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少兒常見病的預防與治療(1)

  • 身體健康枕邊書
  • 牧之
  • 5606字
  • 2014-11-27 15:00:26

(第一節)小兒腹瀉

易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

腹瀉是由很多不同原因引起,以大便次數比平日增加及大便性狀改變,比如稀便、水樣便、粘液便、膿血便等為主要表現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疾病。

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好發于6個月-2歲嬰幼兒,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以夏秋季最多。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引起小兒腹瀉的病因如下:

1內在因素

①神經系統功能調節能力差,容易發生腸道功能紊亂

②消化系統發育未成熟,消化能力差。

③防御感染功能差。

④因生長發育快,需營養物質多,使消化道負擔重。

2感染因素腸道內感染細菌、病毒或腸道外感染(如中耳炎、上感、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引起。

3非感染因素喂養不當造成。

小兒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于喂養不當,如進食過多、過少、過熱、過涼,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對牛奶等食物過敏,腹部受涼等引起,也可由于食物過敏、氣候變化、腸道內雙糖酶缺乏引起。感染性腹瀉可由病毒(以輪狀病毒為最多)、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腸道后引起。

小兒腹瀉的臨床表現

輕型一般情況良好,僅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由于病原體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表現,可為黃綠色蛋花湯樣、黃色稀便、粘液膿血樣等;中型每日10余次或更多,精神較差,可伴發熱、嘔吐、食欲減低;重型全身情況差、高熱、精神萎靡,并可發生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癥、低鈣血癥、低鎂血癥)等;如四肢冰涼,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說明脫水達嚴重程度,發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觀察病情,特別注意四肢溫度與小便量。此外,如發現呼吸深快,說明有酸中毒,亦可危及生命。

小兒腹瀉的治療

①飲食要求:適當減少進食,飲食易消化,給予足夠的液體防止脫水。

②控制感染:細菌性腸炎可根據致病菌選用抗菌藥,常用氨卞青霉素、慶大霉素等。病毒性腸炎一般不需用抗菌藥。

③應用乳酪乳酸桿菌制劑(如強力霉生),使該菌在腸道繁殖以抑制大腸桿菌,有較好效果而無副作用,并可增進食欲,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④微生態療法: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多用回春生、媽咪愛等。

⑤中藥:輕癥可用保和丸,重癥可用葛根耳連湯,營養不良久瀉不愈可用參茅白術散。

腹瀉小兒的護理

目前并非所有的腹瀉病兒都須住院,大部分在家中服藥治療和護理。因此家長應掌握一些護理腹瀉病兒的知識。

腹瀉小兒應調整飲食。如正在添加輔食的孩子要暫停輔食或減少次數與輔食量。幼兒應停止喂含油肉多的食品。小嬰兒如有母乳應盡量吃母乳。

有惡心嘔吐的孩子,除了應給易消化的食物外,要少量多次,緩慢喂水喂飯。當腹瀉嘔吐特別嚴重時,可以少喂食物1~2次,現在不主張長期禁食,因為那樣對小兒不利。

對嘔吐不甚嚴重的腹瀉小兒,應少量多次喂口服補液鹽沖的水,現在各醫院所采用的成分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制定的。對于輕,中度脫水只要堅持喂哺,脫水一般可以糾正。對于尚未發生脫水的孩子腹瀉不久就開始給口服補液鹽,可以防止或減少脫水酸中毒的發生。如果家中沒有這種補液鹽,可以用米湯或開水加適當的鹽代替,每500毫升液體加鹽1克左右(像APC藥片那么大)。對于新生兒、早產兒及2~3個月的小嬰兒喂補液鹽水要適當控制用量,如發現病情變化要及時找醫生咨詢或住院治療。

注意皮膚護理。嬰幼兒特別是嬰兒,皮膚嬌嫩,腹瀉時排出的大便形狀不同于正常大便,一般酸性較強,而且大便次數多,若不及時更換尿布,則大便就會粘在肛門周圍、外陰及臀部。這樣幾個小時后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臀紅,嚴重者可致臀部皮膚糜爛。因此,尿布必須勤換、及時換,每次便后要將皮膚的大便洗凈,并且擦干皮膚,在天氣熱的時候,可以把臀部加以暴露。也可適當在臀部涂一些對皮膚有保護作用且沒有刺激性的油,或油膏,如清魚油,液體石蠟油,鞣酸軟膏等。臀紅和其他疾病一樣,要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千萬不要使臀部發展到皮膚糜爛的程度。

