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上承頭顱,下銜軀干,是人體神經的重要通道,由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的“督脈”所貫通,是調節陽經氣血的總部,稱為“陽脈之海”,亦有“人體第二生命線”之稱。“督脈”的循行正在人體脊柱上,統領一身陽氣,主管五臟六腑,同時與主管人體十二條經絡的“任脈”連接,故而脊柱有絲毫損傷,都有可能引發相當嚴重的后果。
你認真了解過自己的脊柱嗎
在人體背部的中央有一根從上到下的骨群,這便是脊柱,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脊梁骨,學名也叫脊椎。但脊柱并不僅是指后背的那根骨頭,這一概念還包括圍繞在這根骨頭周圍的肌肉、韌帶、椎間盤以及椎管內的骨髓。
如果我們把人體看作一座完整的大廈,那么脊柱就是這座大廈的鋼骨結構,是連接起所有磚瓦的鋼筋,而脊椎骨旁邊的肌肉、韌帶、神經以及筋膜就是澆筑的混凝土。如果想要讓“大廈”穩固,最關鍵的一點便是打好脊柱這個基礎。如果想要讓“大廈”安全且漂亮,就必須要有一條健康且強壯的脊柱。因為只有脊柱健康了,人才能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才會有穩健的消化能力,才能有規律的新陳代謝,才可以向外展現出完美的身體狀態。
因此,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就要先了解自己的脊柱以及脊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成年人體的脊柱一共由26塊骨頭組成,其中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和腰椎5塊,此外還有1塊骶骨和1塊尾骨,它們分別借助于韌帶、關節和椎間盤同脊柱的主體部分連接在一起。人類能夠直立自由行走,基本上便是靠這26塊連接在一起的骨頭起作用。
從脊柱所處的位置看,自然也可以明白其重要性。脊柱處于身體的正中間位置,上端接有顱骨,下端可抵達尾尖部分,其上部較長而且活動的幅度也比較大,這也正好適合人類多是用上半身來操作事物的特性。如果仔細觀察人體解剖圖,你會發現上半截的脊柱就好像是一個支架,我們胸腔和腹腔的五臟六腑都是靠這個支架才能固定住的。相對來說,脊柱的下半截比較短,而且也比較固定,這樣一來人身體的大部分重量就會由這里來承擔,并且在運動過程中所受到的震蕩也會通過此處傳遞到下肢,并起到減震的作用,以保護人體的生命安全。脊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脊柱并沒有像身體上的其他骨骼一樣質地堅硬,它是一段相當柔軟且可以保持著相當大活動幅度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以及承載重量的不同,脊柱的形狀會發生相當大的改變。整個脊柱的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脊柱的活動程度,取決于椎間盤的完整性。相鄰的脊椎骨關節之間是否能夠保持和諧的運動狀態,決定著身體是否可以進行正常活動。當出現長期久站、久坐或者姿勢不正確、過于負重的情況,便更容易出現脊柱錯位。
在脊椎骨之間,有許多堅強的韌帶把這些獨立的骨頭連接在一起。因為韌帶的特殊存在,不同的骨節相互之間才能夠形成一個相對穩定且具有關聯性的脊柱形狀。雖然每個脊椎骨的各自活動范圍很小,但通過串聯反應后,脊柱的活動范圍就會增加許多,人體才能夠完成起立、下蹲、扭身、彎腰以及后下腰等動作。
韌帶是一種結締組織,一般呈黃色,所以也有人把其叫作黃韌帶。黃韌帶的彈性非常大,其一方面會盡最大的限度來讓身體保持自由活動;另一方面,其自身所具有的緊縮性還能防止因過度牽引而對身體造成損傷。這就像是安裝在門后面的彈簧一樣,既可以讓人自由開門,又能夠隨意關閉。
脊柱的后側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有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于碰觸。如果脊柱的后部發生病變,也易透過皮膚而明顯表現出來。
常被人提起的脊髓就藏在脊柱的椎管里面。如果脊柱的椎體破碎而對脊髓造成擠壓,哪怕是有微量出血,甚至只長出一個肉芽組織,都有可能引起身體癱瘓的嚴重后果。
脊柱的存在,還對臟器具有非常好的保護作用。胸椎的前側和胸腹內的內臟器官緊密相鄰,在保護臟器的同時,還擔負著保護通往臟器的神經、血管等微組織的重任。但由于在胸椎和內臟之間僅有一層非常稀薄的疏松組織起著隔離作用,所以一旦胸椎椎體遭到了破壞,就極有可能造成身體內出血。平時注意對脊柱的保護,無疑等同于在保護自己的生命。
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生存壓力增大等因素,都會對頸椎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有很多疾病和身體不適都是由頸椎病引起的!研究證明,即使是現代人類,也還沒有完全進化到可以長時間保持直立式生存的狀態。而每天的活動又紛繁復雜,所以很少有人能盡量保持正確的身體狀態,這對脊柱造成的損傷是極大的。這也是現代人總是病痛不斷卻又找不出病因的最主要原因。
要想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就必須先了解自己身體里的那根支架。只有脊柱健康了,我們的一切活動才有可能回到正常的軌道上運行。
人體神經傳導,主要靠脊柱連通
隨著人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人們普遍存在對脊柱健康的忽視情況,因此導致身體出現疾病已經成為日益普遍的現象。并且這一現象也正逐漸向年輕化的方向發展。本應該是常年勞損后才有可能患上的頸椎病,為什么卻開始偏愛年輕群體了呢?一旦頸椎出現問題,又會帶來哪些常見的危害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其實并不難,只要你對頸椎的功效有全面的了解就可以,但了解原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重視對頸椎的保護。
