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拂塵淘沙始見君

這本書的傳主徐傳賢先生去世時,我還是一個剛滿周歲的嬰兒。徐傳賢先生生前聲名不顯,地位并不高,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機緣,我不可能知道世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位老人,更不會了解他坎坷的一生。

去年夏天,我南游至滬,在朋友召集的酒宴上認識了上海一家科技企業的創始人徐建新先生。建新長我五歲,祖籍上海青浦,因為父親早年間分配到貴州,他在貴陽出生,高中時拜政策之賜得以遷回上海,爾后在上海讀大學,在上海成家立業。閑聊中,得知其祖父徐傳賢先生光緒三十三年歲次丁未生人,和我的祖父同庚。徐傳賢先生比先祖父小七個月,按公歷算先祖父生于1907年,傳賢先生生于1908年1月。——在他們那個時代,同庚以農歷而非公歷為依據。我的祖父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終老于湘中鄉村;而徐傳賢先生熟悉三門外語,一生游歷過諸多國家,為國家做過許多事。我覺得徐傳賢先生的一生,頗能代表他那一代中被忽視的一部分人的經歷,而這些人應該在中國現代史中占據一席之地,遂萌生了為他寫一本傳記的想法。

光緒三十三年出生的人,來到世界上不幾年便是清室遜位、民國建立,他們在江山鼎革、新舊交替的大時代中度過少年時代。中國這一年出生的名人多為軍事界、政治界人士,如共產黨的高層有林彪、楊尚昆、粟裕、蕭克、宋時輪、傅秋濤、彭雪峰等,國民黨的高層有宋希濂、胡璉、沈策、文強等。這年出生的文化界的名人也有,如蕭軍、李可染、徐鑄成等人。

對照中國的現代史,不難看出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從“五四運動”爆發的1919年到大革命失敗的1927年,丁未年出生的人是12歲到20歲,從少年長成弱冠,這正是一個人學習知識、確定價值觀的最重要時期,卻恰逢中國現代史一段紛亂動蕩的歲月。許多熱血青年,為尋求個人和民族的前途卷入大時代的洪流,去從軍,參加革命,一些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一些幸存者成了璀璨的將星。一部分人成為文化、教育界名流,這是每一代人的正態分布。大部分人如我的祖父那樣,一輩子待在鄉村勞作,生兒育女,如草木一樣榮枯生滅無人問津。還有一部分人,如徐傳賢先生這樣,后人關注度不夠。

在傳賢先生的后半生,組織給予的個人成分的認定是“高級職員”。今天的人對這一成分應該很好理解,高級白領、職業經理人、單位的高層管理者都可算高級職員。在一個中產者占多數的現代工商業社會里,高級職員是整個社會的重要支撐力量,人數眾多。在古代中國,這個社會角色卻幾乎沒有,按照“士農工商”的劃分,似乎都不好歸到哪一層。說他是靠手藝吃飯的“工”,但高級職員主要是以貢獻專業知識和智慧來換取報酬;說他是“商”,又不自己出資本做買賣,只是老板雇用的員工。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五口通商,受西方的影響,近現代工商業在中國沿海開始產生,漸次影響到內地,并對職員有了較大的需求量。同時,只有在工商業社會里,職員這個階層才可能發展壯大。

在徐傳賢先生出生的時代,中國社會呈現嚴重的城鄉和東西分離。像上海這樣的沿海開放城市,萬國商家輻湊,其城市面貌、市民生活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差別不大。在我祖父生活的湘中大地,還停留在和千百年前沒什么區別的農耕社會,青年人除了通過讀書、從軍混個一官半職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沒有別的出路。但是,像徐傳賢這種上海及周邊縣邑的青年,可以不用博取官職、不去商店做學徒、不在老家務農,而走另一條人生道路?!挥猩虾_@樣的國際化工商業城市,才能給眾多年輕人提供這樣的機會。1924年,16歲的徐傳賢從大學一年級肄業,考取了上海郵局做郵務員(彼時海關、銀行、郵局號稱三大“金飯碗”“銀飯碗”“鐵飯碗”職業),一步步晉升為副郵務長,并于1949年底奉調到北京的郵電部任職。除了晚年受“貶”被調到大學當了數年教師外,徐傳賢先生一輩子都是在做職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了一個政治性的稱謂“國家干部”)。這樣的人生道路,現在的人習以為常,而在一百年前則只是人群中的少數。

