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研究
- 范若蘭等
- 7843字
- 2022-11-16 20:31:47
第一節 東南亞女政治領袖增多與相關研究的發展
有關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的學術研究是與亞洲女領袖研究結合在一起的,隨著亞洲女領袖人數的增加而增多,以世紀之交為界,可分為兩個時期。
一 起步:20世紀末的東南亞女領袖研究
20世紀有關亞洲女領袖的學術研究較少,主流政治學研究幾乎不關注女領袖。美國著名政治學家詹姆斯·麥格雷戈·伯恩斯1978年出版的《領袖論》盡管指出像果爾達·梅厄、英迪拉·甘地、瑪格麗特·撒切爾“這樣的人物在政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認識到“當領袖漸漸被人們恰當地看作是領導者調動其追隨者的自身需求和渴望的過程時,婦女被公認為領袖就會容易得多,而男性則會改變自己的領導作風”。[1]但他在具體分析政治領袖的起源、心理特點、執政方式、類型時,幾乎都是從男領袖的案例出發,對女領袖極少關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涌現出眾多女領袖,但一般民主化研究很少探討這一現象,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在其名著《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中輕描淡寫地談道:“還存在著一種寡婦女兒的現象。性質不同的反對派團體圍繞在已成為烈士的國民英雄的那些仍然活著的女性親屬周圍:如科拉松·阿基諾、貝娜齊爾·布托、微奧萊塔·查莫羅、昂山素季。這些領袖以戲劇般的手法展現了善的義舉和現行政權之惡,同時提供了一種具有磁力般的象征和人格。而圍繞著這種人格,各種持不同意見的團體能夠團結起來。”[2]亨廷頓敏銳地抓住了女領袖的一些關鍵特點,但僅此而已,沒有展開分析。
80年代東南亞出現女政治領袖,菲律賓的科拉松·阿基諾和緬甸的昂山素季登上政治舞臺,有關她們的傳記和研究大量涌現。1986年科拉松·阿基諾成為菲律賓和東南亞的第一位女總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僅1987年出版的有關她的書就有克勞德·A.布斯(Claude A.Buss)的《科麗·阿基諾與菲律賓人民》[3],伊薩貝洛·克里索斯托莫(Isabelo T.Crisostomo)的《科麗——一個總統的傳記》[4],以及露西·科米薩(Lucy Komisar)的《科拉松·阿基諾:革命故事》[5]等,上述著作對阿基諾夫人生平及其登上政治舞臺的過程記敘甚詳,但因出版較早,對其執政表現著墨不多。羅伯特·里德(Robert H.Reid)與艾琳·格雷羅(Eileen Guerrenro)的《科拉松·阿基諾與小規模戰爭》[6]則彌補了這一不足,該書從阿基諾夫人登上政治舞臺開始論述,以其執政過程為主脈,分析了軍方、傳統社會和西方民主在菲律賓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基諾夫人在這一背景下的執政表現。
昂山素季1988年登上緬甸政治舞臺,有關她的傳記很快涌現出來,有約翰·帕瑞特(John Parenteau)的《和平的囚徒:昂山素季為緬甸民主而斗爭》[7],威特妮·斯特瓦(Whitney Stewart)的《昂山素季:緬甸免于恐懼的聲音》[8],大石幹夫(Mikio Oishii)的《昂山素季的斗爭:原則與策略》[9]等,主要論述昂山素季的生平、從政之路和政治理念。美國記者芭芭拉·維克托(Barbara Victor)的《昂山素季夫人:諾貝爾得主與緬甸的囚徒》[10]最為著名,該書以緬甸政治經濟發展為時代背景,根據作者1996年對軍政要員、民主人士、僧伽、學者和商業人士的采訪,詳細記述了昂山素季的家族背景、成長歷程,以及其投身緬甸民主化運動的過程。昂山素季的思想也受到研究者重視,主要有《緬甸自由理念與昂山素季政治思想》[11]和《緬甸政治危機中的道德文化:昂山素季與民主聯盟的民主斗爭》[12]。
