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6/一份自然課程的邀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二十四節氣,我們眼前常常會浮現出童年的畫面:也許是在北方大雪紛飛時的火炕上,也許是在江南繁花盛開的庭院里,或者是在田壟間,在綠蔭下,在村口大樹的枝丫上,在坑坑洼洼的街道上……臟兮兮的小伙伴,淳樸的鄰居,憨厚實誠的爹媽,都告訴過我們關于節氣的常識和故事。那是自然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為我們人生打上底色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是真正的“自然之子”。
在互聯網時代,孩子們獲取知識的方式更便捷了,眼界和見識也大大拓寬了,可是他們卻離大自然越來越遠,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由于對網絡產品的過度依賴,現代兒童逐漸患上了一種隱秘的病癥,叫“自然缺失癥”。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強調,“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
最生動的課堂,可能不在四面墻圍成的教室里,而在萬物崢嶸的天地間;最有意義的教材,可能不是手上那本權威教科書,而是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啟示;最優秀的老師,可能也不是學校里大眾評選出的“最美教師”,而是四時之變和天地之道。因此,呼喚自然教育,倡導自然課程,成為當代教育的重要命題。
《閱讀四時之美》這本書,便是時代呼喚的產物,是當代教育的一場“及時雨”,是自然教育的一種積極探尋。該書從文化習俗、物候觀察、節氣詩歌、實踐活動等方面,對二十四節氣進行了準確、全面、美好的呈現,可以讓孩子們在其中感受美、發現美、習得美、展現美。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孩子自讀、師生合讀、親子共讀的自然教育讀本。
孩子自讀,可以體驗精彩生動的二十四堂自然課。在濃綠的幽靜山林中,去看炙熱燃燒生命的春花,去看費盡心思只為遠行的種子,去遇見自然的四時之美。
師生合讀,可以在相互閱讀、相互傾聽、相互問答、相互感悟中,提高學生對自然的認知和理解,促進自然知識的內化,也增進師生間的情感。
親子共讀,可以調動彼此的生活經驗,特別是父母童年的生活記憶,在與孩子共讀、共思、共話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實際上,《閱讀四時之美》是一本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書。書里有老師們編輯整理的二十四節氣的有關知識、詩歌、習俗和活動等,也有孩子們親筆記錄的物候觀察、用心繪制的插畫。另外,這本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者,那就是讀到這本書的小讀者!這本書給了小讀者很大的創作空間,讓他們可以跟隨書里的老師和同學一起,觀察、體驗、記錄并畫下自己眼中的二十四節氣,充分閱讀四時之美。所以,這本書也是一份真誠的邀請,邀請讀者一起參與到這本書的“再創作”之中,共同面對文化之真、人性之善和自然之美。
閱讀此書,就是接受了一份美好的閱讀邀請,就是走進了一個生動的自然課堂,就是回歸到一種豐富的自然教育之中。
余孟孟
《新課程評論》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