頸椎在承擔著人體支柱作用的同時,還具有協同運動平衡性的功效。脊柱管道內包含著的脊髓,是全身的神經中樞所在。當大腦想要做什么事情去指揮四肢時,或者身體的某個部位出現不適想要把信息反饋給大腦的時候,神經中樞此時就起著橋梁和銜接的作用。它是大腦傳遞信息的重要通道,當脊柱病患者的椎關節對脊髓造成擠壓時,就極有可能阻斷身體神經系統傳遞信號的通道,輕則表現出對痛癢無知覺的狀況,重則就會出現癱瘓。
脊柱周邊懸掛著人體很重要的臟器。這些器官出現任何微小的癥狀,脊柱必定是最先感受到的。脊柱并不具有對臟器以及全身其他地方發號施令的能力,但脊髓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神經傳導系統,它可以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給大腦,在大腦及時做出反應并下達指令后,再把這個信息傳遞到該部位。脊柱在這一復雜的信息傳導過程中肩負著“快遞員”的職責。
信息通過脊柱傳導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19世紀德國著名的生理學家穆勒在1844年宣稱,神經傳導的速度是不可測量的。他把神經傳導速度比之于光速,他說:“一種感覺由身體的外周傳到脊髓和腦之后,再回到肌肉引起收縮的時間是非常短的,是測量不出來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對青蛙做實驗后得出的結論是,神經傳導信號的平均速度可以達到27.25米/秒。換算成更為直觀的數據,其時速可以達到將近一百千米。這個速度堪比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了。
我們的脊柱就像是一條供這些汽車高速行駛的公路,每天都日夜不停地接收、釋放、再接收、再釋放身體上的各種信號。一旦脊柱出現問題,就可能造成“高速公路堵車”,我們的身體也因此會表現出多種難以預料的問題。
脊柱,可以被比喻成人體的中流砥柱,是人能夠正常活動的根本,其一旦發生了異常的改變,人體也會相應地做出反應。我們身體上的很多疾病,尤其是針對一些慢性病和疑難病癥來說,其發病關鍵就在于脊柱。
中醫學認為,人身體上的所有不適都是由經絡不通造成的。遍布全身的經絡就像是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公路,其最終都要通過脊柱這一條高速路與我們身體的指揮中心——大腦相連接。一旦某一部位出現了“塞車”現象,身體內的各種物質都會因為運行速度過慢而沉淀下來。隨著垃圾物質越積越多,終將導致堵塞經絡而出現疾病的表征。
因為脊柱是全身重要經絡必經之地,所以此處也是最容易發生堵塞之處。一旦某一天脊柱經絡不通,就會影響到其他經絡,導致身體表現出多種疾病。不論是脊椎骨關節出現移位,還是某種毛細血管破裂,都有可能造成脊柱力學出現不平衡而呈現失衡現象,進而壓迫到脊柱周邊的血管和神經,其最直接的表現便是產生臟器以及血管上的異常改變。如果腦部和身體各部分之間的信息傳遞受阻,輕則是某些肢體移動不靈活,重則就會直接出現癱瘓的情況。在整個脊柱上,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是處在最上端的頸椎。
頸椎部分連接著身體和大腦,是人體最為重要的關卡之一,并且還掌握著身體的自主神經系統。在我們日常的活動中,頭部的活動量最多,且脖頸部位通常是暴露在外界環境中的,由于缺乏足夠的保護措施,因此頸椎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如睡覺時偶爾著涼,甚至出現落枕,這就是最常見到的頸椎傷害。此時,多數人會感覺到扭頭不便且有疼痛感,這是頸椎部位的信號傳遞受到了影響。
如果把脊柱和附著在其周圍的所有神經傳導系統比成一座金字塔,那么頸椎部分就處在塔尖的關鍵處。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一旦頸椎出現問題,很有可能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而導致整個脊椎的傳導效果大大下降,出現真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病癥。
對于現代人來說,保護脊柱,堪比保護生命。健康的生活,正是源于身體內各種信息的快速傳導和保持暢通。一當你對脊柱多加份“呵護,就等于給高速行駛的車輛”多加了一道保險。有備無患,才可以放心上路。
脊柱連接奇經八脈,為陽氣之海
人體的脊椎從正面看應該是垂直無彎曲的,髖骨兩側對稱、平衡的狀態;從側面看,其頂部和腹部呈向前彎曲狀,胸部和骶骨呈后彎曲狀,此為正常的生理彎曲。當脊柱處于正常彎曲時是極富彈性的,這樣的身體構造足以保護和脊椎密切相關的神經系統。
古醫書《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中有記載說:“膀胱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從腰中下挾脊,貫臀……”“腎足少明之脈……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膀胱經在人體的頸背部,主要分布在脊柱的兩側。整個脊柱從上而下,所有的部位都和膀胱經緊密相連。而腎經的運行則是從尾椎之處自下而上運行,貫穿了骶椎和腰椎,并在第二腰椎的地方進入身體內部。
古書中這一段非常專業的講述是在告訴我們,人體的脊椎和運行于內的經絡,是關系到身體健康的關鍵要素。
關于脊柱和經絡的關系,在中醫體系中有最完整的論證。中醫認為,位于軀干背側部位中央的人體中軸,即脊柱,理應同其周邊乃至整個人體都被看作一個整體,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以脊柱上最為重要的一段位置——頸椎為例,你會發現頸椎上出現的任何變化都會導致人體神經系統表現異常,由此表現出許多難以預想到的疾病狀況。
從生理角度來說,頸椎是全身漫長神經的第一關,所有的神經都必須要先經過這里才能和大腦相連接。中醫認為,人體的頭為天、足為地,“臟腑互為表里”“五官為五臟之官”。臟器上出現任何問題,都會通過人體五官表現出來。但五臟和五官之間的連接以及信號傳遞,就需要通過頸椎這一狹窄的結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若是頭部出現了問題,也會通過同樣的方式把信號釋放到與之相牽連的臟器上。
當頸椎部位的神經系統受到了損傷,一方面會導致頭部出現供血不足,于是就會很容易表現出頭痛、失眠、健忘、眩暈、高血壓以及神經過敏等癥狀。當你已經出現這些情況時,如果去醫院檢查發現并不存在器官問題時,那么一定要及早考慮頸椎的原因。