梅加瓦蒂1993年成為印尼民主黨主席,有關她的研究開始出現。《梅加瓦蒂的領導權與國家的干預》一文,主要分析蘇哈托總統干預1996年印尼民主黨大選以及梅加瓦蒂的應對。[13]在1999年大選后,瓦希德成為印尼第四任總統,梅加瓦蒂成為副總統,不少論著分析為什么在印尼獲得最多民意支持的梅加瓦蒂不能當選總統,是選舉制度的缺陷還是印尼民主政治的漏洞?其中《梅加瓦蒂的悲劇:變革印尼的公共政治》一書,從梅加瓦蒂的從政之路、印尼政治歷史以及現實分析入手,探討在印尼金錢政治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博弈下,民意基礎最堅實的梅加瓦蒂最后會屈居瓦希德的副手,并預測了梅加瓦蒂未來的政治走向。[14]
90年代國外學界出現以女性主義視角研究東南亞女領袖的論著。林達·K.瑞徹特(Linda K.Richter)的《對南亞和東南亞女領袖的理論探討》主要分析亞洲女政治領袖現象的一些關鍵變量,如父權制、家族紐帶、殉難、階級、女性生活方式、文化、個人經歷、選舉制度等因素對女領袖的影響,評價女性作為領袖的優勢和劣勢等問題。[15]米切爾·A.格諾維斯(Michael A.Genovese)主編的《作為國家領袖的女性》是一本高質量的論文集,收入《動蕩時代的柔性治理: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貝娜齊爾·布托與家族政治:父親的女兒,人民的姐妹》《英迪拉·甘地與權力運用》等個案分析論文,還收入《女性國家領袖,我們知道什么》和《女性國家領袖:模式和前景》等宏觀分析和理論探討論文,提出女領袖的模式,形成初步的研究范式。[16]弗朗塞·阿米考和皮特·R.拜克曼(Francine D'Amico and Peter R.Beckman)主編的論文集《世界政治中的婦女:導論》收入《女性國家領導人》《英迪拉·甘地:社會性別與外交政策》《科拉松·阿基諾:社會性別、階級和人民力量總統》等論文,提出女領袖的三種類型。[17]米娜·羅絲(Mina Roces)的《女性、權力和家族:戰后菲律賓的女政治家》是研究菲律賓女政治家與家族政治的經典之作。她提出“非正式權力”概念,指出“在菲律賓文化環境下,非正式權力也是‘權力’,可以對婦女最大程度的賦權。在這個領域婦女的角色是男政治家的妻子、女兒、母親和情婦,提供權力的基礎來自家族政治”[18]。并深入探討了科拉松·阿基諾和馬科斯夫人的權力參與問題。
這一時期中國學界對東南亞女領袖研究極少,只有數篇論文,如陳岳、吳秀慧的《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夫人》[19],曾莫休的《亞洲第一位女總統:阿基諾夫人的崛起》[20]和《科·阿基諾政府進入第三年》[21],羅梅的《淺談阿基諾夫人》[22],以及林錫星的《緬甸著名政治明星——昂山素姬》[23],木生的《昂山素季在當前緬甸政治中的角色》[24]。傳記只有陳岳、吳秀慧的《阿基諾夫人》和孫嘉莉的《科·阿基諾傳》[25]。這些論文和傳記只是簡單描述兩位女領袖的生平和從政之路,沒有深入分析,沒有與其他地區女領袖的對比,更沒有從女性主義視角進行探討。
二 發展:21世紀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研究
這一時期有關亞洲女領袖的學術研究增加,也較深入,這與女政治領袖增多有關,也與前期的學術積累有關。
(一)國外研究
