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講到臺灣文學部分,我總會在“鄉土文學”的環節,在余光中《鄉愁》之后,要求同學閱讀痖弦的《紅玉米》和鄭愁予的《錯誤》。前者,幾百個學生竟然沒有一個回應說自己能讀懂的。我向幾屆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讀出味了嗎?”都回答我:“沒有?!睂笳?,中學課本講過,不少同學可以郎朗背出,還記憶起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來對比分析。討論中,同學...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教學中,講到臺灣文學部分,我總會在“鄉土文學”的環節,在余光中《鄉愁》之后,要求同學閱讀痖弦的《紅玉米》和鄭愁予的《錯誤》。前者,幾百個學生竟然沒有一個回應說自己能讀懂的。我向幾屆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讀出味了嗎?”都回答我:“沒有?!睂笳?,中學課本講過,不少同學可以郎朗背出,還記憶起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來對比分析。討論中,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