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七月,劉備命諸葛亮留在成都,輔佐太子劉禪監國守土,命趙云在江州為后軍督。劉備親自率領蜀漢大軍四萬余人東征報仇,任命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督。趙融、傅彤各為別督,杜路、劉寧等各以所部隨中軍領軍吳班及將軍陳式,以侍中關興為監軍、尚書令劉巴、侍中張紹、馬良,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柱、少府王某、大鴻臚何宗、太中大夫宗瑋、益州從事祭酒程畿、治中從事黃權、從事王甫、李朝皆隨劉備出征。分水軍馬軍步軍,三路進發。黃忠緊隨中軍,跟從劉備。于是諸將各督諸軍,自白帝城攻擊吳軍所守的巫縣、秭歸。
這時吳將陸遜、李異、劉阿等屯守兩縣,漢將吳班、馮習將吳軍一舉擊破,占據兩城。劉備預料荊州人士聽到故主東征,必然群起響應,于是在秭歸東北依山即坂筑一臨江之城,自居其中以待消息。
果然武陵郡的五溪蠻夷感戴劉備昔日的恩澤,聞劉備出兵到達秭歸,各部君長都遣使到軍中請命,愿為前驅。
這時前將軍關羽的主簿廖化從荊州趕來拜見劉備。廖化字元儉,原名廖淳,襄陽人,擔任前將軍關羽的主簿,關羽敗亡以后,廖化陷入孫吳,但他拒不投降,一心想著要回歸劉備,即詐死埋名。當時的官民都信以為真,于是他穿著布衣帶著母親,日夜不停的向西行進,正好趕上劉備東征,在秭歸遇見漢軍,立即表明身份,來到中營,由黃忠陪同拜見漢帝劉備。
劉備看見廖化冒險投奔,非常高興,贊賞他投主報效的忠誠義舉,具有關羽掛印封金辭曹歸漢的遺風,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統兵參戰。
八月,孫權派遣使者向魏稱臣,奏章言辭謙恭,極盡媚態討好曹丕。魏文帝派遣太常邢貞攜帶策命,封孫權為吳王,孫權派遣中大夫趙咨入朝拜謝。
此后,劉備聽到荊州各郡舊部紛紛起兵響應,抗擊孫吳的鎮守部隊,就連劃歸孫吳多年的長沙也起兵響應。劉備遂令吳班、陳式率水軍從秭歸順流東下,以攻夷陵。孫吳鎮西將軍、宜都太守陸遜堅守城防,對峙避戰。
章武二年公元二二二年,春季正月,黃忠隨從劉備自佷山進駐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駐夷陵,夾江扎營在東西兩岸。劉備為了確保前后兩方的支援供應,下令漢軍從巫峽,建平接連設營,一直到夷陵附近。馮習、張南率領前線部隊,開始與吳軍對峙。
二月,劉備決定親率三軍進兵,治中從事黃權請令說:“孫吳水軍兇悍善戰,而我們的水軍順江而下,進攻容易,撤退困難,請求陛下派臣領兵,作為前鋒向敵人發動攻擊,陛下應該坐鎮后方。”劉備為了鼓勵前軍將士,并且聲援荊州反吳擁漢的舊部,決心親臨前線,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卻任命黃權擔任鎮北將軍,督統長江以北的各路軍隊,以防魏軍。命將軍張南率諸軍為先鋒,從秭歸南岸由旱路進攻夷道。漢軍營寨從佷山通至武陵,連營四十多座。劉備派遣侍中馬良去安撫響應漢軍五溪的蠻夷。鎮北江軍督率江北諸軍,與吳軍相峙在夷陵道。
吳將孫桓引兵應戰,兩軍戰于夷道之北,孫桓兵敗,退守夷道城,張南隨后圍攻夷道。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進擊夷山,抵達臨沮和當陽之間,以北拒曹魏,南臨當陽。劉備見各路進兵順利,親自率領將士沿著長江南岸,翻山越嶺駐扎在夷道縣的猇亭,他命令吳班率領數千人,到平地扎營,以誘擊吳軍。
吳軍將領想要出兵迎戰吳班,向陸遜請戰。陸遜說:“劉備率領軍隊沿長江東下,銳氣正盛,并且憑據高山,據守險要,難以向他們發動迅猛進攻,縱使攻擊成功,也不能將他們全部打敗,如果攻擊不利,將折損我們的主力,絕不是小小的損失。如今我們只能褒獎和勉勵將士,多方采納施行破敵策略,靜觀其變。倘若這一帶是平原曠野,我們還應當擔心有互相追逐的困擾,現在他們沿著山嶺布署軍隊,不但無法展開兵力,而且會由于困守在樹木亂石之中,自己逐漸精疲力盡,我們要有耐心等待他們疲蔽時再開始攻擊。”陸遜部下的將領中有的是討逆將軍孫策的舊將,有的是孫權的同族貴戚,都非常驕傲自大,不聽從指揮。陸遜手撫寶劍說:“劉備天下聞名,連曹操都忌憚他,現在已經率領大軍進入我國疆界,是我們的強勁對手。諸位都承蒙國家的大恩,應當和睦相處,齊心消滅強敵,回報吳王,而你們卻不聽從我的指揮,是為什么呢?我雖然是一介書生,卻受到主公的委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充任我的部下,是認為我還有一點值得稱道的地方,這就是能夠忍辱負重。大家各有職責,怎么能夠任意推辭,軍中素有常法,絕對不可違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