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口供應鏈融合與績效優化
- 王圣
- 1162字
- 2022-11-17 16:03:11
第一章 港口供應鏈的提出及相關概念界定
第一節 港口供應鏈產生的背景
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使產品生產越來越依賴于國家間的配合,在貨物運輸中這種轉變體現為貨物種類的增加、貨量越來越不規則以及件雜貨和拼箱貨的比例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港口提供高水準的裝卸作業和簡單的加工服務,如分揀、貼標簽、包裝等,同時還要保證時效性和港口貨物清關手續簡單便捷。但許多港口為了求得有限的生存和發展,紛紛只顧眼前利益,采取降價措施。面對競爭,享有共用經濟腹地的港口同樣采用降價行為,這樣就破壞了行業間價格平衡的機制,港口為了吸引更多航線掛靠,互相爭奪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船,公司的貨源最終演變成為港口之間的惡性競爭,港口只有被嵌入港口服務供應鏈中,為貨主提供更大的價值,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隨著港口功能的不斷完善,世界港口發展從運輸樞紐中心向全球資源配置樞紐轉變,作為現代港口的供應鏈,世界港口更加強調多個港口及物流功能的整合,特別是當供應鏈管理日趨成熟之時,港口在供應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正發生著劇變,港口作為全球資源配置中心,其發展會聯動整個腹地經濟。同時,港口服務的質量和時效性也成為海運公司的主要關注點,一些較大的海運公司為方便自己船舶的靠泊作業、降低運營成本并為其他船舶提供服務,會參與港口建設投資,或與港口合作,形成港航聯營。
港口不僅為水、陸、空貨物的集散和運輸提供了場所,還為轉口貿易、自由貿易和自由港發展提供了機會。隨著港口商業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各港口周邊地區利用自身口岸優勢,開發港口業務相關的軟硬件環境。通過這種方式,突出了港口的貨物處理能力,發展了以港口為核心、以臨港產業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物流鏈。
1999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對第四代港口進行了定義,但這一定義本身仍處于形成的過程中,并不能代表絕大多數港口的特征,只是更多地反映了港口功能正在發生的變化。2012年,聯合國亞太經濟與社會理事會(UNESCAP)對第四代港口模型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與完善,目前,許多專家認為港口正在向第五代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港口是各個國家供應鏈對接的重要節點,港口績效的提升能夠顯著地提升全球經濟網絡的耦合程度。作為供應鏈上的一個環節,第五代港口是在第四代港口的基礎上,突出了港口與相關物流服務提供商之間的銜接,同時具備精細化和柔性作業能力的物流節點。
從整體上看,港口行業的發展呈現出行業內聯盟、行業間整合的特征。在供應鏈方向,港口與供應鏈上下游節點(包括物流企業、制造企業、貨代海關、金融企業等)形成一個有機的物流服務集成單元,通過協同作業,為客戶提供更為精細和敏捷的服務。從行業內部看,港口已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單位,而是通過與其他港口結成戰略同盟,形成整合的競爭實力,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隨著港口功能的轉變,港口之間的競爭已不再是成本上的競爭,而是服務質量和價值創造能力上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