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察舉制——漢代“公務員”招考指南
- 漢武時代漫談
- 草說木言
- 4387字
- 2022-11-16 10:25:24
對漢朝來說,張騫的歷險還要好多年才能有成果,而匈奴人仍然繼續著他們的生活。咱們也回到主線上來,繼續往下走。我們先來說說所謂的“罷黜百家”。
1.被扶持的儒家學說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劉徹20歲了。
本年,設置“五經”博士?!拔褰洝敝溉寮业奈宀拷浀洌骸兑捉洝贰渡袝贰对娊洝贰抖Y記》《春秋》。博士,專管經學傳授,一般由博學或具有某種專門知識的人充任,有的時候,也充當皇帝的私人顧問或私人秘書,所起的作用和后來的翰林類似,有建議權沒執行權。
博士們普遍來自士人階層。先秦時期,儒、墨、道、法、農、陰陽、雜家等流派紛呈、百家爭鳴,博士們的學術淵源、學術派別和思想傾向不同,故此時對博士的歸類比較籠統,可以按大的學術流派稱呼,如法家博士、儒家博士、道家博士等。漢武帝設“五經”博士之后,稱呼變成了法家博士、道家博士、《易經》博士、《尚書》博士、《詩經》博士、《禮記》博士、《春秋》博士,也就是說,儒家博士多了數位“小弟”,儒家的博士占比一下就高了。這可以算是劉徹“罷黜百家”的開始。
其實,“罷黜百家”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漢書·武帝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這是班固說的,漢武帝從來也沒有表示過要罷黜什么家。
西漢時期,尤其是漢初,有鑒于秦朝的教訓,統治階層對各種學術思想的態度還是比較寬容的。在實際操作上,劉徹只是通過設立“五經”博士這樣的手段,變相地抬高儒家學說的政治地位,并沒有拿其他的諸子百家怎么樣,更沒有故意廢除他們。再說,思想是最難控制的東西,并不是皇帝發一份詔書,然后大家的思想面貌就煥然一新了。儒學的壟斷性官方學說地位,是慢慢建立起來的,過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其間還有過多次反復。而且,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儒學,和先秦時期的儒家還是不是一回事,就更得兩說了。
如果一種思想學說得不到政治上的支持,就很容易湮沒無聞。雖然漢武帝并沒有明令趕走其他各家的博士,但是,從此以后,其他各家在政治領域的影響力確實是一天不如一天,直至無聲無息地退場了。特別是法家,自秦亡以后,在公開場合,幾乎沒有了自己的聲音。不過實際上,從戰國開始,法家就沒有一天離開過政治領域,各朝代都會用法家學說,就是不明說。
2.漢武帝和群臣的矛盾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劉徹21歲。
五月,太皇太后駕崩。
六月,田蚡被任命為丞相。曾經的太尉做了丞相,曾經的丞相竇嬰卻賦閑在家。一朝外戚一朝臣,算是兩漢的政治特色。
八月,閩越王騶郢發兵攻擊南越的邊境城鎮。南越并沒有急于自衛還擊,而是上書漢朝,讓漢武帝定奪,并美其名曰尊重天子的權威。漢武帝派王恢和韓安國分別從豫章郡(今江西一帶)、會稽郡(今浙江一帶)出兵,前去討伐閩越。漢軍還沒抵達沖突地點,閩越就起了內訌,騶郢的弟弟騶馀善殺掉騶郢,向漢軍投降。
閩越挺有意思的,不敢光明正大地攻擊漢朝,卻老是騷擾周圍的鄰居,真是柿子專挑軟的捏。南越就更有意思了,憑他們的實力,在邊境打退閩越的進攻,應該沒啥問題,這次卻選擇把球踢給漢朝。我認為,南越就是想借著這次閩越入侵,探一下漢朝的底細,看看漢朝的軍事能力和對南方事務的態度。而漢朝也向南方諸國表示:我有搞定你們的能力,而且對搞定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老實一點。
事后,除了閩越國被一分為二,漢朝并沒有其他更大的動作。因為此時,漢朝得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匈奴又來請求和親了。對于這一次和親,劉徹讓大臣們討論是否該接受。大行令王恢,也就是主管邊疆民族事務的外交部長主張拒絕,韓安國主張接受。大臣們大都贊同韓安國的主張。于是,漢朝同意和親。
討論本身就是一個態度,劉徹本人肯定是不想再和親了。他要是還想繼續和親,直接按老規矩辦就行了,根本不用討論。咱們普通人,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這個邏輯,當時那些人精似的大臣,難道會不知道?