由此可見,脊椎對所串聯并且保護起來的神經系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現代醫學的研究發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許多疑難雜癥,多半都是和脊柱的勞損以及其內神經受到意外損害有關系。如出現偏頭痛、后枕痛、耳鳴、眼脹、視力下降、腦供血不足、記憶力減退、乏力、失眠、面色不好、三叉神經痛、經常胸悶氣短、哮喘、胸背痛、血壓波動、慢性胃炎、久治不愈的胃潰瘍、糖尿病、不明原因腹痛、腹瀉、多汗、月經失調、性功能障礙、下肢沉重等疾病,都可能和脊柱受損有關系。
這也就給我們強調了一點,日常生活中加強對這條看不見的骨骼以及更多看不見的經絡的保護,是保持健康的第一要義。
很多人并不知道,之所以會出現脊柱損傷以及神經受損,其實全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調查發現,因為脊柱原因而使神經受損進而導致身體機能出現問題的人群,多集中在機關辦公室人員、學生以及司機等久坐的人群身上。除此以外,如果你經常隨意坐臥,如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看電視、看書,或者總是習慣性地偏向于一側睡覺,總是愿意翹二郎腿,久坐玩電腦并缺乏運動,你一定會成為脊柱疾病的偏愛人群。
這是因為當身體長時間保持著不當姿勢的時候,脊柱受到的壓力會導致軟組織出現畸形,從而對周邊的神經保護機能大幅下降,并會出現損傷神經的情況。和脊柱有關的疾病,多是因為脊柱受力不平衡而導致肌張力失衡,骨關節輕度移位并對周圍的血管神經形成壓迫和刺激,從而引起相應的組織臟器發生病變。
對脊柱進行恰當的保護,并不需要專門去做特殊的治療或者鍛煉。平時可以簡單做一些對脊柱有好處的對稱性練習和運動,比如,蛙泳、廣播體操、太極拳、雙手投籃、瑜伽等。這些運動的特性會極大增加脊柱的自由運動角度和空間,避免長期僵化于某一種形態。即使只是做單純的扭身動作,也會對緩解脊柱疲勞大有好處。
有一點需要注意,在進行專項鍛煉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單向運動,應采取左右順逆時針交替的方式來進行練習,才可以起到平衡鍛煉脊柱的功效。
別小看這些簡單的鍛煉方式,正如不能忽視有可能造成脊柱及神經受損的生活陋習一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健康生活往往在于點滴的累積。
脊柱彈性,決定人體承受的沖擊能力
在人體二百多塊骨骼中,脊柱這一組織是最大的骨骼群體。在椎間盤的配合下,脊柱對全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護和支撐作用。
如果一個人的身高達到了1.5~1.7米,那么他想要正常直立行走,除了需要具備強健有力的下肢外,還必須要借助于脊柱來做更為重要的支撐。
脊柱的存在,不單單只是為了保證一個人的正常直立和行走。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完成的蹲起、翻滾、扭身、搖頭以及跳躍等看似非常簡單的動作,其實都需要脊柱各個不同椎關節之間的高難度配合。
在所有這些配合中,脊柱的彈性如何是至關重要的一項標準。
單獨提起椎節,其本身的彈性并不大。但因為脊柱是靠著一塊塊具有彈性的脊柱骨間組織連起來的群體,每個椎節之間都有強勁的韌帶相連接,因此脊柱這一條整體骨頭就會具有非常大的彈性系數。這就像是把二十幾個小彈簧連接成了一個具有超強伸縮力的大彈簧一樣,這個“大彈簧”的長度超過一米,因此人體的脊柱可以在極大幅度內做伸縮和轉向運動。
人體的設計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脊柱具有如此特性也必定具有更加實用的意義所在。
人體內這根具有支撐作用的骨群能夠保持絕佳彈性,可以緩沖從下肢傳導過來的沖擊力。因人體運動而產生的對大腦造成的沖擊,都是靠著脊柱的緩沖作用而對大腦和身體內臟形成保護。脊柱會利用自身強大的彈性將這些沖擊波吸收,從而保證人體“最高指揮部”的安全。別小看這一點點的緩沖,它可以有效防止你在跌倒、下墜或者其他意外發生時,不會因為下肢的沖擊而直接造成腦損傷。短短一米長的二十幾個骨節,有可能是挽救生命的最好利器。但脊柱并不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珍惜品種,它每日、每時、每刻都要承受著來自身體各個方面的強大的沖擊和壓力,是人體一刻都離不開的關鍵組織。
人體上半身的重量幾乎都是靠脊柱做支撐。雖然在直立的時候下肢要承受全身的重量,但相比較而言,下肢比脊柱更強大有力,并且其負重時間是相對較少的。當我們坐下休息的時候,下肢其實已經被解放出來了,但因為上身還是處于直立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脊柱仍然要承擔起負重的責任。
什么時候脊柱才能得到休息呢?答案是躺下的時候。當我們平躺在床上,人體之所以會感覺到非常放松和舒服,是因為這時候無論下肢還是脊柱都從承重的狀態中解放了出來,身體通過肌肉的放松狀態而把重量分擔給了床位,從而減輕了脊柱的負擔。
而正是因為脊柱具有彈性,所以它的長度才是經常變化且不固定的。從早晨起床的那一刻開始,脊柱就已經在承受身體的壓力了,因此也會開始相應地縮短它本身的長度。白天的工作時間越長,脊柱承受壓力的程度也就越大,其長度也就會縮得越短。如果在疲累的工作之余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脊柱在晚上的時間又會慢慢恢復到自己的正常狀態。所以,如果是早晨測量身高的話,很有可能會比晚上得出來的數據要更高。需要提醒的是,現如今很多不良商家肆意吹噓自己的產品能夠讓孩子在一夜之間長高,這多半是脊柱的自我伸縮功能而導致出現視覺誤區,這和產品的功效并沒有太多關系,請及時警惕不要上當。
雖然脊柱的彈性非常大,但這種伸縮也是有限制的。長期遭受強大壓力的沖擊,就會對脊柱和椎間盤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脊柱所受到的壓力時間有多長,也就等于是給自己的生命縮短了多長的進程。尤其是很多人到中年的患者經常會發現自己的身高會逐年下降,甚至還出現了駝背、佝僂的現象,這證明脊柱的彈性正在逐漸消失。除了可能是自身組織的功能性退化外,這種現象還和長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存在不良坐姿等。如果癥狀發現比較及時,最好到正規醫療場所去做牽引,借助外力的作用把受到過度壓迫的“彈簧”拉回到正常的狀態即可。但再好的醫療方式,也終究只是外力強加給身體的一種反應。與其如此,不如平時就多注意對脊柱的保養工作。