當我開始搜集資料、動筆寫作時,才發現謀劃時雄心勃勃,付諸實現卻有百般困難,其中最甚者是資料的匱乏。傳賢先生去世距今快半個世紀了,他死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逝世前幾年或在干校、或被監管,與親人隔絕,也就根本無法將一生經歷在暮年詳細地告知親人。徐傳賢先生服務舊政權郵政局的經歷,在其所經受接二連三的運動中是種“原罪”,他不但不敢記之以筆墨,平時在和子女談及往事時也盡量回避。為了安全起見,過去的一些書信、手稿也銷毀了許多,留給后人的十不存一。所幸復旦大學的錢益民教授,從檔案館里抄錄了1956年“審干”時徐傳賢先生向組織遞交的約一萬五千字的《自傳》,從中可一窺傳賢先生前五十年人生之大概。此外,錢益民教授還搜集了徐傳賢先生一些講義、照片和與之相關的會議記錄、新聞報道等資料。但是,僅僅憑這些資料,還是不足以支撐一部傳記。

我曾經想過以徐傳賢先生為原型,以文學寫作的形式虛構一個人物,但經過反復思考,放棄了這一打算。自問若在現有的資料基礎上虛構多少內容才合適呢?虛構內容過多且離奇,那么又有什么歷史價值呢?最后,我覺得應秉承“無征不信”的態度,來寫一本非虛構的作品。于是,我決定再去尋找與徐傳賢先生相關的資料來呈現他的人生:其間有闕,則留下空白;對一些資料的推測,亦明言之,留待讀者判斷。

因此,我將“尋找”的過程和結果載之于書稿。這番“尋找”包括到徐傳賢先生生活、工作的地方實地考察,雖因年歲久遠舊跡難覓,可身臨其境有一種穿越時空與傳主對話的感覺。太史公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曰:“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華書局,1982年,第1947頁。這是我等可以師法的方式。“尋找”的另一種途徑是查閱與徐傳賢先生有關的歷史資料,盡量搜集他所處的行業的史料,以及與之交往的人物的史料,將其人生放置在時代背景中和人際交際網絡中去觀察、分析、呈現。

經過一年的“尋找”,我的足跡遍布上海、重慶、湖南、北京、河南等地,翻閱了數百萬字的書籍和檔案,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在書寫過程中,我似乎覺得徐傳賢先生并沒有去世那么久,他還是一個活在世上的有情感、有溫度、有智慧的老人。徐傳賢先生的一生被慢慢地勾勒出來,他的形象也漸漸地豐滿,至于究竟達到什么程度,只能由讀者來評判了。

通過這一年對徐傳賢先生的“尋找”,我有三大收獲:

一是認識到家庭和家族在中國社會轉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徐傳賢先生出生在江南一個耕讀之家,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秀才,教過私塾,主持過地方的公益事業,在當地深孚眾望,算得上典型的鄉紳。從徐傳賢這一代開始,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其父徐熙春先生是這個家族承前啟后、變舊為新的關鍵人物。上海開埠后,工商業勃興,上海周邊地區的青年有了更寬廣的就業機會,再加上1905年清廷廢科舉后給傳統耕讀家庭子弟的人生道路帶來了巨變。徐熙春先生在13歲的時候和胞兄一起到上海灘的店鋪里當學徒,數年后頗有積累,然后再自己開設店鋪,使家庭漸漸地富足起來,并有了足夠的認知和經濟實力供兒女在上海接受開放的、與世界文明接軌的教育——徐傳賢先生即受惠于此——而徐家也由傳統的鄉紳變成紳商。徐熙春先生事業成功后,回報故鄉和社會,積極參與公益事業。中國傳統社會以宗族為依托的慈善公益機構如各姓“義田”“義學”,轉變為基于工商社會、以契約調整的現代慈善公益機構,而徐熙春先生創辦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是一個恰當的佐證。因此,這部書稿以徐傳賢先生的活動為主線,徐熙春先生的活動為副線,希望能以父子倆的人生經歷來反映清末民初大變局中傳統家族的選擇和作用。

二是對上海這座城市以及它在中國近現代所起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也促使我進一步思考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北京和上?!袊摹半p子星座”——的關系。我居京二十八年,對北京的歷史、文化、風俗比較熟悉,但上海于我而言一直是他者的城市。在寫這部書稿前,因公因私去上海寥寥數次,且每次都是走馬觀花,辦完事就回家,連上海的東西南北都分不清楚,對其歷史、文化之理解尚停留在人云亦云的程度。因為這部書稿的寫作,我幾次到上海尋訪徐傳賢先生成長、學習、工作的舊址,翻閱了大量上海1949年前的史料和檔案,對這座城市的昨天和今日一點點熟悉、了解。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曾說過,《南京條約》簽訂后,“在中國催生了‘五個通商口岸’(Treaty Ports)。一個超大規模的大都市——上海,在五個城市中脫穎而出,引領中國。開埠后的一百六十多年間,正是上海,帶領著一個龐大民族——艱難轉型”李天綱:《南京路:東方全球主義的誕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頁。。鴉片戰爭清帝國戰敗,可謂國恥,列強打開中國大門與中國開展貿易關系,亦可視為一種“孽緣”。上海是這種“孽緣”結下的正果,比起歷史上常見的“播下龍種收獲跳蚤”,大上海的成長是中國不幸時代的大幸。如果沒有上海這個古老中國向全世界開放的口岸,過去一個半世紀里中國很可能會遭受更多的災難,中國也難以歷盡磨難而有今天這個面貌。

