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天文·歷法(1)

古人對天地的認識

【蓋天說】

在殷末周初,人們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為一個半球形的大罩子。北朝民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就很形象地說明當時人們對天的認識,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但也有人認為地是拱形大地。這些設想,為后代球形大地的認識奠定了基礎。

蓋天說的主要理論是:天像蓋著的斗笠,地象個扣著的盤。它們都是中間高四旁低的半球形。北極之下,是天的中央,天最高地最高,高出住人地方六萬里。這種認識無疑要比天圓地方說進了一大步,因為它已經認識到大地是個球面,而不是平平整整的方地了;更可貴的是它對北極為天之中央,北極之天地最高的認識,使它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北辰之下,六月見日,六月不見日。從春分到秋分六月,常見日,從秋分至春分六月,常不見日。見日為晝,不見日為夜,所謂一歲者,即北辰之下一晝一夜。”這種結論至今仍百分之百地正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但蓋天說也有其局限性,如它假設說:“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這個數據是不科學的。另外,大地是個“復盤”,這個復盤又扣在什么地方?而那高懸于八萬里之上的“蓋笠”又靠什么懸掛的呢?因此,它還是個不完全的宇宙圖式。難怪東漢蔡邕說它:“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

【渾天說】

大約在戰國時期,人們認為大地是球形,“渾大如雞子”,外裹著一個球形的大穹,地球浮于天表內的水上,日月星辰附在天殼上,隨天周日旋轉。渾天說比蓋天說又進步了許多,最起碼它能夠近似地說明太陽和月亮的運行,這在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渾天說是一個真正的宇宙模型,它是我國古代一個有一定科學的宇宙結構體系的理論代表,在古代天文學演變上有重要意義。蔡邕說它:“精微深妙,萬古不易之道也。”(《后漢書·天文志》)

渾天說對宇宙模型的描述是這樣的:一個中空的大圓球,中間一半貯滿了水,水上飄浮著一個圓形的地球。外面的大圓球是天體,天和地的關系好象蛋殼與雞蛋黃一樣。天球的內殼又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而且還有南北兩極,北極在地平線上,南極則在水下。天球的內殼對地球來說,是傾斜的。天球繞著北極和南極這個軸線像車輪般永無休止地轉動著,一半常在水上,一半常在水下,所以嵌在天球殼上的日月星辰就這樣繞地球運轉。渾天說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認為天是個“圓球”包著大地,而不是一個半圓球扣著大地;二是大地在天球中間,但地是不是圓球形的,沒有說太清楚,所以引起后世許多爭論。但細體會“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一話,大地也應該被看成是球形的,因為蛋黃是球形,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既然渾天說以此來比喻大地,可見也把大地看作是球形的,最起碼有這種可能。以后關于天體結構還有一些說法,但大體上都未出這幾種構想。

【宣夜說】

有一些人不同意渾天說的說法,他們認為“天”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大穹,而只不過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就在氣體中飄浮游動。傳說有個杞國人聽說日月星辰是在天空中飄浮的,就擔憂天會塌下來,這便是“杞人憂天”的由來。宣夜說對后代的宇宙研究具有理論意義。

何謂宣夜說?據東晉虞喜解釋:“宣,明也;夜,幽也。”意謂闡明深奧之道理,這種宇宙理論主要記載在《晉書·天文志》中。宣夜說的主要觀點認為,天不是一個實體的物質,高遠無限,天之藍色是因為遠望的結果。日月星辰飄浮在大氣之中,自然飄浮著,并沒有嵌在天體上,所以才能有或快或慢的飄浮轉動的速度,疾遲不一。

在古代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極有卓見的宇宙無限思想。它曾經得到英國李約瑟博士的高度贊許,認為“中國這種在無限的空間中飄浮著稀疏的天體的看法,要比歐洲的水晶球概念先進得多”。但這只是一種宇宙無限的思想,因為它只陳述了日月星辰在氣體中浮動,并沒有解釋和回答這些日月星辰為什么會有各自不同的規律性的視運動,以及如何掌握這些規律等問題,故還不能構成一種宇宙結構體系。

古人眼中的日月星辰——三光

古人把日、月、星叫做“三光”。《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又指房,心,尾三星宿。《禮記·鄉飲酒義》:“立三賓以象三光。”鄭玄注:“三光,三大辰也。”《爾雅·釋天》:“大辰,房、心、尾也。”

人們在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首先能經常觀察到的,關系也最密切的是太陽和月亮。太陽的遠近高低,出入斜正會引起冷熱早晚的變化。在皎潔的月光下,可以從事各種活動,這對于上古時期沒有照明設備的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遠古時期人們就開始觀測太陽、月亮的運行規律了。