總之,一切健康的秘訣,都在我們平時所不以為然的生活細節中。
直立行走,就注定脊柱會有壓力
經過千百年的進化,人類超越了其他一切動物的最典型表現之一便是直立行走,原來的“脊梁”變成了更有作用的“脊柱”。但在自然界的進化中,人類的脊柱仍然還沒有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其本身依舊存在著很多不完美甚至非常脆弱的地方。從嬰兒第一次學會直立行走的時候起,人類一生的時間都在和自己的脊柱做挑戰。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生活壓力的增加,我們其實是在不斷地給自己的脊柱增加負擔。甚至是在日常最簡單的生活、學習、勞動、鍛煉等活動中,也會出現因為頻繁使用脊柱的某個部位而造成勞損或意外傷害的現象。
臨床數據顯示,當人到老年,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脊柱側彎的現象。這一罪魁禍首最終還是要歸咎到直立行走這一人類存在的方式上。
從側面來看,當身體處于直立狀態時,脊柱其實并不是一條垂直于地面的直線,而是在骨盆上方呈現出了“S”形狀,骨盆相對于地面也略有傾斜。在這種狀態下,只要身體受到向前的移動力的作用,腰部就會出現負擔過重的情況。在脊柱的最上端的頸椎部位,其要支撐著4~5千克的頭顱做靈活運轉,且在肩部還要垂吊著約占體重1/8的胳膊。當手提重物時,力會通過胳膊傳遞到肩膀再至頸椎。因而頸部和腰部的脊柱部位是整條脊柱上最常出現受力過重現象的部位,也就更容易因為勞損而患病。
為了直立行走,人類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把脊“梁”變成了脊“柱”,這一個字的差別卻有天壤之別。當直立行走時,從頭部到足部的所有骨骼都要經過重新排列,才能使頭部和軀干盡可能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同時,只有四肢的關節和脊柱骨都變得足夠大,才能支撐住身體的重量,并減緩行走中受到的沖擊力。骨盆也因此進化成為比較寬厚的鞍形,以便可以將更多的重量傳遞給雙腿。通過脊柱區的肌肉、韌帶和椎間盤的相互協調作用,才可以使人類以站立的方式行走。
但這樣的方式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
相對于爬行動物來說,人類生活中因為充滿了各種勞作,一生中大多數時間是處于弓腰彎背的狀態中的,所以多會出現各種方向的脊柱錯位。在晚上睡覺休息時,又因為頭部以及頸椎所處的部位和爬行動物正好相反,且在頭部下面還有枕頭墊高,所以很容易出現曲度變直的情況。如果以側臥位來休息,就有非常高的概率發生頸椎錯位。當人類的脊梁變成脊柱,其受力的方向和活動范圍也發生了大幅度改變。相較于爬行動物,人類脊柱的活動范圍可以達到360°,正是因為活動范圍大,受到損傷和錯位的概率也就會大幅度增加。偏偏屬于脊柱附屬結構的脊髓、神經和血管等依舊處于爬行狀態的恒定結構位置,因此一旦出現脊柱錯位,這些附屬結構就有可能受到極大的甚至是無法恢復的傷害。
而直立行走帶來的另一個危害則是脊柱側彎。
中國兒童發展中心曾做出一份統計顯示,我國兒童的脊柱側彎發病率高達20%。另有一份權威調查結果顯示,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超過97%的人存在脊柱問題,并且這一情況正在逐年呈現年輕化態勢。如果你經常出現頭疼、腰背疼、手腳麻木等現象,這很有可能和兒童時期表現出的脊柱異常有關系。而當脊柱出現異常時,人體生理通常是不會及時出現反應的。這是因為連接椎體的椎間盤部位只分布了很少的神經系統,當脊柱出現異常,首先會影響到椎間盤的營養供應,此時無法帶來神經上的反應。只有脊柱退化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會因為彎腰、咳嗽等誘因而導致椎間盤的纖維環層出現破裂、髓核脫出,進而引起神經壓迫的癥狀。
此外,如果脊柱出現了上下平行位置的移位,就會引起椎間孔狹窄,也會壓迫到神經,導致出現頭暈、頭痛及頸、肩、腰、背、腿疼痛等一系列病癥。
很多脊柱上的問題都是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埋下疾病隱患。因為兒童的脊柱柔韌性強,所以即使是出現了結構異常,也不會有嚴重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過了30歲之后,人體的骨骼開始逐步走向退化,原先的損傷也就會慢慢表現出來,脊柱引起的病癥會逐漸浮于表面。在平時,最應該擔心的其實還是脊柱的慢性損傷以及脊柱軟組織出現的耗損。
當脊柱出現了勞損和退行性疾病時,就會對日常生活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并且會影響到脊柱的氣血供給和體內的信號傳遞。這類障礙或疾病歷史久遠,是對人類困擾最為嚴重的疾病之一,并且發病率非常高。值得慶幸的是,絕大多數的潛在或者病癥較輕的病人們,通過一定時期的休息和自我調養會使癥狀得到有效的緩解。
因為人類是直立行走的動物,終其一生都要面臨著脊柱不穩定的問題,通過對脊柱區的肌肉、韌帶和椎間盤的協調能力的適當訓練,雖然可以對脊柱形成有效保護,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應該多加重視。尤其是長期或站或坐以及體力勞動者,更應該注意及時檢查自身存在的脊柱隱患,以免對以后造成更大危害。
人體疾病80%都與脊柱問題有關
一提到脊柱,沒有人不知道它的位置,更沒有人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卻少有人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很尋常的動作都會對脊柱造成損害。
我們可以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
將你的頭輕輕地向后仰,然后盡最大可能向左轉,之后再向右轉,再向左轉,此時你是否聽到在頸椎處有“咔咔”的聲音發出?或者在轉動的時候是否能明顯感覺到酸疼和僵硬的情況?
