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岔路與微光
- 熔金時代
- 你才卡卡卡帶了
- 2162字
- 2025-07-07 22:14:37
創業辦公室的玻璃門被猛地推開,林濤風風火火地闖進來,手里揮舞著一份文件:“默子!王總把Term Sheet(投資條款書)發來了!“
陳默從代碼中抬起頭,屏幕上還閃爍著未解決的報錯提示。他接過文件,紙張上密密麻麻的條款中,“500萬“這個數字被林濤用熒光筆圈了出來,刺眼得像是某種警告。
“但有對賭條款。“陳默指著細則,“如果18個月內用戶量達不到200萬,他們有權低價收購我們51%的股權。“
“怕什么!“林濤一把攬住他的肩膀,身上古龍水的氣味混著煙味,“有你的技術,有張揚的資源,200萬用戶小意思!“
窗外,盛夏的陽光炙烤著創業大街的柏油路面,幾個穿著文化衫的年輕人正扛著“改變世界“的標語牌走過。陳默的視線落回文件末尾——那里需要三個創始人的簽名。
---
蘇晚晴盯著“青野設計“發來的修改意見,指尖在數位板上無意識地敲擊。
“客戶希望機械竹的部分更'賽博'一些,“視頻那頭,藝術總監的聲音溫和卻不容置疑,“比如加入發光電路紋理,最好能有全息投影的感覺。“
“但這樣會破壞水墨的氣韻...“蘇晚晴輕聲說。
“小蘇啊,“總監嘆了口氣,“你知道我們客戶是誰嗎?某科技園區的地標裝置,預算七位數。“他停頓一下,“宋姐那邊的單子,能給到這個價?“
掛斷視頻后,蘇晚晴抓起鑰匙出了門。傍晚的798藝術區人潮涌動,她停在一幅巨大的機械水墨裝置前——正是“青野“去年的作品,鋼鐵鍛造的枯山水庭院里嵌著LED燈帶,參觀者們舉著手機拍照。
“違和卻迷人,不是嗎?“身旁突然響起一個聲音。她轉頭,看見一個扎著小辮的男人正對她微笑,“我是'青野'的裝置藝術家,剛才就注意到你在這站了二十分鐘。“
---
凌晨三點的辦公室,陳默盯著服務器監控屏上跳動的數字。
“用戶留存率只有17%...“他喃喃自語。
身后傳來易拉罐開啟的聲音。張揚不知何時出現在門口,西裝外套搭在肩上:“別糾結數據了,王總介紹了個媒體朋友,明天給我們做專訪。“他扔過來一罐冰咖啡,“標題是《區塊鏈+社交,90后團隊要顛覆BAT》——記得背熟我給你的技術話術。“
咖啡罐上的冷凝水滴在鍵盤上。陳默突然問:“我們真的要用區塊鏈?現有架構根本不支持...“
“誰在乎?“張揚笑了,“投資人要的是故事。等技術團隊到位了,你想怎么改都行。“
月光從落地窗斜射進來,照在墻角那盆瀕死的綠植上。陳默想起離職前,張工那句“代碼改變不了世界“的嘲諷。
---
蘇晚晴的公寓里彌漫著松節油的味道。
“這叫'破繭',“小辮男人——他自稱阿Ken——指著她剛完成的機械水墨稿,“傳統筆觸和未來感的碰撞,正是現在最缺的東西。“
夏薇的視頻通話突然插進來:“宋姐的工廠催稿了!等等...這是誰?“
阿Ken識趣地退到一旁。蘇晚晴匆匆應付完夏薇,回頭發現他正在翻看她隨手畫的私稿——那些沒有甲方干涉的、純粹的水墨小品。
“這些更好,“阿Ken的聲音突然認真起來,“但沒人會為它們付錢。“
窗外傳來雷聲,今夏第一場暴雨即將來臨。蘇晚晴看著自己布滿繭子的指尖,那里還沾著為“青野“畫發光電路時留下的銀色顏料。
---
陳默在暴雨中走進便利店,收銀臺旁的電視正播放著某創業明星的訪談:“...當初所有人都說我的想法太超前...“
他拿了一袋面包和礦泉水,排隊時無意中瞥見雜志架——最新一期《互聯網周刊》封面正是張揚,標題赫然寫著《跨界顛覆者》。
手機震動,母親發來消息:“你爸體檢報告不太好,醫生說要住院觀察。“緊接著是一條銀行通知:本月房貸已自動扣款。
雨點砸在便利店玻璃窗上,模糊了外面奔馳而過的保時捷——那似乎是林濤的新車。陳默摸出那支毛筆,筆桿上“守拙歸真“的刻痕被磨得幾乎看不清了。
---
蘇晚晴在宋姐工作室里盯著樣衣出神。
“這次圖案太商業了,“宋姐委婉地說,“不像你之前的風格...“
她撫摸著絲綢上那些發光電路紋樣——它們確實精致,卻像戴著鐐銬跳舞。角落里,夏薇正和客戶討價還價:“再加30%預算,我們就能把水墨質感做得更純粹...“
阿Ken的微信突然彈出:“有個美術館的獨立策展人看了你的私稿,想約談個展。“
雨后的陽光透過紗簾,在她沾滿顏料的圍裙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桌上并排放著兩張支票——“青野“的設計費和宋姐的加急稿費,數額相差三倍。
---
陳默站在投資簽約會的后臺,手里捏著簽字筆。
林濤正給張揚整理領帶:“待會兒重點講生態閉環!王總說這次有硅谷資本的人來!“
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著精心制作的宣傳片,其中“區塊鏈社交“的字樣閃閃發光。陳默突然想起自己電腦里那個真實的、滿是BUG的Demo——它甚至不能穩定支持10萬用戶。
西裝口袋里的手機震動起來。是父親的主治醫師:“陳先生,您父親需要盡快做冠脈造影,費用大概...“
主持人的聲音通過擴音器傳來:“有請'鄰客'科技創始人團隊!“掌聲如雷。林濤拽了他一把:“發什么呆?該上場了!“
閃光燈亮起的瞬間,陳默在刺目的白光中看清了合同上的一個小字條款:創始人需對技術真實性承擔個人連帶責任。
---
蘇晚晴推開美術館沉重的橡木門。
策展人是個銀發女士,說話帶著法語口音:“你的水墨里有種...疼痛感,這正是當代藝術需要的。“她指向展廳中央的空白墻面,“這里可以懸掛你那組《繭》系列。“
阿Ken在一旁興奮地比劃:“展覽主題就叫'數字時代的文人畫'!“
手機在包里震動。夏薇發了十幾條語音,最后一條文字寫著:“宋姐說如果你不接加急單,他們就找別的設計師了!“
陽光透過天窗灑在美術館的原木地板上,形成一道清晰的分界線。蘇晚晴站在光與暗的交界處,腳下是兩道影子——一道指向出口,一道延伸向展廳深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