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3版)
- (美)保羅·海恩等
- 819字
- 2023-06-16 10:58:07
2.2 物質財富的迷思
我們希望說明貿易能夠創造“財富”,并且希望將這個結論進一步推廣,說明稀缺商品的市場交換能夠創造“財富”。既然如此,我們最好首先理清“財富”一詞的定義。
財富究竟包含哪些東西?財富只包括金錢嗎?是否也包括股票和證券,以及房地產?你的財富包括哪些東西?許多人已經習慣成自然地認為,經濟系統主要生產物質財富,而物質財富是指如約翰迪爾牌拖拉機、馬丁牌吉他、蘋果公司的iPad和iPhone這樣的東西。但是,如果有機會獲得上述東西的人不認為這些東西有價值,這些東西就不是財富。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下,只要是人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是財富。人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是財富。
這里的“價值”是選擇者眼中的價值。阿羅德(A?Rod)[4]與洋基隊簽下了價值2.75億美元的合同。而據我們所知,佛陀卻什么都不想要——他也確實實現了一無所求的心愿。因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佛陀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財富。他獲得了涅槃。不同的人可以持(也確實持)極為不同的價值觀。對于想要灌溉農田的農民來說,更多的雨水意味著更多的財富,但對被密西西比河的洪水困住的農民來說,更多的雨水顯然不是財富。對于滑雪勝地的老板而言,兩英尺[5]降雪是一筆財富,但對于負責清除車道積雪的人來說,那卻只是一個令人腰酸背痛的負擔。手風琴對波爾卡樂隊的主唱而言是一筆財富,但對金屬樂隊(Metallica)[6]的老哥們卻算不上財富。
經濟增長不是指物品數量的增長,而是指財富的增長。顯然,物質產品能夠為財富的創造做出貢獻。從某些角度來看,財富的創造離不開物質產品(手風琴的元件是物質產品,就算是雪也可以用造雪機造出來)。即使是健康、愛、內心的平靜這些“非物質”的東西歸根結底也離不開物質載體。但是,財富的增長與物質產品的體積、數量或重量的增長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我們必須從根本上否定“財富等于物質產品”的提法。這種提法是毫無道理的。這種提法妨礙我們理解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比如專業分工和交換——而專業分工和交換正是亞當·斯密所說的商業社會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