如果你出現了上述癥狀,這就說明你的脊柱已經對身體發出警告了。不要以為脊柱的問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脊椎病的發病年齡已經提到30歲之前了。
因為長期久坐、使用電腦和辦公時的姿勢不正確,脊柱很容易出現慢性勞損。這也是和脊柱有關的疾病已經堂而皇之地從老年人以及體力勞動者的專有疾病躍升為白領職業病種的原因所在。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因為脊柱上承頭顱下接軀干,又把全身最重要的中樞神經藏在里面,再加上其S形的造型很像是一條龍,因此脊柱又被稱為“龍骨”,是支撐全身架構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部分。如果脊柱出現了問題,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全身性的疾病。
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根本就感覺不到脊柱的任何問題,因為脊椎疾病并不是以簡單的疼痛等明顯癥狀來提醒患者。
即便是出現初期的脊柱不正,也會引發人們在站立坐臥走的過程中出現姿勢不良的情況。當脊柱的骨骼出現錯位或者歪斜不正的情況時,就有可能會對內臟形成擠壓,輕則會出現內臟功能失調,重則有可能造成內臟破損。如果長期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加速內臟衰退的速度,脊柱也會加速自身的變形和退化狀態。即便只是過度肥胖,也會對脊柱的軟組織造成損壞,且有些損壞是永遠無法修復的。
這也是你感覺不到脊柱上的疼痛卻依舊被診斷為患了脊椎病的原因。它可以引起的并發癥多種多樣,表現形式也有很多種,甚至還會波及生命安全。
在中醫學中認為,脊柱如果出現了不正現象,就會阻塞人身體上的經絡和穴道,最直接的表現便是氣血失調,使內臟的自我修復功能大大下降。當脊柱兩側的膀胱經受擠壓時,就會導致膀胱經出現堵塞。這條經絡是人體上非常重要的排毒系統,因此就會導致大量的毒素瘀積在體內無法及時排出,致使內臟功能紊亂,表現出身體乏力和免疫力低下的狀況,并可以進一步引發胃潰瘍、高血壓以及心律不齊等疾病。
以西醫解剖學的觀點來看,當脊柱出現問題,就會降低人體潛能的發揮程度。輕則出現脊椎骨的滑脫、磨損,關節長骨刺,骨質疏松,脊椎僵直變形,腰膝酸軟,行步無力等情況,重則會壓迫到神經系統,進一步影響到臟器的正常功能。患上椎間盤突出、骨刺等常見疾病,都是因為脊柱出現毛病。如果你感覺到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的狀態中,或者身體的軟組織會出現酸痛卻沒有明顯的病因,這時候就要考慮是脊柱病在作祟了。脊柱問題在降低人體潛能發揮的同時,還會造成智力遲滯、語言表達障礙、聲音沙啞低沉、小腦和腦干失去運動平衡等外在表現。
人的脊柱可以大致分為三部分——頸椎、胸椎和腰椎。不同位置的病變會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由脊椎問題而引發的疾病不可計數。在人體中,除了某幾個特定的器官外,其他全都要受到脊髓神經的支配。一旦脊柱出現問題,首先受損的就是脊髓神經,進而導致我們身體的各個方面均出現不良反饋。
頸椎不好的時候,就會出現中風、頭疼、頭暈、失眠、記憶力衰退、肩頸酸痛、上肢酸麻無力及冰涼等癥狀。這是因為頸椎錯位后首先會對椎動脈造成壓迫,導致腦供血不足,使大腦呈現缺氧的狀態。輕則出現頭暈、頭疼和失眠的癥狀,重則有可能危及生命。肩周炎等手臂和肩部上的問題,也多和頸椎的毛病有關。
如果是胸椎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心、肝、肺、胃、膽囊和胰臟等腹臟功能,女性的乳房問題也多源于此,患者多會表現為胸悶氣短、易受風寒、疲倦乏力、消化不良、血糖控制不良等最常見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癥狀。更為常見的支氣管炎、感冒等疾病,都可能和胸椎的問題密不可分。
如果是腰椎不太好,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腰酸背痛、腰肌勞損、痛經、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腰椎間盤突出、更年期綜合征、內分泌失調等。女性尤其要注意腰椎的問題。夫妻二人更要關注子宮、卵巢以及男性的精子活力等方面,這些都和腰椎健康密切相關。如果腰椎錯位情況特別嚴重,就有可能出現癱瘓的情況。
如果脊柱出現問題,受到影響的將不僅僅是臟器方面,患者還會表現出情緒方面的困擾。而這將是比身體上的病灶更讓人無處著手的問題。
因此可以說,人身體上80%的疾病,追根溯源都有可能和脊柱的問題有關系。想要健康,首要問題便是保護好人體內的這根“大支柱”。
脊椎沒有先衰老,我們才能更長壽
