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很高級地說“不”:設定人際關系中的心理邊界
- (美)南希·萊文
- 14165字
- 2022-08-02 14:37:33
我的客戶瓦萊麗(Valerie)說:“我經常違心地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我不想和丈夫做愛時卻違心地做了;明明不想同意的事卻違心地答應了;我的媽媽從不征求我的意見,從不問我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只會一味地對我嘮叨。我的前夫也是如此。好像我是空氣,完全不存在似的。我總是讓別人替我說話,讓別人替我做決定;我總是讓別人控制我,操縱我。我的生活一直是這樣。想要擺脫卻無法擺脫……后來我因此而生病,也意識到我若再不改變現狀,一定會死去。不滿、憤怒、沮喪——我都一一經歷過。”
有瓦萊麗這樣經歷的人還有很多。另一位客戶蒂娜(Tina)給我講了她的故事:“幾年前,我與丈夫友好離婚時,與童年相識的一個男人再次相遇,不過我們生活在不同時區。一開始我們只是互相發短信,后來逐步演變成徹夜長談。當時我身兼兩職,還要照顧上學的女兒,平時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時間閑聊。為了和他聊天,我沒時間睡覺,脾氣也因此變得暴躁,身體每況愈下。于是我決定給這個男人設定界限,讓他不要頻繁地給我發短信、打電話。沒想到他聽后非常憤怒,甚至對我罵罵咧咧,拒絕接受我的新‘規則’。他武斷地認為我背叛了他,指責我另有新歡。他要知道我的一舉一動,不夸張地說,連我什么時候洗澡、吃的什么都要過問。不知不覺中,我花了大量時間向他一遍一遍解釋我在做什么。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總是忙著給他回電話,即使他酒后發飆,給我發來大量侮辱我、傷害我的信息,我仍會給他回電話,低聲下氣地向他賠禮道歉,費心盡力地取悅他,平息他的怒火,但是我深知,一個真正愛我的人,一定會尊重我設定的界限。”
以下都是我的客戶親歷的故事:
寶拉(Paula)說:“我媽媽經常半夜給我打電話,于是我告訴她過了9點就不要給我打電話了,但有時她還是不聽,最后我不得不一到9點就把手機關機。但有時9點我還沒睡,也忘了關機,這時只要她給我打電話,我還是會接,熬著夜聽她絮叨個不停。”顯然,寶拉心里對母親感到極為不滿。
費絲(Faith)結婚多年,一直對丈夫的酗酒行為感到不滿,然而她的丈夫從未意識到她的不滿,而她自己也說不清是否還愛著他。“我就這樣陷入了婚姻的桎梏之中,沒有其他選擇。我丈夫根本不知道他酗酒對我影響有多大,因為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他。”
每當杰西卡(Jessica)的丈夫問她想做什么時,她總是說:“無所謂”或者“隨便你”。她說:“我總是表現得無欲無求,因為這樣似乎凡事都會更容易。”她始終認為自己的欲望和感受不重要。
佐伊(Zoe)小時候,父母幾乎從不會滿足她的任何要求。然而,長大后她發現自己的做法與父母恰恰相反,即使有時并非理想選擇,她也會答應。對于女兒的要求,她向來都是有求必應。
即使是不愿意做的事情,瓦萊麗也會選擇違心去做,心里想要擺脫現狀卻又難以抉擇;蒂娜縱容一個男人反復辱罵她;即使多么勞累,寶拉仍會半夜接聽媽媽的電話;費絲從來沒有就酗酒問題與丈夫設定界限;杰西卡會為了他人的欲望犧牲自己的需要;佐伊心里想說“不”但嘴上卻說“是”。
所有這些情況都指出了一個關于界限的問題,也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侵犯自己界限的那個人一直以來就是你自己——不是他人。這也是設立界限的第1步。
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是的,你沒有聽錯。跨越自己界限的人一直是你自己。沒有你的允許,無人能夠跨越你的界限。
唉!我承認——這話太傷人。
但是,如果你想學習設定有效界限,就必須學會面對現實:你有責任識別自己的界限、設定界限,與他人溝通你需要設定的界限,予以他人公平的警告。之后,一旦有人侵犯了你的界限,你必須立場堅定,勇于捍衛自己的界限,這樣才能擺脫界限遭到侵犯的局面。如果你不這么做,就是你自己侵犯了自己的界限。
特別是本書著重探討的“日常界限”,根本不存在他人跨越你的界限這樣的事。一切都是你自己的責任——不怪你那專橫的父母、討厭的同事或任性的孩子。
曾經我也不愿接受這個事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是我的丈夫侵犯了我的界限。我認為是他的行為無法讓人接受,他應該為此感到羞恥。
然而,事實呢?這一切都是在我的縱容之下發生的。我一次又一次地回頭求他,期待著同一個人能給予我不同的結果。誠然,他的確踐踏了我的需要和愿望,但為他打開踐踏之門的那個人是我。
還不相信?下一次如果你認為有人跨越了你的界限,提醒自己,先不要考慮那個人的行為,而是思考:如果這種越界行為繼續發生,你該如何滿足自己的需要?
