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方籌劃,劉文秀決定水陸并進進攻常德。
劉文秀親率馬兵、步兵四萬人走陸路進發常德。
他的部將盧明臣則率兩萬水師沿沅江出發向桃源縣而去。
李來亨和郝搖旗是跟著劉文秀一同行軍的。
他們這一百余人并不影響戰局,不管走水路還是陸路都可。
但李來亨更希望近距離的觀察劉文秀,所以還是決定待在劉文秀的身邊。
在李來亨看來,這個作戰思路總體上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的。
劉文秀雖然不算是李定國那種天縱奇才,但是用兵很穩,上限雖然不算太高,但是能夠保證下限。
一個時代能夠出一兩位戰神就很不錯了,確實不能夠央求每一個將領都是戰神。
真要是那樣,豈不是成了神仙打架?
總的來說,常德乃是水陸要沖,所以劉文秀這套水陸并進的戰術思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夾擊常德清軍,確保能夠切斷常德清軍與外界的聯系。
李來亨對于盧明臣這個人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曾經在歷史上的常德之戰中嶄露過頭角,但是卻以一場慘敗而收場。
但是現在發動常德之戰,要比歷史上早了足足半年左右。
別看半年時間不長,卻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此刻,寧南靖寇大將軍陳泰以及護軍統領蘇克薩哈等人尚未南下增援。
其次,現在并非汛期。
河水水位并不算高,降雨也不算多。
歷史上劉文秀之所以常德之戰慘敗,很大程度是因為連降大雨,道路泥濘,他所率陸路大軍行進困難,無法和統率水軍的盧明臣及時匯合。
這一點可以說是相當致命的。
要知道劉文秀想要的效果是水陸并進,在差不多的時間匯合在常德城下。
但結果卻是走水路的盧明臣部水師一路高歌猛進,快速抵達常德城下。但是劉文秀親率的陸軍卻因為天氣原因遲遲未能趕到。
于是乎盧明臣只能夠孤軍奮戰,最終寡不敵眾落得一場慘敗。
常德之戰的失敗不能夠說是盧明臣的問題,畢竟他之前拿下桃源縣的時候可謂是干脆利落,一路也是順風順水。
也不能說是劉文秀的問題,他的作戰方略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的。
天氣因素完全是不可控的。
天降暴雨,河流水位暴漲,道路泥濘不堪,難以行軍...
這一系列的變化導致了最終戰斗的失敗。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背鍋的話,那就是老天爺了。
歷史上常德之戰的失敗更多在于運氣因素。
但是當下情況完全不同!
此時不是汛期,所以不會發生歷史上那樣的河水暴漲的情況。
只要劉文秀按部就班的行軍,水陸并進匯合在常德城外,李來亨簡直不知道怎么輸!
可以想象的是,洪承疇和阿爾津肯定會極力增援。
但是以他們手中的軍隊數量,是不足以和劉文秀正面抗衡的。
只要清廷派出的援軍還沒有南下,明軍在常德戰場上就是壓倒性的優勢。
退一萬步講,即便清軍援軍及時趕到,他們也只能夠集中兵力增援一處。
他們增援了常德,就沒有辦法去守襄陽和荊州。
如此一來文安之就能夠率領忠貞營主力直搗荊襄!
一想到這里,李來亨就覺得激動不已!
他雖然不過是一個穿越者,但是小小蝴蝶煽動翅膀也能夠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
從他率部成功拿下夷陵開始,歷史就發生了細微的變化。
從他建議文安之派人通知李定國放棄圍攻新會,北上勤王那刻開始,就挽救了無數明軍將士的性命。
從他南下聯絡劉文秀率部提前攻打常德開始,這一系列的變化就都串在了一起,發生了極為明顯的反應!
對此,李來亨是極為期待的。
他期待看到明軍收復常德的那一刻,在他看來,這只是明軍全面反攻的開始。
...
...
常德總兵楊遇明接到了五省經略洪承疇的親筆信,要求他從即日起堅壁清野,開始戒嚴。
洪承疇得到了消息,明軍很可能會很快進攻常德。
作為常德守將,常德總兵楊遇明一時間變得忐忑不已。
清軍的將領大概分為兩類,其一是滿洲將領,其二是漢人將領。
滿洲將領都是根正苗紅的八旗子弟,統領的皆是八旗軍。
而漢人將領一般統領的都是綠營兵。
常德總兵楊遇明就是后者。
這兩者的差距不可謂之不大。
綠營兵的戰力比之八旗軍不過十之其一。
沒有八旗軍坐鎮,常德總兵楊遇明覺得心里十分發虛。
不過洪承疇也說了,他會加派五千標營士兵前來常德增援。
固山額真阿爾津也會及時調遣軍隊前來增援。
如此一來,常德總兵楊遇明稍稍有些底氣了。
不過按照洪承疇的策略,這就等于將常德外圍的縣城全部拱手讓出了。
像是高都、白馬、桃源等地肯定會被明軍相繼拿下。
失去了這些外圍屏障,常德城將會變成一座徹頭徹尾的孤城。
而困守孤城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
一旦被合圍,被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就只能仰仗于死守到底了。
但是事已至此,常德總兵楊遇明也只能夠按照洪承疇的方略去進行布置。
畢竟洪承疇乃是五省經略,便是巡撫總督都受到他的節制,常德總兵楊遇明不過是區區一鎮總兵,有何能力去質疑洪承疇的決斷?
大明的總兵和大清的總兵其實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大明的總兵是給太監、文官舔屁股的,而大清的總兵是給滿洲八旗舔屁股的。
他們的地位并沒有多高,只能夠仰他人鼻息。
不過這樣一來也好,楊遇明身上的壓力也就沒有那么大了。
只要他按部就班的完成洪承疇的部署,出了問題甚至戰敗,都將是洪承疇的責任。屆時清廷即便是要降罪責罰,板子也打不到他的身上。
天下未定,人心思變。
但至少在楊遇明這里,短時間內不會有改弦易轍的打算。
投清以來他的待遇總體上是比在大明的時候好的,千里做官只為吃穿。
誰給他的銀錢多他就為誰做事,這是亙古不變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