要注意觀察小兒的精神狀態、腹瀉及嘔吐次數、大便的形狀(水分多少、顏色、有無粘液及膿血)、有無小便并盡量估計尿量,是否口渴、煩躁,皮膚的彈力(在腹部臍附近用雙手拇指將皮膚捏起,然后再放開,正常皮膚迅速展平,恢復原狀,脫水時,則皮膚展平很慢)。前囟未閉的也可觀察它是否下陷或彈力降低,口唇是不是干燥。如出現異常現象,就是出現了脫水。有經驗的家長還可以看看小兒口唇是否發紅,呼吸是否比較深長,如果有,說明出現了酸中毒。事實上脫水和酸中毒多是同時存在的。當出現上面所說的應當送醫院治療。

注意口腔護理,經常保持口腔清潔,因此時的病兒有時發熱,常喂糖水,口腔內細菌使糖發酵,有時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口腔及全消化道菌群失調,容易發生霉菌病。

因此,最好在每次喂糖水或食物后,可給少量白開水,如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幼兒腹瀉脫水診斷及補水措施

幼兒病癥:小兒11個月,平時身體很壯實,家中也很注意衛生。不知什么原因,最近3~4天來出現腹瀉。初起時每天3~4次,近1天腹瀉加重,約5~6次,像蛋花湯樣稀水便,并且有一種酸臭味。同時伴有發燒,體溫38度左右,有時嘔吐,精神差,不愛玩,口渴愛喝水,尿量減少。

專家診斷:夏秋季天氣炎熱是各種細菌、病毒生長繁殖的季節,嬰幼兒在這個時期最容易患腹瀉。根據以上癥狀,小兒診斷為腹瀉,可能為病毒感染。此病又稱秋季腹瀉。這種病多發生在秋季和初冬。1歲左右的小兒較多見,以腹瀉稀水便為主,伴有嘔吐發燒等癥狀。因為腹瀉、嘔吐及發燒等癥狀丟失了大量液體,所以很容易引起脫水,這樣就加重病情。如果不及時補充液體,造成嚴重脫水,可危及小兒生命。

發生小兒腹瀉時,家長不要著急,首先要觀察孩子有無脫水,還要學會估計脫水程度。

輕度脫水:一般小兒容易煩躁、愛哭、口渴、哭時眼淚減少,尿量也相應減少。兩眼窩稍凹陷,皮膚略干燥,捏起后回縮減慢。

中重度脫水:小兒精神差,煩躁不安或嗜睡,重者出現昏迷,四肢軟弱無力,哭時無眼淚或口舌干燥,兩眼窩明顯凹陷,尿量明顯減少或無尿,皮膚捏起后回縮很慢,小兒突然明顯消瘦,體重減輕約3%~10%,甚至更多。

對策:根據小兒的癥狀,由于腹瀉引起的輕度脫水,可以在家中治療。首先不要控制飲食,應該繼續母乳或牛奶喂養,可配合粥、面條等容易消化的食物。最主要原則給小兒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或治療脫水。不要喝白水,因為它不含有電解質,達不到補液的目的。要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常用口服補液方法,配方如下:

1米湯口服液:取米湯500毫升(約1斤裝的啤酒瓶)細鹽175克(約半啤酒瓶蓋)。

2糖鹽水:取白開水500毫升(約1斤裝的啤酒瓶)細鹽175克(約半啤酒瓶蓋)加白糖10克(約2小勺)。

用法與用量:1預防脫水:選擇以上任何一種液體,按每千克體重約20~40毫升,4小時內服完。以后能喝多少給多少。2輕度脫水:選擇以上任何一種液體,按每千克體重50~80毫升。例如:11個月小兒,體重約9千克,總液量應450~720毫升,4個小時內服完。給兩歲以下寶寶喂糖鹽水,可每1~2分鐘喂1小勺,約5毫升,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杯子直接喝。如果患兒有嘔吐可暫停一下,隔10分鐘再慢慢喂服,每2~3分鐘喂1勺。一旦腹瀉停止,必須馬上停服。

口服補液同時可以配合一些消化道藥物,如媽咪愛、思密達、乳酶生等。家庭治療期間一定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果腹瀉次數和量增加,出現頻繁嘔吐、高燒不退應及時找醫生治療。

