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天文·歷法(2)

古時的“四季”也叫“四時”,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后來又按夏歷把十二個月分為: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分別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分別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分別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分別為孟冬、仲冬、季冬。孟春……季冬的名稱,古人常作相應月份的代稱。《楚辭·九章·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古代又有四孟(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的說法。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時,所以后來稱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逍遙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后來歷法日趨詳密,由春秋再分出冬夏,所以有些古書排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漸創立的。開始的時候是把一年分為春、秋兩季,到了周代才進一步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大約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戰國時代,逐漸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以后又經過不斷補充、完善,到西漢時就已有了和現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了。

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歷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陽歷,二十四節氣排列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驚蟄、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滿;

六月:芒種、夏至;

七月:小暑、大署;

八月:立秋、處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同農業生產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這從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就可以看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立”字就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將臨;夏至、冬至的“至”字則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來;春分、秋分的“分”字,即是平分的意思,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間;雨水表明降雨開始,雨量漸增;清明則表示天氣晴和,萬物滋生;谷雨標志著雨量的增加,谷物茁壯成長;小滿表明麥類等夏熟作物即將成熟;芒種則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和晚季作物搶種時期;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所謂“三伏”就是這個時期;處署的“處”字是終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白露表示氣溫降低,出現露水;寒露表示天氣轉冷,露水很涼;霜降,開始結霜;小雪、大雪,開始下雪,直至形成積雪;小寒、大寒是一年最冷的季節,人們一般是數“九”來說明這一時期的寒冷程度。

為便于記憶,廣大群眾還將其編成歌訣廣為流傳。其詞是: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干支紀日、紀月、紀時

農歷是用干支紀年的。所謂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個字叫做“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叫做“地支”。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后面配以地支中的一個字,便構成一對干支。如天干以“甲”字始,地支以“子”字始,其順序組合便是六十對干支,通常稱做“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

用干支紀年始于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歷史。現在,這種紀年法除了用于農歷外,在中國歷史學中也被廣泛使用,特別是近代史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年代如甲午戰爭、庚子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都用干支紀年表示。

在中國古代,還用干支紀日、紀月、紀時。干支紀日就是每日用一對干支逐日記載,六十日以后再重復記錄。這種紀日法在中國使用的時間較早。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不少記載,有的甲骨上還刻有完整的干支表。據推測,這可能就是當時人們所使用的日歷牌、紀月、紀時,是用十二地支。

紀月是以夏歷建寅為歲首,故十一月稱子月,十二月稱丑月,正月稱寅月,二月稱卯月,三月稱辰月,四月稱巳月,五月稱午月,六月稱末月,七月稱申月,八月稱酉月,九月稱戌月,十月稱亥。這種紀月是固定的,若依周歷或殷歷計算則歲首就變換了。

用十二支紀時,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以十二地支為名,從夜間十一點算起,夜半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夜一點至三點為丑時,晨三點至五點為寅時,晨五點至七點為卯時,余類推。

干支紀日、紀月、紀時,對于中國歷史學和科學技術發展史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大量史料都是因為干支紀日法的應用才得以準確地保存下來。今天,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史籍,必須了解和掌握這種紀日、紀月、紀時的方法。

古代的四種紀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殽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

時辰與更點

【十二時辰】

在西周時,便產生了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的制度。太陽的視運動,一晝夜正好走完十二個方位。人們于是便把太陽走完一個方位定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等于今天的2個小時。到了唐宋,人們又將十二個時辰中的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便成了24小時制。小時,是小時辰之意,因為一小時只等于半個時辰,小于時辰,這就是今天小時名稱的由來。十二時辰的劃分具體是:晚上11—1點為子時,凌晨1—3點為丑時,3—5點為寅時,5—7點為卯時,7—9點為辰時,9—11點為巳時,11—午后1點為午時,午后1—3點為未時,午后3—5點為申時,午后5—7點為酉時,晚上7—9時為戌時,晚上9—11點為亥時。

【十二時段】

周代將晝夜分為十二時段,即夜半(子),雞鳴(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隅中(巳),中日(午),日昳(未),晡時(申),日入(酉),黃昏(戌),人定(亥)。

【更點制度】

在十二個時段里,夜間分為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五段,后來一直流傳下來,成為五更制度。

