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按察使查案(一)
- 青苗
- 閑散匠人
- 1607字
- 2025-06-22 19:14:35
自從按察使來,已被免職的長安縣前任知縣劉知縣就擬好了舉報信,但舉報信并沒有直接呈報按察使,而是送到了京兆府知府王知府手中,王知府也是在劉知縣免職后才剛剛調任的。舉報信詳細描述了慶歷二年(1042),三司胄案的弩坊署臣視察長安縣兵器坊的情況。
三司胄案負責兵器生產,由于陜西路盛產皮革、筋角等制造弓箭的器物,是大宋朝的軍器大路,和三司胄案往來頻繁。信中舉報京兆府、長安縣接待弩坊署臣,業務招待花費了二十萬錢,這些招待費由長安縣向各兵器坊攤派,但攤派的金額在三十萬至五十萬錢。舉報者劉知縣質疑:多出的部分去哪了?正常的業務招待也不應該用去二十萬錢,都吃什么了?
這問題出在宋夏戰爭時期。戰爭之初樞密院大批采購弓箭,所有兵器坊都處在產能飽和狀態,哪個兵器坊生產滯后要被嚴肅考核和問責。從路到府,從府到州、縣,從縣到坊都不敢讓工期滯后。慶歷二年突然停戰,樞密院不要這些正在線上生產的弓箭了,三司自然停止采購。
這些州、縣的兵器坊原材料已投,大量的半成品、成品成了呆滯庫存,經濟損失巨大,都希望能到三司胄案做做工作,哪怕能補償一點也好呀。弩坊署臣的到來自然受到了隆重的接待,相比于不計其數的損失,二十萬錢的招待確實也算不上什么。當然無論出發點是什么,接待超標肯定是不合規的。更何況,公務招待就列支公務招待費,不能向基層攤派啊。
可這并不是舉報的導火索,真正惹怒劉知縣的另有原因。時任京兆府知府凌知府和來訪的弩坊署臣是故交,劉知縣早就想去三司謀個職位了,就另給了凌知府十萬錢作為“酬謝”。可半年后,劉知縣不僅沒去成三司,還因為廉潔從政問題被免職了。這對劉知縣的打擊是巨大的,既然已經一無所有了,那就魚死網破——一怒之下把凌知府給舉報了。劉知縣把信件交到京兆府,并一再囑咐要轉交給范仲淹派下來的按察使。
現任王知府也知道,陜西路批復的招待費根本就不夠。按照管理費用逐年壓降的原則,上級根本就不考慮實際情況,野蠻地按比例壓降。京兆府也不例外,業務招待費當然也不夠用。上面堵死了經費來源那只能向下找出口,哪個府、軍、州、縣不是這么做的呢?
正常招待勢必違規,可不招待能行嗎?這些京城重要的衙門,你平時不經常“活絡”,他們的批復、付款就是公事公辦,“公辦”基本就是不辦。他們也很忙,忙誰的事都是忙,“活絡”工作不充分,經常就會由于行文格式不對,程序有漏項被打回。一拖就是一年半載,事情早就黃了。這就算好的,伺候不好他們,他們還會為一點小事把你樹成反面典型批評教育。
不出事也就罷了,可現在出事了,怎么辦,如實上報?王知府思來想去,若上報究竟要牽連多少人,陜西路、京兆府恐怕要淪陷,三司、樞密院也好不到哪去。自己的結局也可想而知,王知府一狠心一跺腳,自己花錢私下把事情擺平了——攔截了舉報信,平息了當事人。
按察使看到這條記錄怒不可遏:“真是荒唐,哪有這樣對待舉報的?這簡直就是目無法紀!花自己錢辦‘公事’,那就是滋生腐敗的溫床,遇到合適的機會他就不想把錢撈回來,既然能撈回來,會不會多撈一點?”
但咸陽知縣接著說的話讓他啞口無言。咸陽知縣說:“腐敗本就無處不在,像您這樣對官員的監察本身也產生腐敗。監察本身就是特權,沒有官員不害怕。大案基本沒有,毛病還不比比皆是?只要按察使一來,地方就會忙成一團寫材料,有備查的,有澄清的。按察使如果一點問題都查不出,回去也不好交代。地方只能‘做工作’,準備一些不嚴重的問題,讓按察使回去交差,地方都要在這些事上花錢,那錢也都是百姓的錢。如果按察使回去匯報后,上面不滿意還得繼續派人來查,每查一次百姓苦一次,百姓都盼著別再安排按察使了,求求朝廷別再關心百姓了,大宋的百姓很幸福。”
監察御史包拯就針對這種情況向朝廷奏報:按察使到了地方巡視,給地方工作帶去了沉重的負擔,需要清查各種工作留痕,對歷史舊賬做毫無意義的評估。他們為了體現巡視政績過分苛責小過失,相互攀比看誰查的問題多,地方官員自覺不安。這種制度也極容易造成次生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