腹瀉寶寶爸媽處理要點

腹瀉是兒童常罹患的疾病,可能造成相關并發癥(如腹水)而死亡。有腹瀉癥狀的嬰幼兒,雖然可能不會排斥飲食,但是吃多少、拉多少,營養無法吸收,也會造成體力的耗損。

處理要點如下:

在哺乳或泡牛奶之前及接觸寶寶的前后,都應該要洗手。

使用煮沸過的溫開水沖泡牛奶,奶瓶要側底消毒。

輕微的腹瀉,可以將牛奶沖淡一些,改成泡半奶。

如果寶寶是喝配方奶粉,應讓寶寶喝固定的品牌,不要隨意更換,以免寶寶適應不良,如果要為寶寶選擇另一種品牌的奶粉,則要注意換奶過程中寶寶是否有不適的腸胃反應,若有不適情形,應先暫時停止換奶,換奶程序如下:

可暫停喂食1~2餐,讓腸胃休息,但是不要長時間禁食。

注意水分補充,不要給他運動飲料或果汁,除非寶寶不肯喝水,即使要給他運動飲料或果汁,也要加水稀釋。

腹瀉嚴重時可以購買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維持血液循環,必要時須以靜脈點滴注射治療,以平衡大量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

當餐沒有喂完的奶,不可留至下一餐喂食,因保溫的奶正好是病源體生長最好的培養基,下餐喂食,正好吞食大量培養好的細菌。

癥狀輕微時,可先將奶粉的濃度調成1/2濃度,并暫時停止添加副食品,等到情況緩解后,再將奶粉調回原來濃度(喂哺母乳例外)。

腹瀉情況嚴重或腹瀉期間長達二周以上變成慢性腹瀉時,這時可選擇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當腹瀉情況改善后,再換回一般嬰兒奶粉。

如果嬰幼兒本身具有過敏體質而引起腹瀉、腹痛等過敏癥狀,這時就要考慮選擇水解蛋白的特殊配方奶粉(低過敏奶粉),或大豆蛋白配方。

小兒腹瀉的預防要點

1加強食品衛生與水源管理。

2提倡母乳喟養:母乳含有小兒所需要的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各種營養成分都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比牛乳及一切母乳代用品優越得多,而且衛生、經濟、服務方便。母乳喟養可預防小兒腹瀉。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若廣泛宣傳母乳喟養,全世界每年可100萬嬰兒免于死亡。

3放棄奶瓶,改用碗勺喟奶油因為奶瓶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特別是橡膠奶頭,很容易污染病菌,導致小兒腹瀉。改用碗勺,污染的機會比奶瓶要少。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們不妨一試。

4合理喂養,添加輔食應逐步進行。并且要保證給寶寶吃的食物要保持新鮮,擺放一段時間后的食物最好不要給寶寶吃;給寶寶喝的飲料要在正規商店購買;第三,給孩子吃的水果要隨吃隨開等。

5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食前便后洗手,做好食品、食具消毒。

衛生習慣要從大人和小孩兩方面抓,不僅要注意保持寶寶手的衛生,而且大人給孩子喂食前一定要洗手,避免用自己的嘴巴試食物的溫度,以免把細菌傳染給孩子。

6不要濫用抗生素:目前小兒腹瀉,應用各種抗生素的現象非常普遍,而實際上小兒腹瀉約一半以上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飲食不當引起。對這些原因引起的腹瀉,抗菌藥物不但無效,反而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近年來出現了許多生態制劑,如雙歧桿菌制劑、整腸生、培菲康、乳酸菌素片等。這類藥物是以扶植腸道正常菌群為目的,通過生物拮抗作用,抑制病菌的生長,間接達到殺死病菌的效果的,而且無副作用的。當然對于嚴重的痢病,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也是必要的。

(第二節)小兒百日咳

小兒百日咳的流行病學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從廣泛施行百日咳疫苗接種以來,其發病率已明顯降低。

本病傳染性很強,冬春季節發病較多。可為散發,或在托幼機構中暴發流行。密切接觸的易感者90%以上發病。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發病前1~2天至病程3周內傳染性最強;帶菌者及不典型病人均有傳染性。本病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傳播范圍一般在患者周圍25米之內。很少通過其他媒體傳播。人群對百日咳普遍易感,以嬰幼兒最易感染,因本病抗體不能通過胎盤,故新生兒亦可發病。預防接種和自然感染后均不能建立終身免疫;6歲前接受過被動免疫的成人,由于體內抗體逐漸消失,可成為帶菌者或輕癥病人。