2001年阿羅約夫人成為菲律賓第二位女總統,執政時間長達10年,有關她的傳記和研究較多。菲律賓傳記作家尼克·華謹的《走進馬拉卡楠宮: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夫人傳》[26],對阿羅約總統的生平和從政經歷進行了詳細敘述,但很少涉及其總統生涯和執政表現。潔恩·希爾維斯特(Jaylyn Silvestre)的《菲律賓女領袖的崛起:科拉松·阿基諾與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研究》[27]一文從家族政治、天主教會的支持、前任總統的腐敗、女性在菲律賓的重要象征四個方面來解釋阿羅約夫人上臺的原因。小山田英二(Eiji Oyamada)的《阿羅約夫人在菲律賓的反腐政策》[28]一文總結了阿羅約夫人在第一個任期內反腐的成果和不足,進而探討阿羅約夫人在其第二任期內反腐面臨的困難和對策。保羅·亨奇克羅夫特(Paul D.Hutchcroft)的《阿羅約陷入菲律賓的紛爭中》[29]一文對阿羅約夫人接二連三的丑聞進行分析,探討菲律賓民主制度的缺陷。帕特里西奧·阿比納勒斯(Patricio N.Abinales)的《菲律賓:弱國家,強總統》[30]從菲律賓2007年11月29日發生的未遂兵變開始,探討了阿羅約政府與反對派間力量的不平衡問題。指出她之所以經過多次兵變仍能安然無恙,并躲過一次次民眾抗議浪潮,與其執政聯盟有關,進而分析了阿羅約政權與地方勢力非同尋常的關系。南森·吉爾伯特(Nathan Gilbert)的《菲律賓:政黨與腐敗》[31]對阿羅約任內菲律賓的修憲問題及其反腐措施進行了探討。
梅加瓦蒂2001年接任遭彈劾下臺的瓦希德成為印尼第一位女總統,有關她的研究大量涌現。許多論著分析印尼政局的亂象,以及梅加瓦蒂上任后面臨的問題。《印尼的治理:梅加瓦蒂政權面臨的挑戰》一書,集中闡釋了瓦希德被彈劾的原因和梅加瓦蒂上任后面臨的挑戰,包括伊斯蘭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博弈、尋求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軍隊改革的困局、憲法改革、東帝汶與亞齊地方分離主義、恐怖主義與經濟復蘇等。[32]《梅加瓦蒂:從家庭主婦到總統》一書,詳細記述了梅加瓦蒂的童年時代、教育背景、執政爭議和社會名流的評論,作者希望通過為梅加瓦蒂寫書立傳,改變民眾對其政治理念知之甚少的狀況。[33]此外,還有不少論文評估梅加瓦蒂在任期間的政績,預測其繼續連任的可能性。[34]梅加瓦蒂2004年卸任總統后,依然是大黨民主斗爭黨的領袖,對印尼政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關她的研究長盛不衰,研究角度和視野更為豐富。《領導魅力:梅加瓦蒂在民主斗爭黨中的政治領導研究》一文,從領導力的視角,分析梅加瓦蒂在組建和發展民主斗爭黨過程中所展現的政治謀略、領導力與號召力。[35]《70歲的梅加瓦蒂:印尼民主黨與梅加瓦蒂的政治亮相》一文,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梅加瓦蒂在印尼民主黨、民主斗爭黨和印尼政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36]《梅加瓦蒂:曙光之女》是一本傳記,詳細書寫了梅加瓦蒂的生平,尤其是展現了大量梅加瓦蒂與其父蘇加諾總統相處的細節。[37]《女總統的爭議》一書,詳盡分析了印尼社會對梅加瓦蒂出任總統的兩極化聲音,而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女性出任總統的人士,大都援引《古蘭經》的相關經文,而且都能自圓其說,顯示伊斯蘭及印尼文化傳統對女性擔任領導人的有限制約。[38]《印度尼西亞婦女:性別、平等與發展》是一本論文集,有數篇論文研究梅加瓦蒂,指出她的從政之路飽受性別不平等的影響,認為部分民眾的偏見主要來源于對女性的刻板印象。[39]《女總統在政治和社會實踐中的意義:雅加達、茂物、德波和唐格朗地區中產家庭婦女對梅加瓦蒂的認知分析》一文,則從雅加達首都特區省、茂物、德波和唐格朗地區中產家庭婦女對梅加瓦蒂的認知和反應,展現其作為女性領導人的政治和社會意義。[40]
