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活環境與健康(2)
書名: 身體健康枕邊書作者名: 牧之本章字數: 3810字更新時間: 2014-11-27 15:00:26
總之,吸煙是百害而無一益,其對健康的危害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通過宣傳吸煙的危害,建立并增強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是控煙的核心問題。同時采取立法手段是控煙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國自1977年以來已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使控煙工作有了法律上的依據。
(第三節)裝飾材料與健康
健康與安全是21世紀人們生活的主題,住房是人們當前和今后的最大件耐用消費品,人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居室環境的衛生與安全,對室內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裝修居室,美化環境的前提是優化室內氣候,消除各種有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損害,以營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室內生活世界,是現代人們渴求實現的、最重要的幸福生活目標之一。
但是,健康專家告訴大家,所有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都是天然地、程度不同地存在放射性,也有些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在加工過程中,因工藝需要,人為地加入了各種輔助劑,其中有很多具有揮發性,有的還有放射性,對人體健康具有很大威脅。
據報道,每年僅因建筑涂料引起的急性中毒就有400余起,15000余人中毒,死亡約350人,慢性中毒10萬人次。健康專家指出的建筑、裝飾材料中對人體健康有害物質主要有以下幾類:
1氡及其子體
氡是一種惰性放射性氣體,易擴散,在體溫條件下極易進入人體組織。氡是由鈾、鐳等衰變所產生的。鈾、鐳都是固體,廣泛存在于地殼中,衰變成氡后變成氣態,氡可繼續衰變直至變成鉛。每次衰變都有α、β及γ輻射。室內氡的來源主要是土壤和建筑材料中含有的鐳。氡及其字體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潛伏期約為15~40年。現代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氡是僅次于吸煙的第二個導致肺癌的原因,由氡引起的肺癌占肺癌總發病率的10%。影響室內氡含量的因素除污染源的釋放量以外,室內的密閉程度、空氣交換率、大氣壓、室內外溫差等都是重要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在建筑材料表面使用涂料可起一定的防護作用。
2甲醛
甲醛是一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無色,有強烈的刺激性氣體,其水溶液俗稱福爾馬林。甲醛是室內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來自建筑材料、裝飾品及生活用品等化工產品,如粘合劑、隔熱材料、化妝品、消毒劑、防腐劑、油墨、紙張等。甲醛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粘膜,產生變態反應,免疫功能異常,引起肝、肺和中樞神經受損,也可損傷細胞內遺傳物質。甲醛在室內的濃度變化主要與污染源的釋放量和釋放規律有關,也與使用期限、室內溫度、濕度及通風程度相關。加強室內通風可降低加強濃度。
3其它揮發性有機物
揮發性有機物是一類重要的室內污染物,明確已鑒定出300多種,雖然它們各自的濃度不高,但其聯合作用不可忽視。揮發性有機物除醛類外,常見的還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奈等,主要來自各種溶劑、黏合劑等化工產品。此外,苯類等環烴化合物還可來自燃料和煙葉的燃燒。揮發性有機物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不多,主要有臭味、刺激性,能引起免疫水平失調,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出現頭暈、頭痛、嗜睡、無力等癥狀。亦可影響消化系統,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嚴重者可損傷肝臟和造血系統。
為了杜絕裝飾人體的損害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放射衛生監督監測機構和新聞單位要向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生產、經營單位以及消費者廣泛宣傳放射衛生法規、標準和放射衛生防護知識,增強放射衛生的防護意識。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生產單位應做好產品的檢測工作,并接受衛生行政部門和放射衛生監督監測機構的監督監測,做到放射衛生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不出廠;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經營單位只銷售放射衛生合格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消費者只購買放射衛生監督監測合格的產品。
除了購買符合健康標準的建筑和裝飾材料外,健康專家還向大家推薦一種凈化環境的途徑,這就是人們用來點綴美化室內環境的綠色植物。
在美國宇航局工作的一位科學家威廉·沃維爾發現,綠色植物對居室和辦公室的污染空氣具有很好的凈化作用。他用了幾年的時間,測試了幾十種不同的綠色植物對幾十種化學復合物的吸收能力,并把重點移到可在任何苗圃都能買到的觀賞植物上,結果發現各種綠色植物都能有效地降低空氣中的化學物質并將它們轉化為自己的養料。其量之大令人吃驚。從他公布的一份抗污染的綠色植物清單中看,在24小時照明的條件下,蘆薈消滅了1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90%的醛;90%的苯在常青藤中消失;龍舌蘭可吞食70%的苯、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乙烯,垂掛蘭能貪婪地吞食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已成為常識,但植物吸入其他物質作為養料而且某種植物偏愛某種化合物的這類有趣的怪事,人們確實還未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目前,許多國家的環保部門已廣泛地宣傳綠色植物這種有益于人類健康的特征,告知人們綠色植物是普通家庭均能承受的居室空氣的凈化器。