一個人是否出現了衰老的跡象,并不是從眼角的皺紋、頭上的白發等明顯的特征去判斷。真正科學的衰老概念,意味著人身體的柔韌性開始減弱。而身體的柔韌性減弱,多源于脊柱開始出現退化現象。因此,一個人是否開始衰老,首先要看其脊柱狀態如何。
很多人都有落枕的經歷,在醫學上這種情況被稱為脊柱退化。脊柱出現退化,有可能是由生理、生活和病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人在長期的生活勞作中會對椎間盤逐漸造成磨損。這和機器使用時間長了后會造成零件磨損的道理是一樣的。生活因素造成的脊柱衰老程度,取決于個人肌肉和韌帶的好壞。如果平時疏于運動,不能始終保持良好的肌肉狀態,就會逐漸松弛,從而使得脊柱也逐漸變得僵硬起來。病理因素主要是指因為外傷、挫傷和不正確姿勢等導致的脊柱畸變和退化現象。
脊柱退行性病變是潛移默化的,發展過程緩慢且不明顯,不易為人及早察覺,光從外表很難判斷出一個人是否患上此癥。即便是再健康的人,也都有可能出現脊柱退化的問題。當已經有明顯疾病感知時,就說明病情可能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脊柱上的病變,可以引起頭痛、背痛、腰部酸軟、椎間盤突出、骨軟病等不適癥狀。當椎間盤因為磨損而開始變得薄弱,椎骨腔隙內的所有神經根和血管都可能受到壓迫,與之有關的器官也會因此而受到傷害。
所以說,預防衰老,先要預防脊柱退化。這是需要從幼兒時期就應該重視起來的問題。平時長期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小習慣,都有可能會導致脊椎出現提前衰老的跡象。如以下幾點小問題,平時若不注意,就會為以后的脊柱健康埋下大隱患。
(1)經常睡不合適的枕頭。在選擇枕頭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高度的。當你把頭平放在枕頭上,如果雙肩正好可以平躺在床墊上,這就是最適合的。
(2)使用蠻力抬舉重物。平時在抬舉重物的時候,要盡量通過膝蓋的屈伸來實現挺舉的效果,避免單純依靠脊柱用力,以免造成意外傷害。
(3)經常用力不平衡。遠距離負荷時,要盡量避免長時間單手提重物,而應該是兩手均攤。
(4)長期伏案且姿勢不對。長期從事伏案工作的人們要注意多起身活動,簡單地伸懶腰、側側身等活動都可以有效避免脊柱彎曲。
若你感覺到身體出現了背部僵硬現象,或者早晨起床時會經常感覺脖子有不舒服的情況,這就有可能是出現了脊柱早期退化的跡象。在去醫院做檢查的同時,要盡量避免做劇烈的體育運動,可以適當做一些水平的運動,最好可以平躺在地上或者硬板床上多休息,避免脊柱再出現過度勞累的現象。
如果說健康是生命之本,那么脊柱就可以稱之為生命的脊梁,它不僅僅是人體的中軸要道,更是人體健康的支柱。脊柱以骨盆為支架,上撐頭部、肩膀和上肢,中部同胸骨和肋骨共同保護著內臟不受侵害,下部還連接著腰部和下肢,并且有督脈、足太陽以及膀胱經圍繞在其周邊,五臟六腑均有腧穴注入脊柱相應的節段。脊柱對健康的影響,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正是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逐漸變大,越來越多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在對脊柱產生惡劣影響,且會最先在頸、肩、腰、腿部等常活動的部位以疼痛的方式表現出來。隨著脊柱慢性勞損的機會以及程度的逐漸增加,頸、胸、腰椎的骨、關節、椎間盤及椎周軟組織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是產生退行性改變。當誘因條件形成后,就有可能出現脊柱小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和骨質增生等病癥,并有椎旁軟組織腫脹、痙攣或粘連等表現,這會危及脊神經根、椎管內外的血管、脊髓和交感神經。當這些地方受到刺激和壓迫時,單純的脊柱疾病就可以引起十分嚴重甚至危及呼吸、消化、循環、泌尿、神經、內分泌等幾乎全身各個系統的病癥。
由脊柱疾病引起的病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頸椎問題常會引起:眩暈、頭痛、視力障礙、耳鳴、耳聾、血壓異常、睡眠障礙、排汗異常等。
胸椎問題常會引起:心律失常、咳喘、胃脘痛、慢性膽囊炎、糖尿病、胸背痛等癥狀。
腰椎問題常會引起:腹痛、排便異常、排尿異常、月經不調、痛經、性功能障礙等。
脊柱病是多種疾病的致病病源。要想健康長壽,首要一點便是呵護脊柱的健康,這是應該且必須從小兒的時候就嚴加注意的。如果幼時的根基打不好,成年后一旦生病就會更難醫治。
在臨床上,中小學生發生脊柱側彎的概率也在逐年上升。發病初期,患者會有頸酸和腰背部疼痛的情況出現,隨后會伴有神疲乏力、頭痛、眩暈、失眠、體力下降、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等現象。這是與脊柱對應的督脈和各個經絡出現了失衡現象,進而影響到氣血運行,出現臟腑功能失調的情況。這是發病前期的亞健康狀態,也是中醫所提到的要“治未病”的最好時機。