昂山素季歷經長期軟禁,仍然是緬甸民主運動的領袖。2012年被釋放后,她參與選舉,先后成為議員、外交部部長、國務資政,行使“總統之上”的權力。21世紀以來有關昂山素季的傳記和研究一直長盛不衰,主要有英國記者彼德·波凡姆(Peter Popham)的《夫人和孔雀:昂山素季的生平》,[41]對其家庭、成長經歷、從政經歷和囚禁歲月進行詳細描述。瑞納·彼德森(Rena Pederson)的《緬甸的春天:昂山素季為民族精神的新斗爭》[42]一書,除了探討昂山素季的思想和從政之路外,還對其恢復自由后的政治活動進行分析和評價。
英拉2011年才步入政壇并成為泰國總理,在任時間又短,對她的研究十分薄弱。國外研究以新聞報道為主,幾乎沒有學術論文,更沒有專著。《英拉·西那瓦》[43]一文發表于英拉當選泰國總理之后,詳細介紹了英拉的社會背景、家族關系與施政重點。《新手英拉》[44]一文主要分析英拉上臺背后的他信因素和未來政府中可能有的他信元素,以及英拉政府如何與民主黨反對派、執政聯盟內部其他政黨、軍方等重要政治團體保持平衡穩定關系。
旺阿茲莎是馬來西亞人民公正黨領袖,2018年才擔任副總理,對她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只有一本旺阿茲莎的個人傳記《為公正奮斗:馬來西亞旺阿茲莎的故事》[45],出版于2005年,只對旺阿茲莎早期政治經歷有所描述,且多為人民公正黨的宣傳,談不上是客觀的學術研究。另有一篇論文《烈火莫熄與抑制:旺阿茲莎》[46],討論旺阿茲莎作為政治替代者和反對黨領袖的作為,但這篇論文只寫到2012年以前旺阿茲莎的政治活動。
這一時期國外學界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的論著增多,且分析深入。有幾本高水平的論文集代表了這一領域研究的最高水平。達格瑪·赫曼—拉加納亞根(Dagmar Hellmann-Rajanayagam)和安翠·弗萊斯成伯格(Andrea Fleschenberg)主編的《女神、英雄、奉獻:亞洲女領袖》是一本高質量的論文集,收入多篇探討亞洲女政治領袖的論文,如《差異性造成何種差異?——亞洲頂級女領袖的政治領導類型》《神化我的姐妹:政治約束中的女領袖》《圣人還是罪人?道德資本與亞洲女領袖等》,這些論文引入主流政治領袖研究的類型分析、道德資本等分析工具,從女性主義視角深入探討亞洲女領袖。[47]阿扎·阿亞日(Aazar Ayaz)和安翠·弗萊斯成伯格(Andrea Fleschenberg)主編的論文集《亞洲政治的性別面相》研究亞洲婦女的權力參與,其中包括研究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夫人處于危機時的表現,對昂山素季的爭議,等等。[48]克羅蒂婭·德瑞徹(Claudia Derichs)和麥克· 湯普森(Mark R.Thompson)主編《亞洲的王朝與女政治領袖:性別、權力與家族》一書[49],收入多篇研究東南亞女領袖的論文,包括《菲律賓總統與人民力量:科·阿基諾與阿羅約夫人》《真命天子還是戰斗的孔雀?——昂山素季的政治領導與道德資本(1988—2008)》《梅加瓦蒂:印尼的民主轉型與第一位女總統》《烈火莫熄與抑制:旺阿茲莎》等,這些論文運用女性主義觀點,分析女政治領袖與家族政治的關系,探討其執政表現,以及道德資本對她們從政的影響。米切爾·A.格諾維斯(Michael A.Genovese)等人主編的論文集《女政治領袖:性別與治理研究》[50],則是在1993年出版的《作為國家領袖的女性》基礎上的修訂本,增加了部分章節,著重探討女政治領袖的從政路徑、執政能力和執政風格,分析性別對其執政表現的影響。此外,卡倫·奧·叢諾(Karen O'Connor)主編的論文集《社會性別與女領袖》收入女性主義關于領袖的理論、全球環境中的女領袖、聯合國中的女領袖、各大洲的女領袖等論文,該書對美國女領袖研究較多,對亞洲女領袖的研究比較空泛。[51]
