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官庭審話語的實證研究
- 張清
- 3088字
- 2022-11-07 20:30:43
三、國外法律語言學研究的現狀
雖然法律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確立是晚近之事,但是西方國家對法律語言的研究卻已經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從將法律語言作為客體研究(language-as-object),發展為將法律語言作為過程研究(language-as-process),到后來將法律語言作為工具研究(languageas--instrument),[1]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代表人物及著作,其中把法律語言作為外在客體研究的代表人物戴維· 梅林科夫在其代表作《法律語言》中對英美國家法律語言的特征、歷史發展作了系統的論述。此外,彼得· M · 梯爾斯馬的《法律語言》對法律語言的起源、性質、法律文本及特征、法律語言的改革等做了研究。
把法律語言作為過程來研究就是研究法律語言如何在互動中生成和理解,注重話語策略、話語風格、話語結構的研究。代表人物有朱迪思· N · 列維和安妮· 格拉夫曼· 沃克(Anne Graffam Walker)及威廉· M · 歐巴爾(William M. O’Barr)。列維和沃克主編了《司法過程中的語言》一書,書中匯編了12 位學者對法律語言研究的學術成果。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除了第一部分將司法過程中的語言研究作為導論外,其余三部分各為:法律語境下的語言分析(論述法庭審判中律師與當事人、證人之間等的語言問題)、法律程序中語言的轉換(主要論述了雙語問題及語言障礙等問題)、為法律目的而做的語言解釋(主要用話語分析研究語言證據問題等)。[2]威廉· M · 歐巴爾的《語言證據:法庭中的語言、權力及策略》全面論述了證人證詞的語言特征,分析了不同的話語風格會導致不同的證據可信度,是一部典型的將法律語言作為過程研究的著作。[3]而蓋爾· 斯泰戈(Gail Stygall)所著的《審判語言》(Trial Language)對審判過程中的語言進行了話語分析,也是把法律語言作為過程來研究的。[4]
把法律語言作為工具來研究主要研究法律人如何運用語言來實現法律目的以及實現權利。這種研究的主要代表是既具有語言學背景又具備法學背景的,曾任國際法律語言學家協會第三任主席、現任美國布魯克林法學院副院長、法學教授勞倫斯· M · 索蘭(Laurence M. Solan),他曾是美國某大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他所著的《法官語言》(The Language of Judges)論述了法官在撰寫審判意見時如何利用語言學知識來達到其真正的法律意圖,闡述了語言學的分析對法官在撰寫司法意見時的作用以及語言學原則對判決形成的作用,法官在斷案時實際上是充當了語言學家的角色。[5]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法律語言學教授庫爾特哈德新近出版的《法律語言學導論:語言證據》(An 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Linguistics: Language in Evidence),雖然是“導論”,但卻例舉了大量案例事實來論述語言證據在訴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語言學家作為專家證人越來越受到重視。[6]
按照時間劃分,也有將國外法律語言的研究分為20世紀70年代前和70年代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主要針對立法語言和法律文本的研究,重點放在法律語言的用詞、句法、標點和法律語言特征上,把法律語言作為客體來探討,是一種靜態研究;后一階段的研究熱點轉向法庭會話、庭審語言、刑偵語言、語言識別等動態研究上,同時逐漸涉及多學科的內容,如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文學等。[7]
此外,還有以法律語言的研究對象來進行分類的研究,如香港中文大學吳偉平博士提出了法律語言學的三大分支:口語研究、書面語研究和雙語問題研究。而口語研究再細分又可分為法律語音學和語音識別、司法口語和錄音會話分析;書面語研究可細分為立法語言、準法律文字和筆跡學及書面語其他分支;雙語問題研究又分為司法界的翻譯問題、雙語法律及法律翻譯和語言證據。[8]國際法律語言學家協會(IAFL) 自1993年正式成立以來,每兩年召開一次國際法律語言學大會,迄今已經舉行了9 屆。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著作外,近年來陸續有一些重要的法律語言學著作和文集相繼問世,如《語言與法律》(Language and the Law, edited by John Gibbons,1994),該書為論文集,共分為三大部分:(1)語言構建法律;(2)語言及在法律面前的不利;(3)法律語言學。[9]除了主編吉本斯教授本人在每一部分前面所作的引言外,書中共收錄了19 篇文章。《公正的言語:法律、語言與權力》(Just Words: Law,Language and Power, John M. Conley & William M. O’Barr, 1998);《法律語言》(Legal Language, Peter M. Tiersma, 1999);《法律與身份語言:威廉· 肯尼迪· 史密斯強奸案審判中的話語》(Law and the Language of Identity: Discourse in the William Kennedy Smith Rape Trial, Gregory M. Matoesian, 2001);《法律程序中的語言》(Language in the Legal Process, edited by Janet Cotterill, 2002);《法律語言學:司法制度中的語言導論》(Forensic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in the Judicial System, John Gibbons, 2003);《律師的語言:法律語言為何不同和如何不同》(Lawyer’s Language: How and Why Legal Language Is Different, Alfred Phillips, 2003);《法律語言學概論》(Introducing Forensic Linguistics, Malcolm Coulthard & Janet Cotterill, 2004);《法律語言學:語言、犯罪與法律導論》(Forensic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Crime and the Law, John Olsson, 2004);《創造語言犯罪》(Creating Language Crimes, Roger W.Shuy, 2005);《犯罪的言說:刑事正義語言》(Speaking of Crime: the Language of Criminal Justice, Lawrence M. Solan & Peter M. Tiersma,2005);《陪審團審判語言》(The