在治療脊柱問題時,一般需要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未病養生,防病于先。
第二,已病早治,防其轉變。
第三,愈后防復。
萬病皆責于陰陽失調。只要掌握好這三點,脊柱上的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脊柱不安然,前凸后翹也枉然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有些女性為了追求美麗,不惜花大價錢去做整容手術。殊不知,隆胸、墊臀等看似可以讓你前凸后翹的方法,最終卻會奪走脊柱的健康。
隨著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其承受來自于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因為不注意生活方式而讓自己患上脊柱病的女性也就越來越多。睡眠不好、消化或排泄不暢、背部后凸、脊椎側彎、頭部前傾等多種由脊柱問題引起的病癥會讓許多年輕漂亮的女性失去了同等的社會競爭力。
所有的美麗都源自最自然的完美體態。要想愛美麗,先要愛自己的脊柱。一個健康的脊柱,不僅僅可以使女性看上去更加挺拔,還能夠有效免除腰酸背疼的情況。針對女性群體,想要遠離脊柱病的困擾,擁有一個既健康又美麗的身體,日常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保持正確的坐姿
平時太多時間坐在辦公室的狹小隔間中,會造成非常嚴重的脊柱勞損,并會出現駝背現象。
在選擇坐姿的時候,要充分利用椅背的突出弧度來支撐起整個背部,并可以將膝蓋的高度調整到稍高于臀部的位置,以便把脊柱所承受的壓力通過座椅傳遞出去。
需要注意,一個姿勢的維持不要超過一個小時就應稍微活動一下身體,這樣做有助于保持背部的健康。即便是所謂正確的坐姿,也不應該長久保持某一姿態。
2.優雅的站姿必須是健康的站姿
很多女性為了讓自己的站姿更加優雅,甚至為了刻意凸顯身體的線條,總是喜歡把身體扭曲成弧度站立。雖然這樣的站姿可以讓女性更美麗,卻并不健康。當站立時,脊柱要承受身體大部分的體重。只有選擇可以保持脊柱正常弧度的站姿,才有助于分散脊柱所承受的重量,減輕背部酸痛的情況。如果需要長時間站立,可以輪流將一只腳放在高20~30厘米的矮凳上,以減輕背部所受到的壓力。
3.做力氣活時更要注意保護脊柱
身在職場,女性經常需要和男性承擔同等的體力勞動,因此也會時時被當成“女漢子”用。
盡管為了工作拼命,卻也要時時注意保護脊柱的健康。如在高處取物時,記得要站在腳凳上,避免過度踮腳尖去夠取,減少脊柱受傷的可能性。在搬重物時,盡量推著走,而不是拉著走,利用手臂和腿腳的力量來推動重物移動。攜帶物品時,分兩小袋比一大袋容易提行,并且要盡量讓物品靠近身體以減輕脊椎的受力。注意把物品的重量平均分攤在兩只手上,保證脊柱兩側受力均衡。如果要抬舉重物,先采取一只腳半跪的姿態,讓身體慢慢靠近物品,利用腳蹬地的力量來減少背部所受壓力。在抬舉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背部平直,才能避免脊柱承受過多壓力。
4.睡覺也要保護脊柱
女性一定要睡美容覺,才能讓肌膚保持更好的潤澤度。恰當的睡覺方式,也正是保養脊柱的最好方法。人體在躺臥的時候脊柱所受到的壓力是最小的。平躺時膝蓋下要放個枕頭,側躺時兩腿中夾個枕頭,這樣做有助于減輕脊椎所受壓力。如果感覺脊柱部位出現了不適,要及時躺臥下來,保證充足休息,有助于緩解背部酸痛的癥狀。
5.嚴格控制好自身體重
愛美的女性都各有一套減肥妙招。因為脊柱承擔著身體的大部分重量,當把自身的體重維持在標準體重范圍之內,避免脊柱承受的重量超過正常范圍,是保護脊柱的一大法則。若體重超過標準體重5千克以上,脊柱就會開始承受額外的壓力,其所遭受勞損的速度和重度都會加大。
現代女性既要在外工作,又要在家庭中承擔大部分的家務勞動,生活工作壓力普遍較大。相比男性,女性從事辦公室職員工作的數目要更多,患上脊柱病的概率也就更大。從生理上將,女性的脊柱本來就柔弱,肌肉力量也小,生理結構相對都要弱一些,因此也更容易出現勞損。在女性的青春期、妊娠期和絕經期三個重要時期,都是脊柱極易出現問題的關鍵時期。脊柱最怕受寒,女性又多是陰寒體質,白領一族在公司通常不得不忍受冷氣直吹,這也為患上脊柱病提供了條件。
一個健康的背部,不僅可以使得你活動自如、身輕如燕,更可使心肺功能因足夠的運動而不致退化。愛美,要美得健康。如果已經出現了輕微背疼現象,這是脊柱在給你的健康釋放信號,必須加以重視,及時處理以免問題變大。
不論是家庭婦女還是職業女性,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保證完美且健康體態的基礎。坐姿要靠著椅背、站立時兩腿用力要均衡、走路時要目視前方、不穿過高的高跟鞋、不長期單邊斜挎小包,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決定了你是否值得擁有健康美。別讓美麗被生活上的錯誤細節打敗!
