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工作不好干,但還是要努力干好(一)
李世民是個有情懷的人,也是有使命感的人,注定了也是一個辛苦的人。
皇帝這個工作是否好干,因人而異:楊廣肯定覺得好干,吃喝玩樂沒人管,掌握著別人的生殺大權,周邊都是迎奉拍馬之人,聽得都是歌舞升平阿諛奉承之話,自然覺得心情舒暢。李世民覺得不好干,因為他有家國情懷,有歷史使命感,覺得權力越大責任越大,責任越大壓力越大,如何建立君臣同心、坦誠相待的良好關系?如何建立一心為公上下同心的政治生態?如何建立賢者上劣者下的選人用人機制?如何鞏固國防擊退外敵?等等,事情千頭萬緒。工作如何理順?機制如何健全?都需要領導想思路出謀劃督落實。
工作雖然辛苦,道路也不會平坦,但李世民不怕,他將勇往直前......
玄武門之變后,雖然局面暫時穩定下來了,但大家的心里沒底,還都在觀望。
觀望什么?
觀望李世民接下來會怎么干?
他會是第二個楊廣嗎?
事實證明,李世民不是楊廣。
兩人的前半部分可能有類似,但后半部分確實兩個截然不同的射線。
李世民將向世人證明:自己不但打仗打得好,國家治理也是一個能人,后來歷史也確實證明他做到了。
我們來看看他的幾步政治策略:
第一步:穩定大局。
李建成、李元吉死了,他們的下屬該怎么處置?
有人建議將他們全部處死免留后患;有人建議懲處他們,以懲戒之前在太子府所做之事。
李建成手下的大將馮翊、薛萬徹在玄武門之變中為李建成出過死力。
后來都逃亡了。
見外面風聲太緊,知道也跑不掉,馮翊第二天主動投案自首了。
李世民一見面就數落起馮翊兩大罪狀:第一個是在東宮時,暗地里挑撥離間說我壞話,阻隔我們的骨肉之情;第二個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我很多手下。
馮翊自知死罪難逃,爭辯說:“我只是獻身侍奉主上,希望能舍命報效,在任之時,是沒有什么可顧忌的。”
說完伏在地上嚎啕大哭。
李世民聽了很動容,就赦免了他。
薛萬徹玄武門之變后逃進了南山,李世民知道他是名將之后,十分驍勇,赦免其罪,并多次派人勸慰征召。
太子冼馬(類似于太子事務秘書長)魏徵也是李建成手下得力干將,一直慫恿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
逮住魏徵后,李世民很生氣地問他:“你為什么離間我們兄弟感情?”
別人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魏徵卻舉止如常地回答道:“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聽從我的進言,肯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
李世民素來器重他的才能,便改變了原來的態度,對他以禮相待,引薦他擔任詹事主薄(詹事府書記官)。
不以私利而忘國家之大義。
李世民以大的氣魄公開赦免了與李建成、李元吉有牽涉的人,將打擊面縮小在最小的范圍之內。
反過來,這些被赦免的人也感受到了李世民的善意,以余生全部的能量來回報李世民的信任。
馮立赦免后對親信說:“受到莫大的恩典,有幸得到救助,終生應當以死來報答。”627年,貞觀元年,突厥入侵,馮立率領百騎在咸陽死戰,大破突厥軍隊。其后到廣州任職,不治產業,清廉自守,成為一代良吏。
薛萬徹亦是如此,628年,貞觀二年,薛萬徹隨軍出擊梁師都,在朔方(陜西靖邊)附近突遇突厥援軍,薛萬徹和兄長薛萬均橫擊突厥,斬其驍將,致使突厥陣腳大亂,唐軍乘勢進攻,大破突厥軍。635年,貞觀九年,薛萬徹隨李靖出擊吐谷渾,突然遭遇數千吐谷渾騎兵,薛萬徹單騎殺入敵軍,無人敢擋,“人馬流血,勇冠三軍”。
(《舊唐書》:萬均,貞觀初歷遷殿中少監。柴紹之擊梁師都,以萬徹為副。未至朔方數十里,突厥四面而至,官軍稍卻。萬均與萬徹橫出擊之,斬其驍將,虜陣亂,因而乘之,殺傷被野。鼓行而進,遂圍師都。俄而師都見殺,城降,突厥不敢來援。萬徹后從李靖擊突厥頡利可汗于塞北,以功授統軍,進爵郡公。初,靖將擊吐谷渾,請萬徹同行。及至賊境,與諸將各率百余騎先行,卒與虜數千騎相遇。萬徹單騎馳擊之,虜無敢當者。還謂諸將曰:“賊易與耳!”躍馬復進,諸將隨之,斬數千級,人馬流血,勇冠三軍。又與萬均破吐谷渾天柱王于赤水源,獲其雜畜二十萬計,追至河源)。
644年,貞觀十八年,薛萬徹因功任左衛將軍,并迎娶李世民妹妹丹陽公主,加封為駙馬都尉,人生達到巔峰。
魏徵更是如此,一生為大唐事業兢兢業業,死后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其與李世民互相成全、互幫互助的事跡,成為君明臣賢的典范。后面還會談及,這里先不多贅言。
立場不同,做法自然各異。只要不徇私心,一心為公,都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李世民不因馮立、薛萬徹、魏徵等人因履職傷己而枉加其罪,體現了一個高級領導人廣闊的胸懷和天下為公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