北京依燕山而襟渤海,提綱挈領,六百年來除1928—1949年短暫的時期外,它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城市;上海位居長江之尾,后來居上,《南京條約》簽訂后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也是南方最大的城市。兩座城市南北遙遙相望,在近現代常處于微妙的競合關系。在權力與資本、保守與革新、內斂與外向、本土化與全球化的互動中,兩座城市相互作用達到一種平衡,而兩座城市的關系則深刻地影響著全中國乃至世界。這部書稿可看作徐傳賢先生的“雙城記”。徐傳賢先生生在上海,42歲以前在上海完成學業、工作、成家;1949年底奉調進京,他在北京開始新的家庭生活,在此度過了二十二年并逝于此、葬于斯。上海和北京的文化差異以及兩座城市的關系,都投射在了徐傳賢先生的一生當中。

三是我對徐傳賢先生這代知識分子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更大的敬意。徐傳賢先生這代人,從生到死,沒過上幾天安生日子。他們生在20世紀第一個十年,即使活到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已是垂垂老矣,許多人如徐傳賢先生沒能熬到這一撥云見日的時刻。他們的一生在接二連三的“運動”中度過,受到種種的欺凌與壓迫,往往連基本的生活和工作的條件都不具備。但是,這代知識分子卻能以驚人的堅韌與毅力學習、生存、工作,做出卓越的成就。——多數身后湮沒無聞,未留下赫赫之名。他們在身處逆境時不放棄道德品行的自律,不放棄對這個民族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徐傳賢先生就是他們中間一個典型代表。用革命時代的標準衡量,徐傳賢先生身上有著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機敏,其“反抗性”不強:對任何時期的掌權者,他都能順從、合作,尊重已經確立的權威,認認真真做好本職工作?!獙Υ耍?950年代給組織的《自傳》中予以自我剖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任何時代持建設而非破壞的態度并埋頭苦干的人,才是維持社會運轉的中堅力量。歷史往往只能記錄那些敢振臂一呼、進行反抗與斗爭的豪杰式人物,而忽視大多數如傳賢先生這樣的建設者。這是不公平的!

在本書的寫作中,需要感謝的人很多:

錢益民教授搜集整理徐傳賢先生的第一手資料并匯編為《傳郵萬里賢達人生》,是我能完成這部書稿寫作的基礎。依據這些資料,才得以旁及相關的人物、事件,鉤沉探驪,拂塵淘沙,使徐傳賢先生的人生經歷得以豐盈起來。

青年學者陸軼雋的碩士論文《從江蘇省青浦縣分會看中國地方紅十字會的運作(1924—1951)》,對徐熙春先生的一生有精湛、翔實的考證和評述,而他慷慨地將剛通過答辯的這篇論文給我參考,使我受益頗多。

徐傳賢先生的哲嗣徐家良、章永平兩位先生一直接受我不厭其煩的訪問,一遍遍地講述他們本不愿意回首的往事,使我的寫作除獲得了更多的細節之外,還得到了親情的滋潤而不那么冰冷。

徐傳賢先生的文孫徐建新先生為這部書稿提供了諸多的支持和幫助。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多有交流,成為意氣相投的朋友,而且他總能頻頻放下手中的事務回答我大大小小的問題。

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的著作對我了解上海啟迪頗多,當我觍顏向其求序,他欣然命筆惠賜一篇識見宏闊深邃、充滿殷殷獎掖之情的大序,為拙著添彩生輝。

還有,現代出版社的不棄和責編謝惠的認真編輯,使這部書稿得以順利面世。

“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寫作亦是這樣。書稿完成后,與我此前的設想尚有不小的差距,這既有資料不夠豐富的原因,更是由于我才學不逮。希望今后能找到更多與傳賢先生相關的資料能在修訂時加以完善,并祈請各位讀者朋友不吝指正。

十年砍柴

2021年8月于北京褡褳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钦县| 西贡区| 东宁县| 台北县| 武定县| 松溪县| 奉贤区| 花莲市| 五指山市| 额敏县| 芦山县| 灯塔市| 南昌县| 禄丰县| 浦城县| 若尔盖县| 泰来县| 宝丰县| 新乐市| 宜黄县| 临西县| 龙门县| 旺苍县| 黎平县| 博湖县| 响水县| 凭祥市| 景泰县| 滦平县| 鹿泉市| 宣化县| 溧水县| 安丘市| 光泽县| 绥滨县| 佛学| 东海县| 兴安盟| 商洛市| 天峻县|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