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團體法:法理與規范
- 冉克平
- 1118字
- 2023-04-21 18:15:59
二、夫妻團體的界定與特質
在傳統社會,個人主要依附于各種身份等級團體之中,家庭作為極為重要的團體構造,長期扮演著社會基本單元的角色。在羅馬法上,家父作為法律上唯一的自權人,不僅擁有全部家庭財產,還對家子人身享有絕對的支配權力。那些處于家父權利之下的人(無論是子女、奴隸還是處于受奴役狀態的人)均為“他權人”。[7]但是到了羅馬帝政時代,他權人的地位逐漸改進。例如,家子可享有特有財產;相當范圍內,家子的契約上行為家父應負擔責任;婚姻漸為“無夫權婚姻”,處于“夫權”的婚姻因而減少;子女的出讓漸漸被限制等。[8]羅馬的小家庭構成一種獨裁式的法律團體,由作為首腦的家父和屈從于家父權之下的人組成:其妻子(只要她處于夫權之下)、其子女(只要他們尚未脫離家父的權力)、其門客和奴隸。這種家庭團體在農業時代生活在單獨莊宅中,經營單獨莊宅是其存在的基礎和內容。自農業社會末期起,羅馬家庭進一步發生的歷史就是它逐漸分化的歷史。少數自由人從其約束中解脫并且獲得獨立,而社會現實又推動了這方面的法律發展。這種先進的個人化表明了農業社會開始向商業、手工業和貨幣流通所決定的經濟形勢轉化,同時也表明了文化意識在普遍的、接近泛希臘化文化的方向上開始精致化。[9]在中國古代,婚姻被視為家族或宗族共同體延續必不可少的條件。婚姻雖不能離開男女之身而行,但論男女之身僅為嫁娶之稱,而婚姻所示好合之事,實為舊家族之擴大或延續,新家庭并不因是而成立。[10]由此可見,夫妻共同體系最小的共同體單元。在古代社會,夫妻共同體往往從屬于家族團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夫妻共同體,夫妻團體這一術語在表達上更具有限定性,“夫妻團體”術語與夫妻共同體涵義完全相同。
夫妻團體與經濟團體(典型如公司、合伙)相比,具有重大的差別:(1)夫妻團體的內容與效力與倫理及社會習俗密切關聯,屬于典型的初級聯合體,雙方表現的是全方位的人格投入,成員之間的關系屬于情感的、不可計算性的結合,其他人不容易替代[11];與之不同的是,經濟團體是典型的次級聯合體,其成員只是投入了與經營事項相關的人格,成員之間的關系屬于理性的、可計算性的結合,其相互關系可以取代。[12](2)法人、合伙等經濟團體屬于結合體關系,夫妻這一團體屬于共同體關系。前者社會行動本身的指向乃基于理性利益的動機,無論是目的理性或價值理性,以尋求利益平衡或利益結合;而后者可能建立在許多不同的情感性、情緒性或傳統性的基礎之上,實質社會行動的指向建立在參加者主觀感受到的互相隸屬性上。[13](3)為經營事業之故,法人、合伙等在組織上采納的是科層官僚制,成員之間的關系以非人格、即事化為導向[14];相反,夫妻共同體基于倫理性與夫妻情感關系,雙方的關系具有人格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