古時,由于平民百姓家沒有精確的刻漏,便依靠打更計時。打更人根據官府所制的刻漏觀察時間,每一個時辰打一次更,一共五更,一更又分為五點。一般地說是將一夜五等分,每更大約2個小時。三更大約在夜里12時左右,正當半夜,故稱“半夜三更”。具體為:一更,是在黃昏,大約是現在的19—21點;二更,人定時,21—23點;三更,夜半時,23—1點;四更,雞鳴時,1—3點;五更,平旦時,3—5點。

“一剎那”是多久

“一剎那”一般認為是“瞬間”,現多用于表示最短暫的時間。“一剎那”源于古代印度,剎那是佛教名詞,梵文Ksana的音譯,根據古代《憎只律》的解釋: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羅預,二十羅預為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以此與現代時間對比,一剎那只有0.018秒、一瞬是0.36秒、一彈指是7.2秒、一羅預是114秒、須臾是48分鐘。

朔·朏·魄·弦·明·望·既望·晦

朔:農歷每月初一為朔。朏(fei):農歷每月初三為朏。魄:農歷初三的月光。弦:農歷初八的月光。明:日月相映為明。望:農歷每月十五為望,(月大十六,月小十五),即滿月。袁枚《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既望:望后一天為既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為晦。姚奈《凳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

上古·中古·三古

【上古】

文稱“遠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時代,《易》:“上古穴居而野處……上古結繩而治”。《韓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如與‘中古”并提時,一般指秦漢以前,即夏、商,周三代。

【中古】

次于上古的時代,但說法不一。《易》:“《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間。《韓非子》:“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中古”指傳說中的虞夏時期。《三都賦》:“夫蜀都者,蓋兆基于上世,開國于中古。”“中古”指秦代。現在一稱漢代以后、宋以前為中古。

【三古】

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說法不一。《漢書》:“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禮》:“伏羲上古、神農中古、五帝下古。”

氣象譜

我們的祖先用一首詩來概括氣象的若干規律,朗朗上口,好學易記: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日出云彩虹,上午沒個晴。

老云接駕,不是陰就是下。

日頭戴耳環,刮風要變天,

太陽笑一笑,陣雨要來到。

太陽露一露,有雨在后頭。

太陽亮亮響,陰雨在后晌。

日昏三更雨,月昏午間風。

日落烏云起,明天必有雨。

公雞高處啼,準是好天氣。

小雞早進窩,明天把工歇。

小雞愁,雨水流。

天上浮云走,地上曬死狗。

天上浮云變,下雨連成遍。

霧下地晴了天,霧上天雨連綿。

漫陰雨下不完,云層越厚越能連。

先下牛毛沒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早雨不過午,雷雨三后晌。

久雨起風要晴天,陰天住風雨窗前。

春節

春節,也就是農歷的新年。在民間,它是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

在古代,春節是農歷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所以也稱作“元旦”,或叫“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等等。還有稱正月初一為“三元”的,意思是說這一天為“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國改用陽歷紀年,為了與陽歷新年相區別,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俗稱“年初一”。

“年”,傳說原是太古時候的一種怪獸,頭上生有觸角,十分兇猛,每到寒冬將盡,新春快來之際,就要出來掠食噬人。人們為了防御它,一到這時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把“年”嚇跑。夜去天明,大家安全無事,便高興地相互祝賀,拿出最豐美的食物在一起吃。這樣,年復一年,這一天便形成了一個相互祝賀的歡樂節日,叫做“過年”。

另一種傳說是,“年”有谷物成熟的意思,《春秋谷梁傳》說:“五谷大熟為人有年”。可見“年”原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后來又逐漸成了“歲”的代稱。久而久之,農歷新年也便成了我國民族的重要節日。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為隆重的節日。為了迎接這個節日,民家常在年前好多天就做準備。過去有句歌謠說:“二十三點灶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殺雞,二十八去插花,二十九去沽酒。”這大體反映了各地準備過年的情景。

一年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除夕守歲是春節活動中的第一個重要內容。《嘆風土記》說:“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的風俗開始于南北朝時代。現在,一般人家在除夕都要吃一頓最豐美的晚餐,有的地方叫“年夜飯”。飯后,全家歡聚談笑,進行各種娛樂活動,直至深夜。一到半夜子時三刻(即—卜二點),鞭炮齊鳴,相互慶賀新春快樂。

