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學習能力——讓孩子擁有比金錢更重要的能力(3)
書名: 讓孩子成為“富一代”的教子圣經作者名: 聶小丹本章字數: 4687字更新時間: 2014-11-11 12:17:34
每個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也常常夸獎自己的孩子如何聰明,能背多少唐詩等等。然而,聰明不僅僅體現在背誦、識字上,更主要的是看孩子會不會思索。會思索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往往主意多,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因此,教會孩子思索就是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當孩子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時,就會獨立地解決問題。
愛因斯坦晚年住在美國普林頓一所簡樸的木板房子里。鄰居有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放學后,時常來看望這位白發蒼蒼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喜歡經常檢查她的功課和作業。有一次,孩子拉著他的手親昵地問:“愛因斯坦爺爺,這道題怎么做?”愛因斯坦和藹地說:“孩子,要學會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難就向別人伸手。”有時,愛因斯坦會對小女孩稍加啟發地說:“我給你指個方向,不過,答案還得用你的頭腦去找!”
原來,愛因斯坦自己在少年時候就是個愛思考問題的孩子。他在14歲時,能夠自學幾何和微積分,在自學中一旦遇到困難,總是細心琢磨,反復思考,直到實在算不出來時才向別人請教:“給我指個方向吧!”但是不等人家開口,他就提出要求說:“不要把答案全部告訴我,留著讓我思考!”后來,他成了一位杰出的科學家。當人們贊譽他對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時,愛因斯坦就會笑著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拿破侖·希爾說:“思考能夠拯救一個人的命運。”事實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會有創造力,才會掌握自己的命運。據說,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森和歐內斯特·盧瑟福一共培養出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天才們不僅懂得如何去思考,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而且為我們的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英國劍橋大學的迪·博諾教授說:“一個人很聰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說明他有創造的潛力,但并不說明他很會思考。智力和思考的關系,就好比一輛汽車同司機駕駛技術的關系,你可能有一輛很好的汽車,但如果駕駛技術不好,同樣不能把車開好。相反,你盡管開的是一輛舊車,然而駕駛技術高超,照樣能把車開好。很顯然,這里在智商高和會思考之間畫上了不等號。”
所以說,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過思維能力反映出來。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孩子學習有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二是發展思維技能。大多數父母和教師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現了許多學習成績較好,但思維能力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家長總是給孩子們布置太多的作業,以為題目做得越多越好,有的家長除了學校布置的作業外,還另外要給孩子布置作業,孩子的業余時間也被林林總總的培訓班所占據。可家長想過沒有,孩子整天忙忙碌碌,腦子里被動地填塞著各種各樣的知識,卻沒有時間進行思考,難得有時間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將它們融會貫通,這樣能把知識學好嗎?那么,父母在實際生活中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呢?
第一,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許多孩子在遇到疑難問題時,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如果父母對孩子有問必答,雖然解決了孩子當時的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孩子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遇到問題時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這對發展孩子的智力沒有好處。
聰明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會啟發孩子去想,去分析,去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看書,查參考資料等,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實在無法獨立解決問題,父母可以示范,通過請教他人、查閱資料、反復思考等方法,讓孩子學習思考的方法,這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第二,善于對孩子發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如果孩子經常面對各種問題,大腦的思維就會比較活躍。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要多向孩子發問。
向孩子發問,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開放性問題,例如:回形針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讓你去郊游,你會選擇哪里?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地方?可見,向孩子發問還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
第三,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調查顯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思維比較活躍,分析問題也比較透徹。而在專制的家庭氣氛中成長的孩子,則不敢暢所欲言,容易受家長的暗示而改變主意,或者動搖于各種見解之間,或者盲從附和隨大流,這就影響了其思維獨立性的發展。
父母要鼓勵孩子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哪怕是錯誤的,父母也應讓他說完,然后再給予恰當的指導。對于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肯定、表揚,讓孩子增強發表意見的信心。
第四,讓孩子來處理問題。
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要一味地包辦,應當與孩子一起討論、共同設計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分析、歸納,需要設想解決的方法與程序,這對于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
第五,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