總之,我們一方面要追求居室的溫馨舒適,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要讓一些看不見的隱形殺手潛伏在我們身邊,健康才是我們的最根本追求。
(第四節)電腦網絡與健康
現代社會中,電腦和因特網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許多人運用網絡進行交流:電子郵件、網絡尋呼聊天以及BBS等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在它給人們帶來諸多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煩惱和憂慮,經常聽人說電腦對健康有影響,然而到底會有怎樣的影響?電腦和網絡對健康的影響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健康專家研究發現,電腦對人的健康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
1電腦微波對身體的危害
電腦的低能量的X射線和低頻電磁輻射,容易引起人們中樞神經失調。英國一項辦公室電磁波研究證實,電腦屏幕發出的低頻輻射與磁場,會導致7~19種病癥,包括眼睛癢、頸背痛、短暫失去記憶、暴躁及抑郁等。對女性還易造成生殖機能及胚胎發育異常。據對武漢市200多名銀行系統從事電腦操作者調查表明,有35%以上女性出現痛經、經期延長等癥狀,少數婦女還發生早產或流產。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指出,孕婦每周使用20小時以上電腦,其流產發生率增加80%以上,同時,還可能導致胎兒畸形。
2導致網絡綜合征
長時間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互聯網上持續聊天、瀏覽,會導致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嚴重者發展成為網絡綜合征,該病癥的典型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降低、思維遲緩、不愿意參加社會活動、很少關心他人、飲酒和濫用藥物等。
3電腦散發的氣體危害呼吸系統
英國過敏癥基金會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辦公設備會釋放有害人體健康的臭氧氣體,而主要元兇是電腦、激光打印機等。這些臭氧氣體不僅有毒,而且可能造成某些人呼吸困難,對于那些哮喘病和過敏癥患者來說,情況就更為嚴重了。另外,較長時間待在臭氧氣體濃度較高的地方,還會導致肺部發生病變。
4傷害面部皮膚
與電腦長時間的親密接觸,我們的面部皮膚同時也會受到大量的光輻射,光輻射對細胞有很強的殺傷力,可以破壞真皮中的膠原纖維,使之失去彈性,加速皮膚的老化,減低皮膚的抵抗力,同時,刺激黑色素細胞分泌更多的黑色素,這樣的日積月累,對皮膚造成的傷害可想而知,尤其是愛美的女性,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電腦熒光屏表面存在著大量靜電,其集聚的灰塵可轉射到臉部和手的皮膚裸露處,時間久了,易發生斑疹、色素沉著,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皮膚病變等。
另外,來自瑞典的研究報告指出,電腦熒幕逸出的化學物質會導致過敏與身體不適。該報告的研究人員表示,電腦熒幕的溫度上升之后,便會開始產生出名為“磷酸三苯酯”的化學物質,它是一種阻燃劑,廣泛被使用在電視、電腦熒幕中,而且被證實是一種接觸性過敏原,會造成與電腦工作有關的上班族發癢等過敏反應。
瑞典研究報告還表示,因為我們是近距離使用電腦,因此這些化學過敏原相當容易附著在皮膚上,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會有發癢等反應,尤其是暴露在衣服之外的臉、頸等部位。
電腦對人的健康有這么多的傷害,而我們又不得不依靠電腦,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把這種傷害降到最低呢?
1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如工作間隙注意適當休息,一般來說,電腦操作人員在連續工作1小時后應該休息10分鐘左右。并且最好到操作室之外活動活動身體。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能,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和自我心理測定,一旦發現生理、心理上的有關癥狀,可在一段時間內適當調整上機時間,緩解癥狀。
2注意工作環境
電腦室內光線要適宜,不可過亮或過暗,避免光線直接照射在熒光屏上而產生干擾光線,工作室要保持通風干爽,使那些有害氣體盡快排出,盡量用非擊打式打印機減少噪音等等。
3注意保護視力
要避免長時間連續操作電腦,眼睛與屏幕的距離應在40~50厘米,使雙眼平視或輕度向下注視熒光屏,這樣可使頸部肌肉輕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氣中的面積減小到最低。如果出現眼睛干澀、發紅、有灼熱或異感,眼皮沉重,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眼球脹痛或頭痛,那就需要到醫院看眼科醫生了。
4注意補充營養
電腦操作者在熒光屏前工作時間過長,視網膜上的視紫紅質會被消耗掉,而視紫紅質主要由維生素A合成。因此,電腦操作者應多吃些胡蘿卜、白菜、豆芽、豆腐、紅棗、橘子以及牛奶、雞蛋、動物肝臟、瘦肉等食物,以補充人體內維生素A和蛋白質。多飲些茶,茶葉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質會有利于吸收與抵抗放射性物質。
5注意保持皮膚清潔
細巧的防止輻射,細膩的清潔臉部,細致的保養休息,細心的選用護膚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