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3版)作者名: (美)保羅·海恩等本章字數: 1626字更新時間: 2023-06-16 10:58:04
1.9 經濟理論的偏向性:是長處還是弱點
好的,現在你已經走上了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道路。在此我必須向各位提出一條警告:我們的這套關于社會的理論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不偏不倚的。(你見過世界上有任何完美的、不偏不倚的理論嗎?)經濟學理論不能提供一種毫無偏見的意見,不能同時呈現所有事實,也不能賦予所有價值觀相同的權重。在前文中我們提過,經濟理論的基本特征是:個人根據各種行動對自己的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選擇自己的行為,而所有社會現象都產生于個人的行為與互動。現在讓我們再次檢視上述假設。
以上的觀點難道不是一種帶有偏向性的觀點嗎?讓我們考慮我們對選擇的強調。人們做出“選擇”。經濟學的理論總是過于強調個人選擇,因此有些批評家認為:經濟學家假設人們選擇成為窮人,或選擇失業。在貧困和失業的問題上,你可以自行決定上述指控究竟是一種合理的批評還是一種誤解。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經濟學理論確實假設社會事件是人們的選擇導致的結果,而且通常是“意外之果”;經濟學理論試圖在這個假設的前提下解釋整個社會。
與強調選擇的理念密切相關的是,經濟學還強調個人是經濟分析的基礎單位。只有“個人”能做出選擇。有時,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會掩蓋上述假設。因為只有個人才能做出選擇,所以經濟學家試圖將集體(例如企業、政府或者國家)的選擇分解為集體中的個人的選擇。比如說,你可以選擇在你目前就讀的大學中學習,但是這所大學本身顯然不能“選擇”錄取你。大學是由一系列個人組成的,這些個人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承擔各種不同的職責。大學里的某些人以大學的名義做出了錄取你的選擇。另一些人在選擇錄取你的過程中很可能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比如場地管理員、秘書、大部分(如果不是所有)教授以及大學里的其他學生。同樣,臉書網站不能做出選擇,紅十字會不能做出選擇,日本不能做出選擇,進行恐怖活動的基地組織也不能做出選擇。只有這些集體中的個人才能做出選擇。(如果以上組織不是由個人構成的,你能想象這些組織做任何決策嗎?即使你能想象這樣的情況,你認為以這種方式思考能夠幫助我們解釋這些組織的運作方式嗎?)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我們說太陽每天“升起”和“落下”。但是,要想學好物理,一個物理系的學生就必須看到這種日常語言背后的本質(他得明白是地球的自轉讓太陽看似每天升起和落下)。同樣,要想學好經濟,一個經濟系的學生也必須看穿日常語言背后的本質:做出選擇的不是組織,而是個人。
另有一些人認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錯誤的或誤導性的,因為這種思維方式強調優化的過程,強調權衡和計算,強調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經濟學家假設:所有人在行動時心中都有一個目標;在做出行動之前,他們首先衡量比較各種機會的預期成本和預期收益;如果犯下錯誤,他們會從錯誤中學到教訓,因此未來不會重蹈覆轍。個人在權衡收益和成本后做出選擇。但是,人們真的如此精于計算嗎?我們的行為難道不是更多地受無意識的欲望和未經權衡的沖動引導嗎?我們的每一種行為一定都有某種目的嗎?一定都是為了追求某種清晰明確的目標嗎?雖然經濟學家并不認為人們無所不知或從不犯錯誤,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確實假設人們的行為源自對成本和收益的比較權衡。這種思維方式確實將人類行為看作手段,而忽略了以下事實:許多重要的人類行為并不是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一場熱烈的談話或友好的網球比賽并沒有什么目的)。
還有一些人常常批評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偏向市場的思維方式。這種批評的聲音提醒我們關注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個特點確實存在,雖然它和表面看來的樣子可能并不相同。在誕生之初,經濟學理論是一門研究市場、研究復雜的交易過程的理論。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家已經相當了解交易在何種情況下能夠高效順利地進行,在何種情況下無法高效順利地進行。人們批評經濟學家偏向市場,事實上我們不妨把這種偏向看作一種喜好:經濟學家更喜歡能促成互惠交易和高效生產的社會制度和游戲規則——在這樣的交易和生產過程中,所有參與者都能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