還有一些論文運用性別視角對東南亞女領袖進行研究,如麥克·R.湯普森(Mark R.Thompson)的《亞洲民主轉型時期的女領袖》探討南亞和東南亞民主轉型時期女領袖與父權制的關系,以及她們掌權后面臨的問題,分析較為深入。[52]安翠·弗萊斯成伯格(Andrea Fleschenberg)的《亞洲頂層女政治家:怒吼母虎還是溫順小貓》探討南亞和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的產生與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制度的關系,分析比較全面。[53]卡羅琳娜·魯伊茲(Carolina S.Ruiz Austria)的《菲律賓原教旨主義背景下的教會,國家與婦女的身體》分析天主教會對菲律賓婦女權利的影響,認為阿羅約夫人用保守天主教會的教條來制定國家政策,極大地限制了婦女的性權利與生殖權利,女總統并不必然維護婦女權利。[54]
(二)國內研究
21世紀以后中國學界東南亞女領袖研究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提升。
首先,媒體和學界對東南亞女領袖的關注度大大提高,有關她們的一般報道和傳記較多,亦對其執政表現有一定探討。
有關阿羅約夫人的傳記有邢繼盛的《阿羅約夫人——才貌雙全的東南亞鐵娘子》[55],該書對阿羅約夫人的家庭背景和早期經歷進行了詳細介紹;朱幸福的《風云詭譎的菲島政壇》[56]一書介紹了阿羅約夫人上臺的前因后果,敘述了其執政初期合法性受質疑,面臨的困難等;王子昌的《權力的合法性:菲律賓政權更迭的政治學分析》[57]和沈紅芳的《埃斯特拉達:菲律賓特色民主的產物和替罪羊》[58]兩篇論文均對阿羅約上臺的合法性進行了分析;方擁華的《阿羅約連任及菲律賓內外政策走向》[59]探討了阿羅約獲得連任的原因及其第二任期的政策傾向;此外,天橋的《梅加瓦蒂與阿羅約:誰更像誰?》[60]將阿羅約夫人與梅加瓦蒂的成長經歷與從政之路進行對比,對兩人的執政風格進行總結;趙洋的《阿羅約:菲律賓“鐵娘子”的未來之路》[61]和儲昭根的《“鐵娘子”阿羅約的起伏人生》[62]敘述了阿羅約夫人從上臺執政到下臺后被逮捕的經歷。
有關昂山素季的研究較多。林錫星對昂山素季與緬甸政治發展問題的關注最為持久、最具連續性,這些論文涵蓋了90年代至2009年昂山素季對緬甸政局影響的分析,但總體而言,各篇章都沒有聚焦,分析淺顯。[63]李晨陽和陳茵合著的《影響緬甸民主化進程的主要政治勢力》將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及其支持者定義為三股影響緬甸民主化進程勢力之一,對昂山素季影響力下降和民盟政治斗爭方式進行了分析,指出緬甸軍人政權仍將會是緬甸政局的主導。[64]昂山素季被釋放及掌握政權后,對她的報道和介紹大大增加,[65]但更多的還是昂山素季對緬甸政治的影響,王子昌的《緬甸民盟的勝選及其執政難題》,分析民盟勝選原因,指出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政府面臨的困難。[66]王躉興的《緬甸民盟政府的國家治理及面臨的挑戰》一文主要探討民盟政府上臺后的施政,分析昂山素季在其中的作用。[67]
有關梅加瓦蒂的研究不多,只有數篇論文,如《梅加瓦蒂:沉默的雌獅》《梅加瓦蒂執政100天:印尼前途充滿荊棘》《梅加瓦蒂政府的國內外政策走勢》《維護國家團結 擺脫經濟困境——梅加瓦蒂政府的政策走向》等,主要分析梅加瓦蒂面臨的挑戰及其政策。[68]