小兒百日咳的臨床表現

其臨床特征為陣發性痙咳及陣咳終末出現的雞鳴樣吸氣性吼聲。病程長達2~3個月,幼嬰易發生窒息、死亡。

潛伏期平均3~12天。典型患兒的病程為6~8周,可以分為3期,每期歷時約3周左右。

(一)卡他期患兒出現流涕、打噴嚏、咳嗽、眼結膜充血等感冒癥狀,可伴有低熱或中度發熱;約3~4日后熱退、卡他癥狀好轉,但咳嗽日漸加重,進人痙咳期。

(二)痙咳期陣發性痙咳為本期特征。在原有單聲咳嗽基礎上,演變為連續十幾聲或幾十聲咳嗽,直到咳出粘稠痰液或將胃內容物吐出為止,在咳嗽末深長吸氣,發出高音調的雞鳴樣吼聲,如此反復發作。痙咳時患兒兩眼圓睜,面紅耳赤,舌伸齒外,屈肘握拳,彎腰屈背,縮成一團,痛苦萬狀。咳嗽久者,因胸腔內壓力增高,頭、頸靜脈回心血流受阻,可出現眼瞼和顏面浮腫、球結膜下出血、面部瘀點或眼瞼周圍皮下出血、也可發生鼻出血或痰中帶血,甚至發生顱內出血。由于痙咳時舌向外仲與下切齒反復磨擦可出現舌系帶潰瘍。患兒在不咳嗽時可嬉戲如常。但奔跑、哭鬧、吸人煙塵、強迫進食等因素即可誘發陣咳。痙咳期無并發癥時肺部無陽性體征,但病程過久則可造成患兒疲倦,食欲減退,加上經常嘔吐,故可導致營養不良。此期約持續2周或更長。

新生兒與小嬰兒此期常無典型痙咳,缺乏雞鳴樣吼聲,但由于其聲門狹窄極易因粘稠分泌物阻塞而發生窒息、紫紺、屏氣,甚至驚厥,且常于夜間發作,如搶救不及時,可造成死亡。

(三)恢復期痙咳發作次數逐漸減少,咳嗽減輕,其他癥狀亦隨之好轉,疾病逐漸痊愈,但在此時如遇上呼吸道感染或受冷空氣、煙塵等刺激可再次出現痙咳期表現,不過強度減弱,持續時間縮短。

小兒百日咳的治療

(一)一般治療。按呼吸道傳染病進行隔離,對于小嬰兒應加強夜間護理;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有一定濕度;少食多餐,頻繁嘔吐者注意營養的補充。避免誘發痙咳的因素。

(二)抗菌治療。

(三)對癥治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服用氯化氨、吐根糖漿或用α糜蛋白酶與5%碳酸氫鈉混合液霧化吸人。適當使用苯巴比妥或安定等鎮靜藥。或維生素K1肌注可減輕痙咳。病情嚴重的小嬰兒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減輕痙咳癥狀,縮短病程。

(四)并發癥治療。針對不同的并發癥給予相應的治療。

小兒百日咳的預防

(一)控制傳染源隔離患兒3~4周。密切接觸者觀察21天。

(二)保護易感人群。①自動免疫:按時接種三聯疫苗(百日咳菌苗、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為我國計劃免疫之一。②藥物預防:與病人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尤其是兒童,應給予紅霉素,每日50mg/kg,分次口服,連續10~14天。

(第三節)小兒維生素缺乏癥

維生素C缺乏癥

維生素C缺乏癥的病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口市| 甘孜县| 施秉县| 疏勒县| 梓潼县| 巴彦县| 红原县| 马龙县| 敦化市| 黄梅县| 丹江口市| 务川| 屏山县| 娱乐| 高雄县| 英德市| 汝城县| 河东区| 屏山县| 孟村| 崇明县| 友谊县| 凤山县| 海南省| 会宁县| 嘉义县| 普宁市| 永平县| 青河县| 临夏市| 灵石县| 阿拉善左旗| 浮山县| 大连市| 青海省| 简阳市| 衡东县| 南和县| 乌苏市| 伽师县|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