脊柱側彎,令你從內到外不美麗
青少年出現脊柱側彎時,如果不能夠及時診斷治療,后果會非常嚴重。
發病于青少年時期的脊柱側彎現象一般只是初發期,如果此時尚不能夠遏制病情,成年后情況就會加速惡化,并且曲度會以每年增加1°的速度遞增。
對于青少年的脊柱側彎現象,很多家長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而延誤了孩子的治療。其實脊柱側彎并非都是由背書包和坐姿造成的,發生脊柱側彎的原因有很多,骨頭、肌肉、神經、激素的異常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脊柱側彎,并且也可能和遺傳有一定的關系。
出現脊柱側彎,不但會影響到患者的身高發育,通常還會造成身體上的畸形,情況嚴重者還會出現腰背疼痛的情況,并產生骨刺,進而壓迫到骨髓和神經系統,引起截癱或椎管狹窄的情況,最終導致限制性肺病。一旦有脊柱不正的現象,不但會影響到胸廓的發育,跳出正位的椎關節還會對心肺部位形成壓迫,導致心肺功能出現障礙,乃至衰竭,情況會十分危險。由于脊柱側彎多發病于12~15歲的青春期,身體外形上的改變往往還會導致患者出現自卑、自閉等心理障礙,嚴重影響到健康發育。
如果側彎的基本情況發現較早,患者只需要佩戴護具并進行適當的鍛煉,在成年之前基本可以矯正這一癥狀。大約有70%的患者采取非手術治療是完全可以恢復正常的。脊柱側彎也并非都要進行手術,手術具體要看側彎角度的多少和側彎有無畸形等現象存在。針對不同的彎度,治療方法也會不盡相同。
1.側彎10°~20°:采用形體訓練
根據脊柱側彎發生部位的不同,醫師一般會指導患者在簡單設備輔助下,通過一系列脊柱周圍肌肉鍛煉及不對稱呼吸訓練,使之與脊柱側彎的發展方向相對抗,從而達到控制脊柱側彎進展的目的。
2.側彎20°~40°:采用支具治療
此時需要借助于矯形器在側彎的凸側施加反方向的壓力,起到矯正側彎并控制側彎進展的效果。此方法適用于側彎弧度較小的情況,是可以盡最大可能避免手術治療的。
3.側彎角度大于40°: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當側彎的角度過大,并且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時,就必須要采取手術治療,以達到預防脊柱彎曲加重,并改善心肺及消化功能的目的。
中醫講究“治未病”。發現脊柱側彎現象后,治療是關鍵。但在此之前,及時進行自我檢測并提出預警,更具有現實意義。
早期的脊柱側彎引起的外觀異常并不明顯,尤其是在穿著衣服的狀態下更不易被發覺。目測時以洗澡或游泳時為宜。如果發現孩子有如下的身體特征,就要考慮是脊柱側彎的可能性了。
(1)衣服的領口總是不平,會出現一側肩膀比另一側高的情況。
(2)女孩子的雙乳會呈現出發育不對稱的情況,左側乳房較大的情況更多見。
(3)身體某一側的后背有隆起現象,腰部會有褶皺出現。
(4)一側髖部比另一側的要高,兩側下肢不等長。
只要仔細觀察,只通過目測的方法是可以對脊柱側彎現象進行簡易判斷的。早期脊柱側彎并不會導致腰背疼痛的癥狀出現,如果有并發癥出現,說明情況已經十分嚴重。
在目測的同時,可以用手摸一摸孩子背部的肩胛骨,看兩塊肩胛骨最下端是否等高,有沒有一側肩胛骨向后凸起的現象。患有脊柱側彎后,孩子雙側的背部和腰部一般都會有隆起的情況。家長可用中指和食指沿著脊柱突移動,看是否能畫出正常的直線。若畫出的是一條弧線,那就證明是脊柱側彎了。
針對成年人,頸椎處最常見的疾病是勞損。同青少年脊柱側彎一樣,頸椎勞損也可以用一分鐘自檢來簡單判斷。
采取站位,將頭輕輕后仰,先盡力左轉,再向前轉,然后右轉。是否能夠聽到頸椎處有“咔咔”的聲音存在?是否會產生酸疼、僵硬的感覺?如果答案為是,那就說明你的頸椎已經出現了勞損現象。此時,決不能對這些隱藏的信號掉以輕心。
一旦出現脖子酸疼、落枕等情況,有些人就非常緊張,擔心自己一定是得了頸椎病。其實,這種情況多是脊椎過度疲勞所致。改變睡眠姿勢,多讓脊椎休息,為脊柱做合理運動,頸椎不適的情況一般都能自行緩解。一旦頸椎勞損發展到脊椎病,就會伴有腰酸、背痛、肩臂麻木、疲倦、雙腳發軟、胃脹打嗝、頭暈、胸悶、聲音沙啞、走路打飄等癥狀。
頸椎好不好,關鍵要看其柔韌度、靈敏性和強健度。試問一下自己是否出現過以下這些情況,來進一步給自己的頸椎做檢測。
(1)最近你是否常常感到四肢無力,走起路來打飄,是否經常開車?
(2)在上個月是否經常出現落枕現象?
(3)除了頸部不適外,存不存在頭暈、眼花、心慌現象,甚至還出現了和心臟病相類似的病癥?
(4)你是否經常感覺到莫名的胸悶或者心情不暢?
(5)長期伏案工作后,是否有肩膀酸疼的現象,甚至感覺抬不起胳膊?
(6)盡管經常按摩,是否依舊感覺到頸背酸痛?
(7)是否常感覺到抬頭挺胸的姿態會比較累,而且腰板也挺不直?
(8)你是否覺得眼睛特別容易出現疲勞干澀的狀況?
如果你已經具備某些上述特征,那就要警惕頸椎病來襲的可能性了。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并加強頸椎部的鍛煉,避免被頸椎病纏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