國內關于英拉的相關研究大多是在其當選泰國總理前后所發表。宋清潤的《泰國首位女總理英拉》[69]一文,在簡單介紹英拉的家庭背景、求學與從商經歷以及婚姻狀況的基礎上,從女性特有的美麗優雅及親和力、他信的影響等方面分析其成功上臺的原因。憬怡在《女總理代兄從政的樂與愁》[70]一文中,敏銳地看到英拉當選后的媒體熱潮,并客觀地描述了英拉一系列被稱為“民粹政策”的惠民措施的利與弊,對英拉政府為迎接他信回國所可能采取的修憲或假借王室特赦機會等可能觸怒反對派的舉措表示擔憂。周方冶則在《泰國首位女總理的三大考驗》[71]一文中,從“反他信”陣營的奪權威脅、政治盟友的利益分配矛盾以及社會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壓力這三個方面入手,預測英拉執政后所要面對的重要考驗。在英拉解散國會乃至被撤銷總理職位后,國內再一次引發英拉研究熱潮。《環球人物》2014年第13期連登三文,[72]分別從英拉個人魅力、家族背景、泰國政局三個方面對英拉下臺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但分析力度不夠,停留在現象評論層面。
其次,對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的綜合研究和對比研究較多,并不斷深入。
陳文的《東南亞南亞為何頻出女首腦?》一文,較早對東南亞、南亞的女首腦現象進行系統的研究,主要從社會時勢、制度環境、家族影響、教育水平以及性格特點這五個方面分析這些女性政治家能夠問鼎首腦寶座的原因。[73]孫小迎的《東南亞“水”文化承載著的兩位女總統——科拉松·阿基諾和梅加瓦蒂主政隨想》一文,在家族政治這一常用的分析工具之外,獨到地探討東南亞社會特有的“水”文化,亦即“超越男權社會特有的追求權力與物質財富、實現支配欲和占有欲的價值取向,尊重婦女,尊重母親的特征”,[74]來解釋東南亞女性領袖出現的文化和傳統因素。莊禮偉在其《亞洲“政治”超女現象》一文中,用生動的語言嘗試解釋亞洲頻頻出女領袖的原因,著重探討發展中國家和家族政治這兩個因素對女性領袖當選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亞洲特有的“宿命”文化對其影響,以及女領袖風光執政背后的男性操縱。[75]但其所選個案多是南亞國家,對東南亞涉及不多。
再次,從性別或女性主義視角對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的研究開始出現,并不斷深入。
范若蘭對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的研究最為深入,她運用女性主義理論,發表多篇論文和專著探討女領袖與父權制和民主化的關系。在范若蘭和陳妍的《東南亞民主化浪潮中的女領袖現象探析》[76]及《掌權之后:東南亞女總統與民主轉型的性別分析》[77]兩篇論文中,從社會性別視角對東南亞女領袖上臺原因和執政后面臨的雙重困境進行了深入探討。范若蘭的《政治替代者與黨內攀登者:東南亞和大洋洲女首腦比較研究》從女首腦的不同類型入手,比較東南亞三國和大洋洲兩國不同的經濟、政治發展階段、政治文化對女首腦上臺路徑和面臨問題的影響。[78]范若蘭的《東南亞女性的政治參與》一書,不僅對東南亞主要國家女性參政進行了梳理,還深入探討了女性參政與威權政治、民主政治、政治文化、父權制的關系,并在第八章《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研究》專門探討女領袖的相關理論問題。[79]她還在《父權制類型與女性政治參與模式分析:一個理論思考》《父權制松動和性別秩序變化對女性政治參與的影響——以東南亞國家為中心》《當代菲律賓家族政治與女性權力政治參與的關系》等論文中集中探討父權制與家族政治對女政治領袖上臺路徑和執政的影響。[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