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團體法:法理與規范
- 冉克平
- 1873字
- 2023-04-21 18:16:02
二、現代家庭法中夫妻團體的理性化維度
在現代社會,婚姻雙方不再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獨立精神和心靈的實體,而是被視為兩個具有獨立思想和感情的個人的契約聯合。婚姻關系中的夫妻財產、監護權、親權、離婚等均可通過契約解決。由此形成夫妻團體內部相互矛盾的價值維度:一方面,以效率為導向的市場經濟和形式理性法的擴張所形成的“堅硬的外殼”(“iron cage”——韋伯語)主宰了生活世界。夫妻團體深受個人主義和形式理性法的影響,由利己的個人構建的婚姻關系已經不可能完全臣服于團體主義,夫妻團體的契約化構造所反映的正是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的擢升。由此必然導致夫或妻的個人財產與夫妻團體財產分離的傾向。另一方面,現代家庭仍是塑造人格、價值觀和促進個人把握機會的推動力量。在理想中,家庭能夠促使家庭成員之間形成溫暖和親密的關系,并為家庭成員提供滿足與安全的環境。相比經濟團體,夫妻團體內部仍然存在廣泛的利他主義。[70]簡言之,近幾十年來,家庭法的形式理性化趨勢極大地塑造了夫妻團體,使其兼具共同體與結合體的屬性。在家庭法的框架之內,夫妻團體的形式理性化變革主要體現在夫妻財產法律制度,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契約自由、男女平等原則在夫妻財產法上的貫徹。夫妻關系的契約化本身意味著理性與自由主義的擢升。契約自由受到《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的保護,以確保私人和家庭生活得到尊重。在夫妻財產法上,契約自由得到廣泛的適用。法律規定約定財產制的形式供夫妻選擇,夫妻亦可排除法定財產制的適用(如《德國民法典》第1416條)。夫妻財產制解除時,夫妻雙方與債權人可以通過協議對財產進行清算,達不成一致意見的,其中任何一方可請求法院裁判進行清算(《法國民法典》第1191條)。20世紀末美國一些州賦予夫妻通過訂立婚姻契約來對包括離婚在內的事情作出預先安排,并且盡力維護婚姻關系協議的效力,這表明契約自由逐漸向婚內事務擴張的趨勢。[71]
第二,個人主義精神對夫妻財產法的滲透。德國、奧地利以及英格蘭、威爾士等采納的分別財產制本身就是個人主義的表現形態,婚姻原則上和夫妻雙方的財產沒有任何關系,配偶雙方的財產彼此分開。近幾十年,日本民法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均以分別財產制取代了傳統的夫權色彩濃厚的聯合財產制。[72]法國、意大利等民法采納的是婚后所得財產共同制。近來的大體趨勢是,共同財產的范圍受到限制,夫或妻各自獨立的財產范圍則得以擴大。[73]在共同財產制之下,法律通常會限定夫妻共同債務的目的與類型,只有夫妻雙方為夫妻共同生活的需要或家庭利益產生的債務以及夫妻共同財產的取得、管理與支付費用,夫妻雙方才承擔連帶責任(《法國民法典》1409條、《意大利民法典》第186條)。
但是,為了構建和維系夫妻共同體,夫妻財產法上的個人主義與契約自由均受夫妻團體主義與倫理因素的必要限制。具體而言:(1)夫妻財產法上的個人主義原則受保障夫妻共同體這一價值的限制。例如,依據德國的分別財產制,一旦該法定財產制因離婚或其他原因被解除時,應當考慮家事勞動的價值以及夫或妻對家務、教養子女等夫妻共同生活的貢獻,對夫妻各自的財產進行清算,并由婚后剩余財產較少之一方向較多之一方請求差額的一半,此即財產增益制。[74]因而分別財產制與共同財產制相比,僅在于前者屬于潛在的共有(債權),而后者屬于顯示的共有(物權)。(2)夫妻財產法上的契約自由原則受利益衡平的制約。婚姻是一種動態的關系,這個過程可能涉及外部環境(疾病或工作狀況、子女的出生)以及夫妻內部關系(情感、個性、偏好等)的變化。夫妻由于對未來的變化會作出怎樣的調整難以預測,因而夫妻之間很難通過充分議價而締結公平的財產契約。因此,有必要從實質公平與情感因素等角度出發,對夫妻財產契約進行形式控制與法律審查。[75]上述限制表明,與一般財產法相比,個人主義和形式理性化在夫妻財產法領域的貫徹仍然存在程度上的差異,這是兩者在具體規范上不一致以及產生沖突的根源。
概言之,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夫妻團體與外部的財產聯系變得日益頻繁。一方面,夫妻之間以“倫理人”的身份對內營造家庭共同生活,適用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保護弱勢群體等為原則的家庭人身法規范;另一方面,夫妻之間又以“經濟人”的角色對外參與社會經濟生活,采納以私法自治為圭臬、具有高度形式理性化的物權法、合同法、公司法等一般財產法規則,資源和財富由此在家庭與社會之間形成“系統循環”。夫妻團體兼具共同體與結合體的雙重特性,包括婚姻法與財產法兩個領域,夫妻團體的倫理價值屬性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夫妻團體財產法律制度的構造,反之亦然,從而形成“夫妻團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