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韌性:不確定時代的精進法則
- 張曉萌 曹理達
- 3392字
- 2022-09-30 11:17:54
另一場心理疫情
在我們身處的時代,甚至是我們的往后余生,2020年都將成為一個不平常的起點。有人戲稱世紀沿用下來的紀年將從公元前和公元后變成前疫情時代和后疫情時代。1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暴發前夕,你最深刻的記憶是什么?讓我記憶猶新的是2020年春節之前我最后一次出差,我和研究團隊一起在深圳做企業調研,那家企業的一把手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在企業調研完成后,剛好趕上她的上師從西藏回到深圳。我個人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任何多維度的思想碰撞總是能極大地激發我的興趣。于是,那天下午我們有幸和上師就人們非常關心的一個世紀經典問題——“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幸?!边M行了將近4個小時的閉門交流。上師從他多年佛法修行的角度,而我從研習行為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諸多討論,令我受益匪淺。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上師最后總結的一句話,只有當人們真正發自內心去相信并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的時候,才能對幸福有更深的領悟和感受,這個事實就是:無常即恒常。
那次出差回北京一周后,武漢封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范圍內暴發。時間一晃,如今疫情已經在全球蔓延了兩年多的時間,不確定性已成為新的常態,與疫情長期共存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并接受的事實。在兩年多的起伏不定中,我們從每天關注新冠肺炎病例數的驚心動魄,逐漸過渡到對數字的麻木倦怠。當下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的問題是:你的心理狀態在這場持久戰中真的經受住考驗了嗎?
研究顯示,類似2001年“9·11”事件、2003年中國非典這樣的災難性事件,會對事件的親歷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影響,持續時間要遠遠長于我們的預期。2研究者根據多年的數據,追蹤了當時親歷“9·11”事件的36 000多名紐約市民,以及當時參加救援的消防人員和救護人員的心理狀態變化。結果表明,即便在“9·11”事件發生后的數年中,親歷者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患病率依然高達14%,抑郁癥的患病率達到15%。而在沒有重大災難性事件發生的前提下,正常人群的患病率為5%~6%。3由此可見,重大災難性事件對親歷者心理影響的持久性不容忽視。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普遍的心理影響。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4,截至2020年12月,超過42%的美國民眾出現明顯的焦慮和抑郁傾向,相比2019年的11%有顯著增長。5美國心理學會在2020年10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美國正在經歷由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心理危機,其影響將持續到未來數年之后。6類似的情況在英國也有體現。相較于2019年7月—2020年3月10%的占比,英國民眾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的人群占比在2020年6月飆升至19%。問題不僅發生在歐美國家,全球各國的類似數據比比皆是。2021年1月,《自然—人類行為》雜志對日本自殺率進行了研究,對比全球自殺率,日本在2020年7—10月的自殺率上漲了16%,以女性和青少年尤為明顯,日本女性的自殺率在半年內上升了36%,而青少年自殺率的增長達到49%。7縱觀全球,權威醫學學術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在2021年4月刊發的文章顯示,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梳理了超過23.6萬名新冠肺炎患者的電子健康記錄,發現約有1/3的患者在感染后的6個月內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或者精神系統疾病。8隨后,《柳葉刀》于2021年10月刊發了首個新冠肺炎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全球性研究。這項覆蓋204個國家和地區、223 421個受試者的研究顯示,2020年全球新增了5 300萬例抑郁癥病例(同比2019年增長28%)和7 600萬例焦慮障礙病例(同比2019年增長26%)。9

