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 中華雄風
- 火冰
- 2418字
- 2005-06-12 15:01:00
“兩京鎖匙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這說的就是山海關。山海關依山傍水而建,他東接丘陵,南臨渤海,西有石河,北依燕山,扼東北與中原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一大清早,山海關城樓下就站滿了人,恭候新任的遼東經略高第的到來。
已經等了好幾個時辰了,還不見高經略的人影,眾將官的肚子早就在唱空城記了。大家嘴上沒說什么,心里可嘀咕上了:“明明通知我們說上午到的,可現在下午了,還沒看到人影,這個高第搞什么鬼啊?不就十里路嗎?就是走著來,也該到了啊!”
離山海關四里遠的官道上,一隊人馬正緩緩向山海關行進。
走在隊伍中間的是兩輛馬車,為首的一輛馬車上坐的,正是新任的遼東經略--高第。后面跟著的那輛馬車里,裝的都是他的私人物品。其實,也就是金銀器皿、上好的景德鎮瓷器、紫砂茶具、湘繡的被面、狐貍皮的大衣什么的,滿滿的裝了一車。就這,這位高大人還覺的不夠。跑到這么個窮地方來,還是跟韃子打仗的前線,自己不多帶點“日常用品”來,可怎么住的下去啊。
離山海關越近,他就越緊張,心里不斷的埋怨魏公公(魏忠賢):“怎么把我給派到這么一個鬼地方來。雖說遼東經略是個肥缺,可是這個地方畢竟是跟韃子交戰的前線啊!”
一想到山海關,他就有點頭痛。因為一到山海關,就要與韃子對陣了。韃子的厲害他可是早有耳聞的。遼東雖然有十幾萬兵馬,可也不安全啊。想當年薩爾滸一役,朝廷二十萬大軍分兵四路出擊,征討建州的韃子。可結果呢,才不到五天,四路人馬就被韃子連破了三路,十幾萬人馬全軍覆沒,三百多將官陣亡。剩下的一路人馬呢,在撤退的時候,還中了韃子的疑兵之計,被人家十幾個哨兵給嚇的是一路狂奔而回,自相踐踏而死者近千人。
一想到這些,他就不由的一陣心虛,真希望這段路越長越好,最好永遠到不了山海關才好。
可惜,走的再慢、路在長,也總有到的時候,這么拖也不是個辦法啊。他隨口問道:“現在離山海關還多遠啊?”
一個親兵忙上前答道:“稟大人,此地離山海關不足四里了。”
“好快啊,就要到山海關了。那就走傳令下去,全隊快速前進。”
這么點路從清晨走到下午都還沒走到,快什么啊?不知在山海關前恭候他眾將官,聽到這翻話會作何感想。
“是!”
“等一下!”那親兵剛轉身要去傳令,又被高第叫住了。
“大人還有何吩咐?”親兵不解的問道。
高第想來想去,覺還是的騎馬去比較好。至少要讓那些歡迎他的人,以為他是騎馬來的。山海關的將官都是久經戰陣之輩,而且以武將居多。自己要是坐車去,肯定會給這幫人笑話的。于是他吩咐道:“去把我的馬牽來,我騎馬走。”
※※※※※
山海關下,眾人終于等到了高大人。
只是大家始終沒弄明白,明明不足十里路,高大人一行人又是騎著馬來的,怎么這么晚才到?
這個問題,恐怕除了天知地知,就只有高大人他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高第抬頭仰望山海關關城箭樓上懸掛的巨幅匾額,嘖嘖稱奇。此匾上書五個大字--天下第一關!字跡渾厚雄健、蒼勁有力,一看便是出自名家手筆。不過,他現在可沒心思鑒賞書法,他更在意的是山海關的堅固程度。天下第一關說起來是挺威風的,牌匾上的字也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佳作。可牌匾寫的再好,名字叫的再響有什么用?要是山海關擋不住韃子的鐵騎,他這條小命可就要交代在這了!事關自己的安全問題,還是先親自去看一下山海關的防御工事才能放的下心來。
聽到高大人說要先去巡視山海關防御,眾人都暗自叫苦。既然高大人這么關心軍務,執意要先巡視后用餐,大家也只好饑腸轆轆的陪著他一塊巡視了。
好不容易等到“不辭辛勞”的高大人巡視完,陪同的眾人早就餓的前肚皮貼著后脊梁骨了。在接風宴上,大家剛松一口氣,豈知這位高大人只隨意吃了一、兩口就放下筷子了。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哪一點讓這位高大人不滿意了。既然上司放下筷子了,眾人也只好都跟著放下筷子。
其實,高第在路上早已用過飯,現在根本就不餓。只見他舉杯對眾人說道:“本官剛才巡視了山海關,見城池高大堅固、士兵防守嚴密,甚是欣慰。來,為固若金湯的山海關,我們干一杯!”見到山海關不負天下第一關的稱號,守軍有擋住韃子鐵騎的把握,他總算是放下心來了。
見眾人喝過這杯酒之后,他又說道:“本官以為,關外我軍兵力分散,每城守軍都不過萬人。韃子鐵騎勢盛,如若全力來攻,關外之地必不可守。既然山海關易守難攻,不如將關外之兵盡數撤到這山海關來,重兵據險而守,自可保萬無一失。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剛剛定下心來,他就動起歪腦筋了。他要將兵馬全部撤入關內,原因有兩個:一來是怕韃子兵打過來,關外數萬兵馬來不及撤回來就被人家給消滅了,他向朝廷不好交代。二來就是撤入山海關后,可以乘機裁減兵員,好多撈些糧餉去“孝敬”一下九千歲——魏公公。
想想上一任遼東經略、大學士孫承宗,他上任四年來,不但抵擋住了韃子鐵騎的進攻,而且收復了方圓四百里國土,功勞不可謂不高。可就是因為沒有“孝敬”魏公公,這個遼東經略還不是做不下去了?自己要想官運橫通,不撈多撈點錢去孝敬魏公公是不行的。
眾將面面相哧,都不敢應聲。要是同意將關外之兵盡數撤到山海關內來吧,那豈不是要將寧遠、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等諸多要塞拱手讓給敵人?如此一來,前任遼東經略孫承宗孫大人,花了四年時間才從韃子手中奪回的四百里國土可就沒了。這算不算“賣國”啊?可是,要是不同意撤兵吧,可就得罪這個新來的頂頭上司了。
看到沒有人敢吭聲,高第得意的想道:“反正現在遼東的最高統帥就是我高第,就算你們不同意又怎么樣?反正你們都是我的屬下,我傳令下去,有誰敢違抗?”
眾人正在感到難之際,有一人站起身來,大聲說道:“高大人,下官以為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