但他們的觀察只能憑直觀感覺卻沒有任何科學手段,所以從視覺來看,大地是平的,天是圓的,太陽、月亮東升而西落,運行不輟。當時的人們還無法知道地球是圓形的,而且這一切變化主要是由地球轉動引起的,而認為地是不動的,是太陽在奔波,于是便出現了許多關于太陽的神話傳說。

《淮南子》對太陽運行的描述,大體上可以代表中國古人對太陽的認識:太陽是個巨大的火球,由一個巨大的車載著,六條螭龍拉車,御者叫羲和。羲和載日,每天從湯谷出發,經過咸池、扶桑,曲阿,曾泉,桑野、衡陽,昆吾等地,最后入于崦嵫(yanzi);日西垂陽光在樹梢上時,叫桑榆。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說:“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就是用一天里的時間來比喻人生;雖然朝陽初升的大好時光已經過去,但即使已近黃昏也并不算晚。《后漢書·馮異傳》還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話。

對于月亮的描述和傳說,在古籍中也不勝枚舉。《淮南子》說:“月一名夜光,月御曰望舒,亦曰纖阿。”據《初學記》載:“張衡靈憲曰:月者,陰精而成獸,象兔蛤焉。”月亮是太陰精形成的獸,好象兔和蛤蟆,御者叫望舒。另外還有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竊仙藥升天奔到廣寒宮的傳說。李白在《把酒問月》詩中說:“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就是引用這類典故。

古人對星辰又是怎樣認識的呢?《初學記》所引《釋名》曰,“星者,散也,言列位布散也。”《漢書》說:“星者,金之散氣,與人相應,凡萬物之精,上為列星、長庚,太白星也。”又說:“陽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生為星。”統而言之,認為星辰是由日生出的,散列在空中,與人相應,這是對整個星辰的看法。

在文學作品中,把世間的人物與天上的星宿聯系起來進行描寫的例子屢見不鮮,如《水滸傳》就把一百零八位起義好漢附會成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凡。其他小說中什么文曲星、武曲星的說法也夠多的了。這其中除了迷信的成分外,也有上古人類對星宿認識的殘留。

“黃道”與“黃道吉日”無關

【黃道】

古人想象的太陽周年運行的軌道。地球沿著自己的軌道圍繞太陽公轉,從地球軌道不同的位置看太陽,太陽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這種視位置的移動叫做太陽的視運動,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跡就是黃道。也就是說,地球上人看太陽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和赤道成23°27′角,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黃道吉日】

舊時的迷信星命之說,把青龍,明堂、金匱(gui)、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叫做“吉神”。六辰值日的日子,稱為“黃道吉日”。它與天文學上的“黃道”無關。

十二星次·二十八宿·四象·分野

【二十八宿】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以恒星為背景的,以恒星為標志說明日月五星運行的位置。經過長期觀測,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稱為“二十八宿”,即: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一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ou)、胃、昴(moo)、畢、觜(zi)、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

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飾地描寫星光燦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是說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尼。”形容雄兵出師驚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十二星次】

“十二星次”或叫“十二次”。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xiao)等十二個等分,叫做“十二星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志,如星紀有斗、牛二宿,玄枵有女、虛、危三宿等。十二星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廣狹不一,所以十二次的起訖界限不能和宿與宿的分界一致,也就是說,有些宿是跨屬于相鄰的兩個次的。據《漢書·律歷志》。

古代的十二星次主要有兩種用途,一是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的位置,以說明節氣的變化,二是用來說明歲星每年運行所到的位置,并據以紀年,如說某年“歲在星紀”,次年“歲在玄枵”等。

【四象】

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大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這跟國外把某些星座想象成為大熊、獅子、天蝎等相似。

【分野】

在古人的觀念中,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國家、州域是有聯系的。《史記·天官書》中說:“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列國、州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二十八宿分配給地上的各國或各州域,認為某星是某國或某地的,使之相互對應,這就是分野。在天空某個星宿的區域中,有什么變化或異常時,便認為它所屬的那個分野的州域會發生什么災害。