“韓安國們”跟劉徹唱反調,倒也正常。這位少年皇帝是個什么心思,他們肯定明白。這太皇太后剛死,劉徹就想改變對匈政策,這樣的大事,他們無論如何要阻攔一下。結果也和他們期望的一樣,劉徹最后妥協了。不過,妥協的一個后果就是,劉徹更加堅定了自己拉團隊另起爐灶的決心。
劉徹下決心組建聽命于自己的執政團隊。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籠絡人才的問題。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是逐步完善察舉制。
3.察舉制的起源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劉徹22歲。
十一月,漢武帝下令每個郡、諸侯國(行政級別相當于一個郡)的長官,每年至少舉薦一個既孝順又清廉的人才到朝廷參加考試,也就是“舉孝廉”。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察舉制。
漢初郡國并行,故朝廷比起其他大一統朝代來說,是“小朝廷”,小得不能再小的朝廷,連鑄幣權都下放了。朝廷小,活兒就少,開國功臣和二代就能干完。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或者說,皇帝不放心的時候,就臨時從民間征召幾個人來打打下手,也能湊合著把活兒干了。
直到漢武帝時期,隨著各種政策的陸續推行,各種大項目的輪番上馬,政府規模不得不擴充了,人才隊伍的建設才顯出了必要性,人才選拔制度的確定才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察舉人才,這種事漢文帝時期就開始干了,但當時主要還是臨時性質的招聘,遇到事情,就從社會上招聘幾個人。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因為迫切的需要,正式成為一種選官制度。
4.察舉制的構成之一——常科
察舉制是在漢武帝時期被逐步完善和制度化的。漢代察舉的科目,由少到多不斷增加。按照周期,分為??婆c特科兩大類。
??疲步袣q科,顧名思義,就是每年一次。特科則沒有固定周期,視情況而定。??朴行⒘?、秀才、察廉、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為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在這些科目里,??评镆浴靶⒘弊钪匾乜评镆浴百t良方正”最重要。
如果按照四科標準分類,以“德”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以文法,也就是以法律條文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也就是以個人特長為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等。
這些科目,咱們大致說一下。
孝廉,這是最重要的一科,錄取的人數也最多,出了許多名人。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袁紹等一票大佬。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舉孝廉之后,升官的速度就會比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被認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剛開始孝廉的人數是以郡為單位。到了東漢,改成以人口為單位:人口不滿十萬的郡,三年舉一個孝廉;不滿二十萬,兩年舉一個孝廉。邊疆地區的郡則適當放寬。當然了,至于這個人到底孝不孝、廉不廉,那得當權者說了算。
秀才,在東漢時期,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改叫茂才。這個科是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的。秀才針對的是現任官吏,人數少很多。通過考試之后,一般都是直接擔當千石俸祿的官職,至少也是縣令。而通過孝廉科考試的,一般是被任命為郎官,先在中央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一般只有六百石的俸祿。也有不少人先舉孝廉,再舉秀才。
