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課開發15講
- 田俊國
- 1004字
- 2024-03-22 20:06:25
好課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
很多課程還沒開始就注定失敗是因為一開始就忽視了其服務對象:學生。脫離學生,別無課程。只要稱為課堂,背后就有個隱藏的假設:有特定對象。給小學二年級學生講微積分,無論老師講得多么賣力都是徒勞的,因為這些內容遠超他們的接受能力;給高中生講四則運算,無論老師講得多么精彩也沒人愛聽,因為這些知識他們早都熟爛了。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消化新的知識的。所以,在教學生新知識之前,必須了解學生現有的水平。前蘇聯教育學家利維·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從學生能力發展的角度看,一是學生有一個當前水平,即不需要外人指導就能夠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水平;二是學生有一個可以達到的發展水平,即暫時不能獨立完成,在他人指導幫助下,通過學習模仿能夠完成任務的能力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域。只有教學內容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內,學生才容易理解和接受。
假如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集合是里面的圓(學生已知區域),圓周外是其沒有掌握的知識(學生未知區域)(見圖1.1),已經掌握的知識越多圓越大,圓越大對外面未知知識的觸節點就越多,學生則更容易感受到自己有很多還沒有掌握的知識,這就是“學然后知不足”的道理。
學生要學習的新知最好在其已經掌握的知識集合的緊外圍,這樣才便于建立新知和舊知的聯系,把新知整合到自己的已知區域中。如果新知離學生舊知太遠,那么無論新知多有價值,學生接受起來都有困難。當學習的困難大于知識的價值時,學生干脆放棄不學了。假如有人現在要傳授我天體物理學的知識,我肯定不感興趣,因為它離我的生活太遠,而我根本不具備掌握這些知識的基礎。
因此,適合學生的課程才是好課程。不考慮學生現狀、閉門造車的課程,肯定不會是好課程。
但是,對于同一堂課,老師想讓所有人滿意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因為一對多的課程通常按照學生們的平均ZPD水平設計,而具體上課時每個學生的ZPD水平有所不同,接受能力也會有差異。假如學生們的ZPD水平參差不齊,這對于課程開發和課程教學都是挑戰,不是有人覺得太小兒科而不屑參與,就是有人覺得太高深而參與不進去。這樣一來,老師很容易顧此失彼,很難做到讓大家都滿意。而課程開發會以典型的學生ZPD水平作為樣本,以平均ZPD水平作為起點。在個體ZPD水平差異較大的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安排小組討論,讓學生們交換相關舊知,以合作學習的形式,彼此協助補齊各自的ZPD水平。

圖1.1 學生知識區域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