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學習能力——讓孩子擁有比金錢更重要的能力(2)
- 讓孩子成為“富一代”的教子圣經
- 聶小丹
- 4660字
- 2014-11-11 12:17:34
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家長應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為他們制定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覺得能夠做到,就有信心、有動力去做,就會獲得成功。當他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時,就會有興趣、有信心去實現下一個目標。隨著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孩子就會不斷取得進步。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樹立目標,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家長要耐心引導,適時幫助,使孩子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樂趣。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學會拼音和常用漢字后,可讓他們給外地的親戚寫封短信,并請求遠方的親人抽空給孩子回信,讓他們嘗到學習的實際效用,這樣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另外,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態度。經常在家中打、罵孩子,拿孩子和班上的優秀學生對比,經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對他的不滿等,這樣做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自暴自棄,對學習失去信心,沒有興趣,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在告訴我們,樂于做最可貴。所以,作為家長,要想讓孩子不再在自己的威逼下學習,一定要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能力比成績單更重要
美國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身為父母,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而應注重對孩子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的培養,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與好奇心。絕不能用考試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更不能讓孩子有以此為榮辱的意識。”
的確,成績單是對孩子學習情況的一個檢驗,是老師、家長和孩子自身反饋信息的一個渠道、一種手段。這只是測評孩子學業的一個參考,因為分數的高低并不能用來評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試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分數的高低決定著孩子的升級、升學、就業的現實狀態下,分數變成了學習的目的,變成了孩子、家長、老師追逐的唯一目標。
而且,還有許多父母把對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把對孩子的親疏寵責都與考試分數掛鉤,逼著孩子去為分數而學習,結果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一個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他們對孩子的考試分數增加或減少特別敏感,看到孩子得了90分、100分便眉開眼笑,對孩子大加贊揚甚至用金錢作獎勵;倘若孩子的考試分數低了,便板著面孔,馬上念起“緊箍咒”,一訓、二罰、三檢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一旦看到孩子的考試分數不合自己期望,便對孩子非打即罵,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劇。
其實,考試只是檢驗孩子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是一項比較單一的檢測,這基本上是對孩子學到的書本知識的抽查。分數永遠只是個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的品格與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唯一標準。
愛因斯坦在四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這時,父母有點兒著急了:“難道他是低能兒,是個傻子?”父母為他請來了醫生,卻沒有檢查出什么毛病。小愛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這一方面是因為他不大會說,一方面則因為他總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人覺得有些低能、傻氣,大人們甚至懷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礙。人們無法理解,這個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無知的問題,原來出自對未知世界的強烈求知欲。
愛因斯坦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把他送到了離家不遠的學校。與同齡孩子相比,小愛因斯坦依然顯得十分木訥,動作遲緩呆笨。在班上,他的學習成績很差,每次被老師叫起來背誦課文,便呆頭呆腦一句也念不出來。同學們私下里都嘲笑他,認為他是一個“差勁的落伍生”。愛因斯坦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
10歲那年,小愛因斯坦告別了小學,成了一名中學生。此時的德國軍國主義思想如洪水猛獸般到處泛濫,橫沖直撞。在學校里也不例外。那些老師像軍人一樣將希臘文、拉丁文一個勁兒地往學生頭腦里塞,而學生的職責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對這種學習方式,小愛因斯坦煩透了,于是有意無意間將自己的興趣轉移到了自學數學上,數學成了他中學時代最大的業余愛好。對數學的熱愛來自于愛因斯坦叔叔的影響。
愛因斯坦的叔叔非常喜歡數學。有一次,愛因斯坦叔叔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寫了勾股定理,并滿臉神秘地對愛因斯坦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2000多年以前的人就會證明了,你也來試一試。”12歲的愛因斯坦此時還不懂得什么叫幾何,但他被這個定理迷住了,決心試一試,他一連幾個星期苦苦思索,尋找著證明的方法,到第三個星期的最后一天,他竟然把這個定理給證明出來了。他第一次體會到創造的快樂,他的創造才能萌動了。隨著年齡的增大,愛因斯坦的眼界逐漸開闊,能使他產生興趣的事物也變得越來越復雜。
不過,私下表現出色的愛因斯坦在老師的眼里卻一文不值。一次家長會上,愛因斯坦的父親問孩子的班主任,自己的兒子將來可以從事什么職業。這位老師竟直言說道:“做什么都沒有關系,你的兒子將一事無成。”這位老師對小愛因斯坦的成見非常深,認為他是一塊朽木,已再無雕刻的價值,竟勒令他退學。就這樣,愛因斯坦15歲那年就失學了,連畢業證都沒有拿到。輟學之后,愛因斯坦靠著自己的自學能力,又學完了《大眾物理科學叢書》。正是這本書,不但使愛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權威的迷信,而且引導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奧秘的宏圖大志。在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后,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
