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士人階層的女性
- 鐵愛花
- 2字
- 2023-02-06 10:33:09
緒論
第一節 相關概念
從唐到宋,中國社會發生了若干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即宋代打破門第觀念,士人階層的隊伍空前膨脹,與之相應的是,士人階層女性群體的數量也隨之擴大。本書將從秩序、規范與女性的實際生活入手,對宋代士人階層女性展開研究。
一、“宋代士人階層女性”釋義
“宋代士人階層女性”是本書的核心概念。要界定“宋代士人階層女性”,先需厘清“士人階層”這一概念。
在中國古代,士人之來源泛雜,出路不一,卻始終作為一個特殊的階層而存在。關于中國古代士人階層,學界業已作出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余英時認為,“士”作為知識階層,始于春秋戰國之交的孔子時代。
閻步克指出,從戰國時代士階層誕生,此后有兩漢儒生、中古士族,直到唐、宋、明、清由科舉入仕的文人官僚。
包弼德(Peter K.Bol)對唐宋時代士的身份主體作了劃分,他認為:“在7世紀,士是家世顯赫的高門大族所左右的精英群體;在10和11世紀,士是官僚;最后,在南宋,士是為數更多而家世卻不太顯赫的地方精英家族?!?img alt="[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包氏的劃分未必精確,
卻揭示了唐宋時代士的社會轉型,也即宋代打破門第觀念的事實。
在宋代,任何社會階層的人,只要讀書為學,都有可能改換門第,成為士人。宋人陳襄云:“今天子三年一選士,雖山野貧賤之家所生子弟,茍有文學,必賜科名?!?img alt="〔宋〕陳襄:《古靈先生文集》卷二〇《仙居勸學文》,《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87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17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柳永稱:“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img alt="〔宋〕柳永:《勸學文》,《全宋文》第27冊,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4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程頤稱:“士之于學也,猶農夫之耕?!?img alt="〔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八,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8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周行己指出:“四民之長,莫貴乎士。士之所貴者,以學而已。”朱熹《建康府學明道先生祠記》亦云,“立明道先生之祠于學”,其目的即在于“使此邦之為士者有以興于其學”。
盡管宋代士子求學的目的主要在于科舉入仕,但未能中舉仕宦者,只要為學,也屬于士人。
宋代還有許多以“學”為業,絕不入仕者,他們同樣被看作士人。
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孫復,早年“舉進士不第”,遂隱居不仕,但以其學名重一時。
道學家胡憲,“紹興中,以鄉貢入太學,會伊洛學有禁”,遂“一意下學,不求人知。一旦,揖諸生歸故山,力田賣藥,以奉其親。安國稱其有隱君子之操。從游者日眾,號籍溪先生,賢士大夫亦高仰之”。
王曾瑜先生指出:“士大夫一詞沿用到宋代,其詞義并無大的變化,看來與近代的知識分子一詞有相近之處。一般說來,可以指有學問的讀書人,也可以指官員中的某些文官?!?img alt="王曾瑜:《宋代社會結構》,收入《涓埃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7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陶晉生先生亦認為:“在宋人的筆下,士人就是讀書人。一般來說,做了官的和沒有入仕的讀書人都通稱為士、士人、甚至士大夫?!?img alt="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第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他還進一步強調:“如果一個讀書的士人能夠通過科舉制度得到一官半職,他就向上流動,成為士大夫(官僚)的一分子。如果他的后代不能繼續通過科舉成為官僚,或不能得到做官父兄的庇蔭而繼續維持家業,這些人就向下流動,失去了士大夫的身份,成為一個士人,或者回鄉務農,成為平民?!?img alt="《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序,第1—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黃寬重先生也指出:“在眾多舉子競爭中,只有少數資質優異、努力不懈或幸運者,才能中舉入仕,成為官員?!?img alt="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系互動看宋代基層社會演變》,《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筆者贊成上述說法。本書認為,在宋代,凡業已仕宦或以治學為業的讀書人,都可稱為士人,均屬士人階層的范疇。
同男性社會階層流動不同的是,在男性壟斷入仕途徑的傳統社會中,女性無法依靠“學”來改變自己的身份屬性,女性的身份屬性是以“三從”的政治文化倫理為標準來確定的。《禮記·郊特牲》云:“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儀禮·喪服》亦云:“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img alt="〔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三〇,〔清〕阮元??獭妒涀⑹琛?,第110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依照儒家經典,傳統女性的身份屬性隨其生命周期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出生于士人家中的女性,能夠因其女兒的角色而歸入士人階層女性;本非出生于士人家中,但由于婚姻的流動而嫁入士人家中的女性,則其身份可以因其妻子的角色而歸入士人階層女性;如果女性本非出生于士人家中,其丈夫亦非士人,但其子輩通過努力向學而成為士人,則這一類女性因其母親的角色仍然可以歸為士人階層女性。由此,本書即以上述三條標準來界定“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簡言之,士人的女兒、妻子或母親均可歸入士人階層女性的范疇。本書中所涉及的女性,若無特殊說明,則均為該階層的女性。
二、秩序與規范
秩序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既包括自然秩序,也包括社會秩序,我們主要討論社會秩序。通常認為,社會秩序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它在人的社會關系中生成,并推動著社會關系的正常運行。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強調:“只有當一種社會關系的內容是指向可決定的‘準則’才能被稱為是一種‘秩序’?!?img alt="[德]馬克斯·韋伯著,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AC42/254887856014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828937-oV9u9wLvJPMWgQYXqellH9sLydLslYyW-0-b00ebb484b2420582949f57562c4c60f">本書討論的秩序不僅包括傳統社會維護男女兩性之間權力關系的社會性別秩序,還包括維護傳統社會不同性別和同一性別內部不同輩分、不同身份、不同階層之間的等級秩序等。本書從“秩序”而不僅僅是“性別秩序”的視角探討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生活,即源于此。
秩序與規范密不可分,社會秩序的建構與維持離不開社會規范,一定的社會秩序總是同相應的社會規范聯系在一起。通常認為,社會規范是人們共同遵守的、規定了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應采取哪些適當的行為的條例或準則,規范規定了人們在某一社會的某些情況下“應該”有怎樣的行為。
本書討論的規范主要是指以維持傳統社會性別秩序與等級秩序為核心的社會秩序的行為準則。具體在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生活中,它既包括國家禮法制定的行為標準或準則,也包括社會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其目的在于指導、監督或調整社會成員的思想與行為,維護既定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