察廉,就是察舉廉吏的意思。被舉為廉吏的,一般是低級吏員,被舉后,按原職往上升;而孝廉,一般是進入中央當郎官。這是二者的主要區別。二者的區別還有:廉吏是由直屬長官向上級部門推薦,而孝廉則是由郡國長官向中央推薦,也就是所謂的貢士。在古代,地方長官有個義務,就是要把自己所在地的土特產往中央送。送的東西,叫貢品或者貢物。送給中央的人才,也就叫貢士了。廉吏僅限于俸祿不足六百石的吏員。注意,不是官,是吏。而孝廉則開放給所有吏民。這個科目,在漢武帝之前應該就有了,后來才逐漸成為常設科目。
光祿四行,這個科目是漢元帝設立的,針對的是光祿勛的下屬,也就是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議大夫、謁者等在宮廷里跑腿當跟班的人。他們的工作性質,難以做出突出成績,也就長時間得不到提升。設立這個科目,每年從他們里面選拔一兩個人,算是朝廷給身邊人的福利。類似目的和形式的,還有北宋的特奏名進士。
以上這四個,屬于常設科目,如無意外,每年都有。
5.察舉制的構成之二——特科
下面再說一下特科的部分。
賢良方正,這個科目漢文帝時期就有了。一般沒有固定的周期,有事情了才會開。比如國家發生了災荒,朝廷要上馬大項目,皇帝想聽聽基層的意見,都可以作為開設特科的動機。這個科目上來的人,由皇帝親自考察,通過考察的人,最高可以直接任命為九卿之一。
因此,舉薦人的地位也都很高,三公、將軍、王侯、郡守,只有這樣的高官才有舉薦的資格。這個科目需要的是公正無私、敢說實話的人,所以對于被舉薦者,反而沒有什么限制。
此外,特科還有:賢良文學,針對有經學底蘊,通曉古文經典的人;直言極諫,敢于指出皇帝的不足,能提出治國方略的人;孝弟力田,能孝順父母,團結兄弟,同時在農業方面有所建樹的人;明法,通曉法律的人才;明陰陽災異,這個比較有時代特色,我們可以籠統地理解為看風水、會算命的人才;勇猛知兵法,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
其他的還有很多,咱們就不挨個說了。
這些受到舉薦的人,特別是那些被舉薦到中央的人,會由官府來統計他們的個人信息作為備案,然后用傳車,也就是驛站的政府公車送到中央去。這個做法一直延續到清代。
這么多科目,目的就是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選拔人才。其中選的對象是沒有官職的人,拔的對象是下級官吏,他們做出了成績,上級或者中央就提拔他們一下。
為了防范察舉制的腐敗問題,連坐制度也被引進了察舉制??偟脑瓌t就是,誰舉薦的人犯了法,誰就要受到同樣的處罰。最狠的時候,甚至要被連坐而死。不僅如此,被舉薦到朝廷接受考察的人,如果不合格,舉薦人也要被處罰。
察舉制,帝國時代第一個政治人才選拔制度。從設計上說,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算是盡善盡美了。
6.察舉制的補充——征辟制和任子制
與察舉制度并行的,還有征辟制和任子制。
征辟制,這個選拔制度,不屬于法律規定的政府行政流程,而是法律默許的授權。根據官職等級不同,授權適用范圍也不同。簡單來說,就是政府跳過察舉制的選拔流程,直接把官職授予某些人。這些人一般擔當參謀的角色,通常從事文字工作,相當于外聘人員。
中央或者皇帝聘請的,叫“征”,征召的意思;公卿大夫或者郡縣官員聘請的,叫“辟”。這個制度在東漢時期非常盛行。特別是郡縣官員,他們一般通過這個制度來建立和當地世家大族的聯系,籠絡地方實力派。
任子制,也就是所謂的蔭補制度。漢代規定,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可以舉薦自己家族的一個子弟,跳過考察,直接到中央擔任郎官。這本質上是一種高官的特權和福利。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蔭補的官職都很低,在政治上一般也被人瞧不起,只是朝廷給的一個上升入口而已。這種制度,在今天看來是很腐朽的。但通過這種途徑當官的人里,也不是沒有人才。比如蘇武,就是靠蔭補當了郎官,然后才出使匈奴的。
征辟制和任子制在漢代并不是官員的主要來源,政治地位也不能和察舉制出身的人相比。
以上這些,只是西漢選官制度的簡單概括,相關問題還有很多細節,此處不再贅述。
總的來說,察舉制度只是解決了人才的來源問題,要想順利地使用他們,就需要對現有的行政體系進行調整,這就產生了內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