我們知道,很多大科學家在小的時候都顯得平庸無奇,有的甚至還很笨拙。但是,誰又能想到,若干年后,他們都變成了改變世界的偉大人物。因此,只要肯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成才。
因此,作為家長,更應該學會去引導孩子,鼓勵孩子,使孩子們朝著自己的目標一直不停地努力。相反,過分地責備孩子,只能打擊孩子們的自信心,使他更無助。
作為家長,相信你已經懂得該怎樣“對付”自己的孩子了。雖然他的成績不是很好,但不要“以成績論英雄”。如果孩子是因為家庭的殷實而不學習導致的學習成績不好,那么家長就應該好好引導,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產生學習的興趣。
家長可以主動找老師聯系,請老師幫助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家長越是找不準孩子學習問題原因的,越要及時找老師討論,請老師出出主意。有的老師分析不透沒關系,還可以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家長要知道,分數只能從側面反映一個人的學習情況,不能代表孩子學習質量的全部,考卷也不能判定一個人的價值。作為家長,應體諒一下那些因為分數不好而愁容滿面的孩子,不要讓孩子成為分數的奴隸。
向他人學習的孩子才能學得更快
美國沃爾瑪的創始人薩姆·沃爾頓一生中從未停止過學習。他把一家毫不起眼的雜貨零售店發展成了世界最大的零售企業,他的創意卻全都來自于“偷師”。在創業初期,沃爾頓便經常“光顧”競爭對手的店,去了解他們的商品價格和經營策略。他把別人好的創意用到自己的企業中,并且每天都致力于改善企業經營模式。沃爾頓從來不會因為自己偷學別人的做法而感到羞恥或故意隱瞞,他承認打折等營銷創意都是從別人那里學來的。他說:“我的很多營銷手法都是從別人那里學來的。可能沒有人像我這樣勤于拜訪企業,每次拜訪的時候我都會問很多問題,這樣能從他們那里學到很多東西。假如沃爾瑪沉浸在‘全市最大型的超市’這項榮譽中,墨守成規,那它就無法生存到現在。不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嘲笑別人的錯誤,而要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我們該關心的不是別人的缺點,而是別人的優點,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拿手的好戲。”
最聰明的人是樂于和善于向他人學習的人。凡是善于向別人學習的人,進步會比較快,而不注意這一點的人,則進步較慢。
還有這樣一則寓言:有一天,大象和螞蟻發生了一場爭論,它倆都認為自己的力氣比對方大。大象指著一棵大樹對螞蟻說:“你能拔起這棵樹嗎?”螞蟻無能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樹連根拔起。螞蟻走到一片草葉前,對大象說:“你能搬動這片草葉嗎?”大象無論如何也不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葉,而螞蟻卻能背起草葉輕松自如地走動。最后,他們請天神來評判。天神聽了他們各自訴說的理由,也無法判斷誰的力氣大。
向別人學習并不是壞事,學習他人的優點,運用到自己身上,這確實是個好方法。如果一葉障目,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不肯向別人學習,只能停留在自己的視線里,永遠沒有進步。
向他人學習有助于我們提高,這一句話對任何人都成立,更何況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定得到過許多人的教誨,他們都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然而,影響孩子成長的不僅僅是這些關心孩子,愛護孩子,精心培育孩子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孩子日常學習或生活中,每天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孩子學習,可以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只要孩子樹立標桿思維,善于學習,同樣可以從身邊任何一個人身上吸取他們的優點,彌補自身的缺點。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為了更好地打造自己,孩子必須學習他人,尤其要向優秀的人學習。那些表現優秀的人,他們的身上往往會有很多孩子不具備的優點和品質,向他們學習,孩子才能看清自己同別人的差距,為自己的發展和進步樹立一個標尺。所以,如果孩子身邊有學習好的同學,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問問他們是怎么學習的。虛心向他們請教,然后按照他們說的去做,成績就會有提高。
不過,向別人學習,首先要有謙虛的態度。古往今來,大凡偉人名流,無不是謙虛好學的忠實履行者。恩格斯曾說過:“我一生所做的都是我預定要做的事情……我演的只是配角……而我想我還做得不錯。我高興我有馬克思這樣的主角。”列寧曾經說:“最有害的,就是自以為我們總還懂得一些什么。”
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杰斐遜提出:“每個人都是你的老師。”杰斐遜出身貴族,他的父親曾是軍中的上將,母親是名門之后。當時的貴族除了發號施令以外,很少與平民百姓交往,他們看不起平民百姓。然而,杰斐遜沒有秉承貴族階層的惡習,主動與各階層人士交往。他的朋友中當然不乏社會名流,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園丁、仆人、農民或者是貧窮的工人。他善于向各種人學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有一次,他和法國偉人拉法葉特說:“你必須像我一樣到民眾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他們的飯碗,嘗一嘗他們吃的面包,只要你這樣做了的話,你就會了解到民眾不滿的原因,并會懂得正在醞釀的法國革命的意義了。”由于他作風扎實,深入實際,雖高居總統寶座,卻很清楚民眾究竟在想什么,到底需要什么。這樣,他就在密切群眾關系的基礎上,成為一代偉人。可以說正是謙虛謹慎的態度讓杰斐遜成為了美國史上著名的總統之一,他懂得謙遜,因而成就了他從平凡走向輝煌。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告訴孩子在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面前,不要有自卑心理。有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甚至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不愿意向學習好的同學請教學習方法和經驗。其實自卑并非人天生就有的。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專家卡耐基發現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生來就膽怯、害羞、臉紅的人。這些心理的異常現象都是人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因某種經歷誘發生成的。既然是后天,就能克服。卡耐基還說:“世界上沒有一點都不膽怯、害羞和臉紅的人,包括我自己。人人都有,只是程度、持續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所以,要想讓孩子各方面得到提高,家長就要幫助孩子克服內心的自卑心理。
另外,家長要告訴孩子,在向別人學習時應注意不要失去自我:一只鷹在羊群中叼了一只羊,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于是,也想學鷹的樣子。結果,它力量太小,怎么叼也叼不起來,卻讓牧羊人給逮住了……
還有兩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一個是“東施效顰”,一個是“邯鄲學步”。學習別人,這是個無可爭議的話題,但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要讓孩子丟失了自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從別處獲得的經驗。
會思考的孩子才善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