圖1—1 新冠抑郁地球
聚焦到中國,由首都醫科大學、武漢金銀潭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日友好醫院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對武漢金銀潭醫院的1 276名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出院后的6個月和12個月的身體與心理狀態進行了跟蹤對比調研,結果顯示:部分康復者在發病一年后仍然存在至少一項異常癥狀,包括疲勞或肌肉無力(20%)、睡眠困難(17%)、關節疼痛(12%)、脫發(11%)等??祻驼叱鲈阂荒旰蟮慕】禒顩r相比出院6個月后有明顯改善,但仍未恢復至基線健康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患者出現焦慮或者抑郁的癥狀。出院6個月后約有23%的患者出現了抑郁和焦慮問題,到12個月后,這一占比升至26%。10除感染者以外,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中國公眾的長期心理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北京大學陸林院士團隊的研究顯示:在疫情開始前基線檢查無癥狀的人群中,有1/4的人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而在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群中,有7/10的受試者出現持續的精神健康癥狀。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更加廣泛,包括新冠肺炎患者的家庭成員、有隔離經歷的人群、有新冠肺炎職業暴露風險的人群、生活在疫情大規模暴發地區的人群,以及復工后工作負擔大幅增加的人群等。
作為長江商學院教授,我帶領研究團隊在疫情暴發期(2020年2—3月)、疫情持續期(2020年7—12月)和疫情平穩期(2021年1—12月),對企業家學員的心理狀態組織問卷調研。企業家和高管作為大眾認知中心理韌性、抗壓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高的群體,他們的心理狀態對于我們理解疫情帶來的心理沖擊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如圖1—2所示,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相較于疫情暴發期,企業管理者在2020年下半年的整體輕度焦慮、中度焦慮和較重焦慮傾向占比都顯著增高。進入2021年,如圖1—3所示,企業管理者的整體焦慮度和抑郁度的平均值雖然有所回落,但依舊明注:需要注意的是,調研數據僅僅顯示焦慮和抑郁行為傾向,并非實際患病值。三個不同時期的調查人群樣本是從不同企業的管理者中隨機抽取的。顯高于疫情剛暴發時的平均水平,這與人們對未來不可預知事件的可控性的高低有直接關系。持續兩年多的疫情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了明顯的疲憊感和倦怠感?!都~約時報》發布的一項研究將數字背后衍生出來的心理疲憊感稱為“大流行倦怠”,并把2021年的主導情緒定義為“languishing(頹廢)”11,這與國內網絡流行概念“躺平”有異曲同工之妙(見圖1—4)。但“languishing”更精準地描述了一種心理狀態:因感到非常無聊而陷入成長危機和意義危機,因此“languishing”代表了“頹喪”。深受“頹喪”侵擾的人們過著一種平靜又絕望的生活。他們很難興奮,但精力尚未耗盡,每天處于停滯不前、仿佛被掏空的低落狀態。

圖1—2 不同時期企業管理者焦慮行為傾向跟蹤分析

圖1—3 不同時期企業管理者抑郁度與焦慮度對比分析

圖1—4 languishing(頹喪)
為了更好地理解“languishing”,這里需要引入心理健康連續體(MHC)的概念。它將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分為心理繁榮、心理健康、頹喪和心理不健康4個區間。其中心理繁榮是比心理健康更加積極的一種狀態,意味著個體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12常常被人們忽視的“頹喪”狀態介于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指被診斷出各種心理疾?。┲g。換言之,沒有心理疾病并不直接意味著心理就處于健康狀態。即便沒有精疲力竭,你也有可能掙扎于煎熬中。研究表明,在未來10年內最有可能經歷嚴重抑郁癥和焦慮癥的人群,并不是當下已有這些癥狀的人,而恰恰是這些苦苦掙扎于“頹喪”狀態的人。13與此相關,2021年經濟領域出現的新現象——大離職潮也給企業和員工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自2021年7月以來,美國的辭職人數創歷史新高,平均每個月有400萬人以上辭職,甚至在9月達到440萬的歷史峰值。根據美國勞工部發布的職位空缺勞動力流動調查報告,2022年1月有近430萬人辭職,這一水平已經接近2021年9月創下的紀錄。142021年第三季度,近40萬英國人在遞交辭職信后跳槽,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在疫情長期持續的背景下,全球都更加關注人們的心理健康。根據市場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的報告,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2020年全球抗抑郁藥物市場總銷售額從2019年的143億美元猛增至286億美元,2021年這一數字回落至158.7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212.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7.6%。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顯示,到2030年抑郁癥將比癌癥、中風、心臟病、戰爭或意外事故引發更多的過早死亡和多年殘疾。因此,每個人都需要進行心理狀態的修復和治愈,如同提高免疫力來對抗病毒一樣,心理免疫力的提升刻不容緩。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強大的心理能力的重要性,這種心理上抗打擊和恢復的能力就是心理韌性。疫情雖然已經延續了兩年多的時間,但相較于我們每個人漫長的一生,它只是一個片段,也只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各種不同逆境中的一種。對于人生,雖然我們最希望的是無風無浪、平安順遂,但人生的本質并不是一帆風順。現實就像大海,時而疾風驟雨,時而安寧如鏡,起落才是常態,我們要做的就是當風浪來臨時仍能乘風破浪。因此,心理韌性的打造,不僅是我們戰勝疫情和逆境的必備武器,更是人生持久精進的動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