Language of Jury Trial, Chris Heffer,2005);《比較法律語言學》(Comparative Legal Linguistics, Heikki E. S.Mattila, 2006);《法律語言學導論:證據中的語言》(An 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Linguistics: Language in Evidence, Malcom Coulthard &Alison Johnson, 2007);《語言與法律的運行:德國視角》(Working in Language and Law: A German Perspective, Hannes Kniffka, 2007);《移民者的法律糾紛:法律語言學分析》(An Immigrant’s Run-in with the Law: A Forensic Linguistic Analysis, Kristina Beckman, 2007);《法律語言學的維度》(Dimensions of Forensic Linguistics, edited by John Gibbons & M. Teresa Turell, 2008);《詞語犯罪:通過法律語言解決犯罪》(Word Crime: Solving Crime Through Forensic Linguistics, John Olsson, 2009);《勞特利奇法律語言手冊》(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Forensic Linguistics, edited by Malcolm Coulthard & Alison Johnson,2010);《應用法律語言學的維度》(Dimensions of Applied Forensic Linguistics, 2011);《法律與語言牛津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Law, edited by Peter M. Tiersma & Lawrence M.Solan, 2012)等等。
一批專門從事法律語言研究的學者也漸漸為學界耳熟能詳,如英國阿斯頓大學的法律語言學教授馬爾科姆· 庫爾特哈德和艾莉森· 約翰遜(Alison Johnson),英國卡第夫大學的珍尼特· 科特利爾(Janet Cotterill),美國洛約拉法學院(Loyola Law School)教授彼得· 梯爾斯馬,美國夏威夷大學的黛安娜· 伊茲(Diana Eades),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約翰· 吉本斯和昆士蘭大學的勞倫斯· 戈德曼(Laurence Goldman),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威廉· 拉波夫,美國西北大學的列維,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蓋爾· 斯泰戈,美國喬治城大學的羅杰· W · 夏伊(Roger W. Shuy),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約翰· M · 康利(John M. Conley),美國杜克大學文化人類學家威廉· M · 歐巴爾,美國布魯克林法學院法學教授勞倫斯· M · 索蘭,還有法國奧巴爾海岸濱海大學的安· 瓦格娜(Anne Wagner)教授等等。
所有這些都表明,早期的法律語言研究主要源于語言學、法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廣泛應用于筆跡分析、語音識別、語言學家在法庭做專家證人等等,后來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學科或交叉學科——法律語言學,在西方世界如澳洲、歐洲、北美洲正在生機勃勃地發展壯大,其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地位逐漸穩固成熟。
此外,關于法律語言學的網站也對法律語言學的發展與成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比較有影響的有:http://www.iafl.bham.ac.uk,http://www.languageandlaw.org,http://www.illa.org 等等。
[1]關于西方法律語言研究的發展過程可參見廖美珍:“國外法律語言研究綜述”,載《當代語言學》2004年第6卷第1期;又見Gail Stygall, Trial Language: Differential Discourse Processing and Discursive Forma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pp. 6-7;亦見廖美珍:《法庭問答及其互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16頁。
[2]見Judith N. Levi & Anne Graffam Walker (eds.), Language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0.
[3]見William O’Barr, Linguistic Evidence: Language,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Courtroo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4]見Gail Stygall, Trial Language: Differential Discourse Processing and Discursive Forma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5]見勞倫斯· M · 索蘭著:《法官語言》,張清、王芳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6]見Malcolm Coulthard & Alison Johnson, An 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Linguistics:Language in Evidence,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7]見廖美珍:“國外法律語言研究綜述”,載《當代語言學》2004年第6卷第1期;亦見邢欣:“國內法律語言學研究述評”,載《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11月第4期。
[8]見吳偉平:《語言與法律——司法領域的語言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27頁;亦見吳偉平:“國外法律語言學的形成、現狀和分類”,載周慶生、王杰和蘇金智主編:《語言與法律研究的新視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54-160頁。
[9]見John Gibbons (ed.), Language and the Law.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