許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邏輯思考或者推理的時候,孩子們往往因為知識和經驗有限而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因此,父母要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讓孩子拓展思維的領域。
著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對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僅僅是懂化學,還對物理、氣象等科學領域都有涉及,這些知識在他制定元素周期表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孩子的知識越豐富,思維也就越活躍,因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使孩子產生廣泛的聯想,使思維靈活而敏捷。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由此看來,作為家長,父母不要扼殺孩子新奇的想法,要注重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和能力,要多給孩子創造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善于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一位長年在阿拉斯加進行研究工作的人,曾經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個關于狼族的好奇心的故事:
有一次,這位研究工作者在寒冷的原野外奔波于不同的觀測站,進行資料搜集的工作。當他從雪車上下來,準備開始搜集資料時,突然有一種強烈的被“跟蹤”的感覺。當他緩緩地轉過身之后,恐懼從頭頂直竄腳底,嚇得他渾身發顫,直冒冷汗。
原來,他發現身后的一小片樹林中,有五六只野狼正在凝視著他。他意識到,當銀灰色的狼群融入紛飛的白雪之中時,那情景美麗得令人震驚、令人畏懼。它們寸步不移,而他,則是動彈不得。最后,當他緩慢地跨上雪車駛離現場,回頭張望狼群時,發現它們仍舊站立原處,凝視著他的離去。
過了一段時間,飛馳過好幾英里的路途之后,他停在另一個觀測站前,開始進行該站的資料搜集工作。就在此時,他又一次感受到同樣的感覺——震驚得動彈不得。當他轉過頭往后看時,清楚地看到它們全在。同一群灰色的“鬼魂”,正以凝望的眼神勾引著他的心神。
當天,同樣的情景不斷地重復出現,直到他結束工作,返回基地帳篷為止。他說,他已經習慣了這種情形,也能預期狼群可能跟隨他的移動。不過,直到后來,他才知道狼群很清楚:野外的世界是它們的世界,而帳篷內的世界,則是他的世界。
在那一整天里,狼群的表現充分顯露出它們對他,以及他的“雪車”的好奇心。它們并沒有進行任何威脅性或攻擊性的行為。只有當他滯留某處工作時,它們才會遠遠地眺望著他,而他從來不知道它們究竟是如何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的。
由于好奇,狼群之間經常進行各種嬉戲,這與人類小孩子之間的嬉戲并沒有什么差別。它們有時扭打,有時是躲藏在樹木或巖石后面,設陷阱偷襲彼此,有時是玩“躲貓貓”,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追逐友伴。狼族從這種贏得競賽的過程中,學習到了“自信”,同時也提高了尋找食物的技能。
人類也是如此。在人類社會里,對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好奇是人的探索精神的體現,是人類一切發現、發明和創造活動的精神動力。
大發明家愛迪生在小時候就是一個特別好奇的兒童。有一天,他看到老母雞蹲在窩里孵蛋,他很好奇,就去問媽媽是怎么回事。媽媽告訴他:“母雞在孵小雞。”到了吃飯的時候,愛迪生不見了。全家人到處去找,最后發現他蹲在鄰居的雞窩里。媽媽問他在干什么,他一本正經地說:“我在孵小雞。”可以說,正是由于愛迪生從小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刻苦學習鉆研的精神,才成長為大發明家。
對新事物好奇,并試圖擺弄探索是兒童的天性。孩子們都想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他們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孩子最初的求知欲表現屬于好奇心、對周圍的許多事物都感到新鮮,喜歡去看、去擺弄。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受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哥哥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嚇得哥哥險些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么回事?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正是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驅使著焦耳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解決一個個新問題,最終成了一個成功的物理學家。
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不是人人都有,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家長的影響或是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求知欲的通道。孩子只有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內在欲望產生的強烈渴求才會一直激勵他去奮斗,會使他集中所有的精力以實現目標。退一步而言,即使他失敗了,他也絕不會后悔,因為起碼他自己明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沒有得到只是暫時的,有目標就有希望,也就更接近成功。否則,孩子只會在成功之后感到失落,因為他得到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個究竟,小的時候更是這樣,孩子會對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驚奇,常常會向父母問這問那,久而久之,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不免感到麻煩、費勁,其實他們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學習、成長的良機。所以,在生活中,家長要善于保護和開發孩子的好奇心。
第一,家長要鼓勵孩子細心觀察生活,大膽地提出問題。假如你想讓孩子的智慧之花早日綻開,讓你的孩子有創新的靈感和激情,那么,就讓他仔細觀察生活吧!一個不熱愛生活、對周圍的一切都漠然視之的人是不會擁有一顆好奇之心的。
第二,家長要時常和孩子討論問題,并尊重孩子的觀點。父母可以在與孩子閑談的過程中,把閑談深入一步,轉為對某一問題的討論。討論的話題應該是孩子感興趣的。在討論時,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畢竟,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維方式。
第三,家長要讓孩子自己探索問題。有的父母只是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這樣一來,就會使孩子不能很好地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父母應該鼓勵孩子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查閱相關書籍和資料,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第四,家長要經常與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父母可以和孩子多逛逛游樂園、動物園,等等。因為戶外活動更容易引發孩子的好奇心,是培養孩子創造精神的好環境。
如果你想讓孩子在未來有個幸福的人生,就從現在開始把培養孩子好奇心這一任務納入你的教子計劃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