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按察使查案(二)
- 青苗
- 閑散匠人
- 1388字
- 2025-06-22 19:15:37
按察使查辦的案件中沒有最荒唐的,只有更荒唐的。慶歷三年(1043),高郵軍知軍叫晁仲約。這一年,讓仁宗皇帝寢食難安的叛亂特別多,在高郵軍也發生了一起。有一伙兒叛軍,也許只能稱之為匪,打到了高郵軍。雖然只是匪,高郵軍知軍也束手無策。原因是沒有可用之兵!
大宋的首都開封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不得不以兵為險。禁軍的兵力劃分大致是,首都開封占二分之一,其余各地方總和占二分之一。從保元元年就開始宋夏戰爭,不斷向西北發兵,地方幾乎沒有禁軍可用,只配有廂軍和弓手。廂軍這樣的地方部隊可以修路、架橋、防洪、搶險,論打仗人是拉不開弓的。民兵被稱為弓手,當然更是拉不開弓的弓手。
高郵軍的知軍晁仲約聽說叛匪來了,馬上召集所有軍事力量,準備戰前動員振奮人心,消滅來犯之敵。結果一看集合的隊伍,這不僅要全軍覆沒,還得搭上高郵的百姓受一遍欺凌。此時的高郵被稱為高郵軍真是莫大的諷刺。晁仲約打算換一個思路:他把這些所謂的軍事力量遣散了,把鄉紳富戶聚集了起來,弄了一桌好酒好肉,把叛匪請進來,好好的招待了一通。叛匪也只是想吃飽肚子不餓死,吃好喝好后愉快的走了。高郵軍就這樣躲過了一場浩劫,設想那幫饑腸轆轆的悍匪,為了吃飽肚子殺紅了眼,不知高郵人民會受什么罪。高郵軍的人民一定很感謝他們知軍的“妙計”。
按察使可不這么認為。高郵軍知軍叛國,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奏給了范仲淹等人。
“豈有此理,地方長官和叛匪一醉方休,成何體統,放到哪朝的法律能這么做!”樞密副使富弼、諫官歐陽修主張嚴辦,整肅風紀,被范仲淹按住了。
富弼、歐陽修說:“有法不依,你范仲淹都帶頭不依法辦事,你的新法誰會去遵照執行呢?”
明眼人都清楚,地方政府是要維持一方的穩定,可中央保障他的資源又在哪里?在千里外的開封,還是在幾千里外的延州,這是誰的責任?但范仲淹不是這樣說的。
面對二人的憤怒,范仲淹還是在私底下跟富弼、歐陽修說了交心話:“我們改革就是倡導恢復祖宗之法,祖宗以來未嘗輕殺大臣,咱們怎能破壞呢?如果哪天陛下殺人殺得手滑了,朝堂之上就沒有人把我們送到這把屠刀下嗎?可殺可不殺就不殺吧。”如今的范仲淹內心清醒的認識到仁宗皇帝對改革是沒有決心的,草草收場只是時間問題了。
范仲淹不得不重新審視,按察使的監察效果究竟怎樣。是大宋朝地方官員碌碌無為,還是大宋朝的問題已積重難返?這些地方官員在面對實際情況的時候,不得不做出荒唐的選擇,而這些荒唐的行為又顯得更加實事求是。
片面的去考察地方官員的道德水平和政績,而不去考察地方的實際條件,這樣派下去的按察使會有實際效果嗎?如果說按察使一點作用不起也不是事實。自從有了按察使,那些條件好的地方官員就不能大吃大喝了,不能隨便進出娛樂場所了。高檔餐飲的身段也有所降低,尋常百姓也有機會光顧了。那些官吏吃拿卡要也有所節制了。
按察制度有一定作用,但監察御史包拯還是發聲了。包拯不是替王拱辰為御史臺出氣,而確實是按察使能夠起到的實際作用有限,而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包拯這年四十四歲,自二十八歲中進士,他就沒有任過什么官,一直在家贍養父母,直到雙親去世守喪期滿,景祐四年(1037),三十八歲的包拯才開始任職。此舉在當時是時代楷模。包拯還曾任過端州知州,端州的端硯是端州的驕傲,人民的苦難。原因是歷任端州知州都超貢數幾十倍的數量生產端硯,借朝貢之機賄賂當朝權貴。而包拯在任期間端硯生產僅僅滿足貢數,一方也不多生產,包拯自己一方也沒有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