范并確立了以姜夔、吳文英、張炎為代表的雅詞在南宋詞的正宗地位”。謝桃坊《南宋雅詞辨原》,《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第53頁。

(4) 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周濟《宋四家詞選》,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2頁。

(5) 周濟著,顧學頡校點《介存齋論詞雜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第6頁。

(6)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第16頁。

(7) 周濟《詞辨自序》,唐圭璋《詞話叢編》(第2冊),中華書局1986年,第1637頁。

(8) 鄭文焯《致朱祖謀書》,唐圭璋等主編《詞學》(第七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219頁。

(9) 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線裝書局2009年,第194—195頁。

(10) 《清真先生遺事》,《王國維文集》,第206頁。

(11) 陳匪石編著,鐘振振校點《宋詞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99頁。

(12) 陳匪石《舊時月色齋詞譚》,同上書,第246頁。

(13) 吳世昌著,吳令華輯注,施議對校《詞林新話》,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163頁。

(14) 唐圭璋《周清真佚詩補輯》,香港《大公報》1981年1月25日第10版。

(15) 羅忼烈《清真集箋注·卷首語》敘述編次說:“然若陳本之以四景、單題、雜賦分類,或毛本之以調名相從,亦不足為訓,蓋無以窺其撰作之后先也。今不辭狂謬,重行編次,探其歲月仕宦之跡與夫詞風變易之故以為序。龍榆生先生《清真詞敘論》(見《詞學季刊》二卷四期),嘗謂‘清真軟媚之作,大抵成于少日居汴京時’;又謂‘三十后始出京教授廬州,旋復流轉荊州,侘傺無聊,稍捐綺思,詞境亦漸由軟媚而入于凄惋’;又謂及知溧水,‘其人自遭時變,漂零不偶,即性情亦因之而變化,無復少年疏雋少檢之風矣’;又謂‘《齊天樂》秋思、《西河》詠金陵之作,沉郁頓挫,已漸開官溧水后之作風’;又謂‘邦彥詞學之最大成就,當在重入汴京時,蓋異地漂零,飽經憂患,舊游重憶,刺激恒多,益以年齡關系,技術日趨精巧。’周詞時地,有明文可征者少,然如龍先生之論,以意逆之,亦不中不遠矣。本編次第,頗師其意,以俟高明論定之。”周邦彥著,羅忼烈箋注《清真集箋注》(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6頁。今考其說雖不盡然,卻可見羅本的獨特體例。

(16) 《乾隆江南通志》(卷11):“中山,在溧水縣東十里。《元和郡國志》云:山出兔毫,為筆精妙。唐宋皆充貢。宋周邦彥《插竹亭記》謂中山為溧水之勝。《圖經》云:一名獨山,謂孤聳不與群山接也,或轉訛為濁山。”黃之雋纂、趙弘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廣陵書社2010年,第279頁。《景定建康志》(卷33)載《插竹亭記》《蕭閑堂碑》目錄。馬光祖修,周應合撰《景定建康志》,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863頁。《至大金陵新志》(卷12)載《插竹亭記》《蕭閑堂碑》,前者不著撰人,后者謂“周邦彥作”。張鉉《至大金陵新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90頁。《嘉慶重刊江寧府志》卷之27:“周邦彥,字美成,錢塘人。元祐八年知溧水縣,一時稱為才吏。有《蕭閑堂》《插竹亭》,題名諸記,篇什甚富,不妨政事,《宋史》有傳。”呂燕昭《嘉慶重刊江寧府志》,清光緒六年(1880)刻本,卷27第1頁。

(17) 吳熊和先生《負一代詞名的集大成者周邦彥》中的清真詞分期也是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十年太學時期”,第二階段是“中年漂泊州縣時期”,第三階段是“還京以后及晚年時期”。但這種分期法時間比較模糊,與生平事跡的聯系也不夠緊密。參見吳熊和主編《十大詞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6—100頁。

(18) 樓鑰《攻媿集》,中華書局1985年,第707頁。

(19) 陳郁《藏一話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5冊),第560頁。

(20)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華書局1985年,第585頁。

(21) 劉肅《片玉集·序》,周邦彥著,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下冊),中華書局2007年,第501頁。

(22) 參見孫虹《宋詞殿軍張炎研究》,中華書局2021年,第242—248頁。

(23) 錢基博撰,曹毓英校訂《中國文學史》(上冊),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99頁。

(24) 謝桃坊《周邦彥詞的政治寓意辨析》,謝桃坊《宋詞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00頁。

(25) 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王國維文集》,第207頁。

(26) 張炎《詞源》,《詞源注》,第30頁。

(27) 王國維《人間詞話》,《王國維文集》,第10頁。

(28) 夏承燾《論姜白石的詞風(代序)》,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4頁。

(29) 張炎《詞源》,《詞源注》,第30頁。

(30) 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宋四家詞選》,第2頁。

(31) 以上三條皆見周濟《宋四家詞筏序》,周濟著,段曉華點校《周濟詞集輯校》,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55頁。

(32) 《介存齋論詞雜著》,第4頁。

(33) 《清真先生遺事》,《王國維文集》,第205頁。

(34) 江弱水《綺語:細讀清真》:“清真《還京樂》曰:‘浮香秀色相料理。’正好拿來形容他那‘豐容宛轉’的詞品。他對文字的溫存勁兒,他在語言中染織語言的苦心孤詣,他守定艷詞的一方‘欲望空間’(libidinal space)而排拒歷史、道德、真理之類話語的文學享樂主義姿態,令我肅然起敬。在他那里,我們絕對找不到羅蘭·巴特所說的意識形態癡愚的紅暈,有的只是少女的嬌靨上銷魂的酡顏。”江弱水《湖上吹水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第228頁。或可從側面證明其詞多妻妾、歌妓等“實有本事”的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山| 冕宁县| 巴青县| 靖西县| 阳高县| 新营市| 米林县| 永寿县| 增城市| 岳阳市| 阿图什市| 茂名市| 长阳| 平和县| 林甸县| 贞丰县| 宁乡县| 乌什县| 巫溪县| 社会| 屏山县| 兴安盟| 兴业县| 垣曲县| 南昌市| 新兴县| 景东| 邮箱| 龙陵县| 喀什市| 宽城| 牙克石市| 东台市| 淮阳县| 饶平县| 朝阳区| 滦平县| 合肥市| 淅川县| 当阳市|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