在春節期間,食品既要豐美,又要講究意義。在民間,大部分人家都有吃年糕和年粽的習慣。吃年糕,是希望生產和生活步步高(“糕”和高諧音),吃年粽則象征天天都足食,歲歲有余糧。有的人家在春節這天,每個人都要咬一口生蘿卜,俗稱“咬春”,以預防疾病。

春節期間還有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舞龍、舞獅等習俗。

元宵節

根據道教的說法,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其實,中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在一年復始、大地回春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家家戶戶都要親人團聚,共同歡慶,因而這一天夜晚叫做“上元節”,又叫“元宵節”或“燈節”。

“元宵節”顧名思義與吃“元宵”有關。在古代,夜叉叫宵。在元宵之夜,人們除了吃“元宵”,還要燃燈和觀燈。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據載,在周代已有專門管燈之官,叫司垣。相傳戰國的魯班在營造宮殿時就制作了宮燈,可知燃燈至少巳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但把正月十五作為“燈節”,似乎始于漢代。漢文帝(公元前18O~前140年)勘平“諸呂之亂”的這一天據說恰是正月十五,因此他上臺以后就把這一天夜晚定為節日,以示“與民同樂”,不過,當時并無放燈的習俗。到了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倍從西域求得佛法,漢明帝為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節點燈以示慶賀。于是,元宵節放燈之俗遂起。

到了隋唐,元宵放燈活動更為盛行。據說隋煬帝為粉飾太平,顯示“與民同樂”,在公元610年農歷正月十五這一天,在洛陽最繁華的地方,搭起高大戲臺,舉行慶祝活動。有記載說,當時把戲臺連接起來有八里之長,演員多達三萬人,單是伴奏的樂師就有一萬八千人,奏起樂來幾十里以外便可聽見。慶祝活動從正月十五開始,一直過了一個月。唐代的統治階級進一步沿襲了這種習俗。到了宋代,元宵燈市更是盛況空前,各式各樣的燈,琳瑯滿目。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寶庫。

元宵節,除了放燈之外,不少地方還設有燈謎盛會。燈謎,是謎語的一種形式,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群雄崛起,列國紛爭,一些游說之土為勸說君王,往往不直接說出本意,而借用別的語言來暗示,使之醒覺。這種“隱藏”的話就是燈謎的開始,當時叫“庾詞”,也叫“隱語”。秦漢時這種風氣更加盛行。曹魏以后,演變成謎語和燈謎。

社日

社日是祭祀社神的日子。社,主管土地的神。《說文解宇》上說:“社,地主也,從示土。”是主管土地的,春秋傳上說共工之子句龍是社神。古時從天子到百姓都得封土立社,以祈福護佑。所以有大社、王社、國社、侯社、置社、民社等區別。社日又有春社,秋社之分。立春后第五戊日為春社日(大約在春分后),立秋后第五戊日為秋社日。春社之時,祈神福佑谷物豐收,秋社時收成已定,是收割季節,祭社神是表示感謝神佑之意。社日祭典是頗為隆盛的。杜甫在《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寫道,“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王駕《社日》詩中說:“桑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當時在社日人們都要相聚飲酒的。社日的習俗現在已基本消失了。

清明節

“清明”一詞最早見于漢代《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斗指乙”為天文現象。)

清明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的一日為清明節(準確時間原為當天的17時18分)。因而,清明節并不固定在四月五日這一天,據歷書記載,一般不超出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間。清明之所以成為節日,與寒食節有密切關系。

舊俗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禁火寒食。這一風俗的起源多有不同說法。一說在遙遠的鉆木取火的時代,發現一年四季都可取火,春天鉆榆柳,夏天鉆棗杏和桑柘,秋天鉆柞棲,冬天鉆槐檀,但到了寒食節的那一天,火種都滅絕了,因而人們只好“寒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邮箱| 蒙山县| 巫溪县| 浦江县| 筠连县| 孟州市| 文昌市| 南岸区| 电白县| 金门县| 新丰县| 昭觉县| 胶南市| 灌阳县| 普兰县| 英山县| 武平县| 扬州市| 普定县| 田东县| 潮安县| 兰西县| 积石山| 大丰市| 莲花县| 辛集市| 巨野县| 松潘县| 彭山县| 天门市| 古蔺县| 泽普县| 东辽县| 灌南县| 罗平县| 乐昌市| 禹州市| 铜鼓县| 新巴尔虎右旗|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