古時的占星術

亦稱“星占學”,是以觀察星辰運行預言人事禍福的一種巫術,古代的天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跟宗教迷信的占星術相聯系的。古人對某些天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就歸于天帝,把天象的變化和人同的禍福聯系起來,認為天象的變化預示著人事的吉兇。如把日蝕看成是上天對最高統治者的警告,《左傳·陽公十七年》:“日有食之,天于不舉(不殺牲盛饌),伐鼓于社。”《禮記·昏義》:“日蝕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彗星出現,有的認為是兵災的兇象。歲星運行到某星宿,地上與之相配的州國五谷昌盛。熒惑運行到某星宿,地上的國家要發生災禍。占星家還認為某星主水旱,某星主饑饉,某星主疾疫,某星主盜賊等,注意它們的隱現出沒和光色變化而加以占驗。這些都是迷信的。

陰歷·陽歷·公歷

【陰歷】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叫陰歷,它是根據月亮圓缺的變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陰,所以陰歷全稱太陰歷。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29.53059日,近似于二十九天半。為了計算方便,把大小月交替為30天和29天。

月相的變化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歷后有陽歷,隨著農、牧的發展,這種歷法逐漸被淘汰。

【陽歷】

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叫陽歷,全稱太陽歷。陽歷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定為一年,也就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為一年。一年分十二個月,每月的日數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因此,在陽歷里,每月的十五月亮并不一定是圓的,這是陰陽歷最大的區別。

【公歷】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歷法叫公歷,又叫格雷果里歷,是一種陽歷。先由埃及創制,后傳入歐洲。公元前46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主持制定了儒略歷,單月大月,31天,雙月是小月30天,一年共366天。一年實際上只有365天多一點,只好把二月減去一天,用四年置閏補上一天,放在二月里。它是公歷的前身。

凱撒死后,他的侄兒奧古斯都·屋大維也學他叔父,因為他出生的八月是小月,他就把它改成大月,硬給八月加上一天,成了31天,把九月改成小月,以此類推。但一年又多出一天,只好把二月又減去一天,變成28天,每遇閏年,就變成29天。

后來羅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在1582年對此歷法加以修訂,稱為格里歷。后來此歷在20世紀初被全世界普遍使用,故稱公歷。公歷紀年亦稱公元。我國是從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年開始采用公歷的,但用民國紀年。新中國成立后,采用公元紀年。

夏歷·黃歷

【夏歷】

既考慮到月亮運行的周期,又考慮到太陽的周期,這種歷法叫陰陽合歷。我國古代的歷法就是陰陽合歷,俗稱陰歷、農歷,因為這種歷法是從夏代開始使用的,所以又稱作“夏歷”。我國古代的歷法既重視月相盈虧的變化,又照顧寒暑節氣,年、月長度都依據天象,故稱陰陽合歷。平均十二個月,有六個大月,各三十天;六個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共354天。

【黃歷】

我國古代民間對農歷的稱法。它是清代朝廷頒布發的一種歷法,也就是我們使用的農歷。因為是用黃紙印的,所以叫黃歷;又因為是皇帝頒布發的,所以又稱作皇歷。

這些歷書,除記載農時節氣外,還有迷信的“宜忌”。如某日宜祭祀,某日忌出行,某日喜神在何方等。

閏月的由來

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的,而是陰陽歷。陰陽歷平年十二個月,六個大月各三十天,叫“大盡”,六個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盡”,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天,全年天數與太陽年365.2422天相差約十天二十一時,故須置閏,即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春秋中葉后規定十九年閏七個月。每逢閏年加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閏某月”。

古人很重視置閏,置閏可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約等于一個太陽年,并和自然季節大致吻合。所以《尚書·堯典》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從現有文獻看,殷周時代已經置閏,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稱為“十三月”。當時置閏尚無定制,有時一年之中閏兩個月,所以會有“十四月”。春秋時代就沒有這種情況了。秦至漢初在九月之后晦日已酉,稱為“后九月”,如《史記·呂太后本紀》:“后九月晦日已酉,至長安,舍代邸。”“后九月”即“閏九月”。這是因為秦至漢初以十月為歲首,以九月為歲末,所以閏月置于年終。上古也有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之類。當閏而不閏叫做“失閏”。

四季的劃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明县| 兰坪| 凤阳县| 高邑县| 泰顺县| 宜春市| 贺州市| 依安县| 高平市| 江都市| 齐齐哈尔市| 南木林县| 景东| 绵阳市| 海丰县| 盘锦市| 五峰| 平阴县| 晋江市| 广灵县| 和平区| 黄大仙区| 若尔盖县| 莱芜市| 锡林郭勒盟| 石柱| 湘阴县| 怀来县| 云浮市| 格尔木市| 石狮市| 南溪县| 广南县| 长宁区| 洞口县| 固安县| 图们市| 南充市| 阿合奇县| 大安市|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