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 (美)布里安娜·威斯特
- 1966字
- 2022-10-14 11:10:29
第7篇
被你壓抑最深的感受,想要告訴你什么
情商并不是指你很少有“不好”的感受,因為你有自控力,也懂得什么不應該做。情商也不是指你能夠控制你的想法,決定它影響你的程度,或者你能夠多么平靜地應對任何特定的情況。
真正情緒成熟的標志是你能夠徹底地讓自己去感受所有事情,無論那是怎樣的事情。你知道無論多么糟糕的事情最終都有可能發生。
就是這樣!讓自己去感受。想象一下最可怕的情況,其中唯一可怕的就是你因之而產生的感受:你會如何看待它,你認為它的后果意味著什么,以及這些后果最終會如何影響你。
這些感受可能是恐懼,刺痛,悸動,饑餓感,自我毀滅,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沒有歸屬感。(有趣的是,身體上的感覺總是短暫的,轉瞬即逝,但我們對痛苦的感受卻似乎總是揮之不去……)
我們會避免去感受,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了解——我們的感受是有生命的。只要我們對它有片刻的覺察,它就會永遠存在。
你是否曾感受到持續幾分鐘的喜悅?憤怒呢?沒有?那么緊張、沮喪和悲傷呢?這些感受會持續得更久,不是嗎?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對不對?
這是因為它們不是感受,而是癥狀。我馬上就會講到它們出現的原因。
要知道,感到痛苦就是拒絕接受現實。“痛苦”一詞來自拉丁語“自下而上的承受”(from below to bear),或者“抵抗、忍耐、屈服”。
所以療愈實際上就是允許自己去感受。
這個過程就是讓過去的創傷、窘迫和失去都浮出水面,讓你親身感受你在經歷這些事情的那一刻壓抑的情緒。當狀況發生時,為了讓自己能夠繼續走下去,甚至只是為了能生存下去,你不得不壓抑情緒。現在你可以過濾和處理這些情緒了。
我們都害怕自己的感受太過強烈,尤其是在感受產生的那一刻。我們被告誡不要愛得太深,否則會受傷;不能顯得太聰明,否則會被打壓;不能表現出害怕,否則會顯得脆弱。我們會根據他人的期望調整自己的感受。小時候,我們會因為哭喊而受到父母的懲罰,因為我們的情感表達讓他們感到不適。(難怪我們現在仍然這樣要求自己。)
關鍵問題是,害怕感受太強烈的人不是你,而是那些說你太瘋狂、太夸張,說你這樣做不對的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你的情緒,就希望你一直保持平靜,希望你不要有任何感受。那個害怕感受的人不是你。你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嗎?
因為你的麻木并不是什么都感覺不到,而是感覺到了一切,卻從來沒有學會處理。麻木不是沒有感覺,中立才是。
你的悲傷在說:“我仍然留戀過去。”你的內疚在說:“我怕別人覺得我做了壞事。”你的羞愧在說:“我怕別人覺得我是個壞人。”
你的焦慮是你對這個過程的抗拒,你越來越意識到,你沒有控制這一切的力量。你的疲倦是你對真實的自己,對你真正想要成為的人的抗拒。你的煩惱源自你壓抑的憤怒。你之所以抑郁(當然排除生理因素)是因為你的那些情緒已經浮出水面,你卻拼命想把它們按下去。
你得出的結論是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你在錯過,在偏離軌道,感覺被困住了,陷入迷惘,這都是因為你意識到你并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感受。你只需要學會接納它們,看看它們想告訴你什么。
試圖改變你的感受,就像你在路上發現一個路標,但它指的方向和你打算去的方向恰恰相反,于是你下了車,想要把路標轉過來,而不是改變你的路線。
如果我們把伴隨我們的經歷產生的情緒藏起來,不給自己時間去處理它們,試圖強迫自己在特定的時間保持特定的感受,那么我們就忽視了能為我們帶來真正平靜的東西:允許一切發生,不做任何評判。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改變感受,而是傾聽。不要只看到它們表面的樣子,這很重要。要真正跟隨你的直覺去理解它們想要傳達的信息。它們是你與自己溝通的方式。
每一種感受都有它的價值。如果你試圖改變自己的每一種感受,或者認為其中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的,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壞的,有些是你應該保持的,有些是你要擺脫的,你就會因此而錯過許多。這都是因為你害怕告訴自己一些你不想聽到的事情。
你壓抑最深的感受是你引導自己的最重要的方式。你對傾聽自己的感受感到恐懼,但你恐懼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不被別人接受。你害怕自己比別人期望的做得更多,或者更少,或者更好,或者更糟,或者只是和別人不一樣。
當你選擇更看重別人對你的認可而不是你對自己的認可時,你就是在接受這樣一種命運:你必須與自己的本能斗爭,為的只是適應別人的需求。與此同時,一個充滿傾聽、學習、包容、陪伴、理解、感受和體驗的世界與人生,正在不斷地遠離你。
悲傷不會殺死你。抑郁也不會。但與它們的戰斗會殺死你。對它們的忽視會殺死你。試圖逃避它們而不是面對它們會殺死你。否認它們會殺死你。壓抑它們會殺死你。將它們埋藏到你的內心深處,讓它們牢牢抓住你、控制你,也會殺死你。當然,你不會因此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你會被奪走你擁有的一切,你會失去幸福的人生。你要么讓自己感受一切,要么徹底麻痹自己。你不能去選擇情緒。你要么讓它們自由流淌,要么抗拒它們的本性。說到底,選擇權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