大多數人都不想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承擔責任,但現實是,除非他人使用暴力(稍后會詳談這部分內容),否則沒有我們的允許,沒有人能夠跨越我們的界限。如果你總是認為是別人對你做了什么,你就會陷入受害者的思維定式。如果你允許他人跨越你的界限,那也是你自己的選擇。
把自己的不幸歸罪于他人,這種受害者的心態的確能給自己帶來許多安慰。但是拒絕對自己的生活和界限負責,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和控制力。我們只得聽天由命,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看不到其他選擇。受害者的思維定式讓我們如井底之蛙,看不到其他機會和可能性,因此我們能做的就只能是不斷抱怨和哀嘆命運的不公。
然而,我們之所以會陷入如此困境,僅僅是因為我們受到了受害者思維定式的束縛。秉持受害者思維,所能得到的短期回報就是能夠得到他人的同情,這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暫時的安慰,但從長遠來看,我們卻要因此而受苦一生。
我的客戶蒂娜意識到了正是自己的受害者思維導致她陷入如此困境。她沒有在家里明確自己的界限,而是任由他人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簡言之,她需要自己的時間——但是卻沒有去爭取,而是選擇無休無止地做飯、打掃衛生、照顧家人。然而,她當時的丈夫和女兒卻毫不客氣地獲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時間。
“過去,看到丈夫長時間玩電腦游戲或者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我就一肚子火。”她說,“我想說,我需要時間寫作和創作,但是我的時間都花在了洗衣做飯上。我的女兒和丈夫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放松,而我卻雜務纏身。我不可能和他們一樣玩電腦游戲或看電視來放松自己,我認為那是浪費時間,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現在她說:“在學習設定界限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就是,通過我丈夫的行為,我明白了需要為自己做什么。事實上,我才是那個對自己的生活不負責任的人,沒有留出時間和空間去做我自己需要做的事,沒有讓我的生活更充實。那時我沒有對自己的界限負責任,而且經常感到憤怒、疲憊,甚至怨天尤人。”
客戶加布里埃爾(Gabrielle)這樣說:“我沒有自己主動設定界限,而是依靠他人為我設定界限。我不會開口告訴他人我想要什么,而是習慣于等待他們主動給我。只可惜,通常我等來的都是失望和失落。”
當然,設定界限需要我們習慣于說“不”。啊,這正是問題所在!對許多人來說,“不”字從沒在他們的字典中出現過,一輩子連想都沒想過。客戶瓦萊麗覺得自己的一生中,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權對他人說“不”,也沒有權利對自己的時間、金錢、空間甚至身體設定界限。不幸的是,生活中有這種感受的大有人在。但是如果我們不肯對別人說“不”,就相當于我們默許他人跨越我們的界限。
這種沒有能力說“不”的情況不僅發生在個人關系中,也會延伸到商業往來中。我的朋友黛布拉(Debra)說:“我有一個客戶,經濟條件非常好,卻總讓我給她打折。她總是通過說一些讓我內疚的話,誘使我給她大幅降價;而我因為害怕失去這筆資金,只得同意。”由于缺乏自我價值感,黛布拉實際上是給自己大打“折扣”。誠然,在我們需要資金時,失去一個愿意付錢的客戶的確不是明智之舉。但是,如果我們相信自己的價值,就能獲得信任和信心。如果客戶關系無法維持,那就放手——相信我們很快就會找到另一位愿意付費而且毫無怨言的客戶。
我的客戶伊萊恩(Elaine)發現,只有在她認為別人做錯了事情的情況下,她才會設定界限。例如,如果丈夫把積蓄全部花在買新車上,她認為這樣做是錯的,才會和他設定界限。但如果她只是想在晚上獨處30分鐘,就難以設定界限,因為她無法在腦海中判斷這種情況究竟是對還是錯。然而,界限并不是根據“對”或“錯”設定的,而是根據你的需要和需求設定的。
如果我們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就有權力為自己做決定并采取行動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有人跨越了我們的界限,我們就要采取行動,擺脫對自己不利的困境。
實際上,你創造理想生活的能力會遠遠超過你的想象。你隨時都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感覺。設立了界限,你的生活就離理想更進一步。當你為了維持與他人的關系而無視自己的界限時,你其實就是選擇了一種由他人的欲望和需要支配的生活。設立界限與否,完全取決于你個人。
如果你能夠掌控自己的選擇,就能改變游戲規則。“自己的界限,自己負責”,一旦你接受了這個觀點,就能意識到以前生活中的束縛、窒息、無助或失控,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畢竟,不設定界限也是一種選擇!
不受控的界限
為什么大多數人都害怕設定界限?
我的家庭和大多數家庭一樣,界限這個詞從未在我們的字典里出現過。我們家幾乎沒人學過關于界限的知識,我們所接收到的關于界限的信息也雜亂無章。因此,我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界限,更不用說設定界限了。
大多數家庭中,成員之間的關系過于親密,相處過程之中親疏無度。過于親密就會產生我所稱的“有毒同理心”。我們對他人的同理心如此之強——甚至能強烈感受他們之所感——以至于我們分不清哪些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哪些是我們所愛之人的需要。如果我們的同理心太強,就很難分清我們與陌生人之間的界限。彼此都還沒認識呢,我們就已經開始考慮他們的需要了。
生活在西方國家的我們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人,在孩提時期就開始考慮他人的需求了。作為孩子,我們只能看著其他人——我們的父母和其他權威人物——設定界限。然而,除了比較進步的家庭外,大部分家庭中的孩子如果聲稱設立界限,都是不可接受的行為,甚至會受到懲罰。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大多數小孩不具備分辨好壞的能力。但這種家庭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造就了我們無視自己的欲望、底線和需求的性格。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做一個乖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取悅他人,要有禮貌,要聽話。甚至我們被教育自我犧牲是一種美德。因此,長大成人后,我們理應感到要對他人的幸福負責,自認為沒有權利拒絕任何人的要求。我們總是很看重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甚至允許別人為我們做決定。待到我們自己成為父母后,我們可能會對我們的孩子設定父母應設的界限,卻仍然不知在與其他成年人的交往中如何設定界限。
看見有人不高興了或者感到難過了,我們自然會聯想到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是不是應該幫助他們,這是我們的人之本性。但是我們很容易走極端,一味地認為只有別人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而我們自己的需求微不足道,甚至無關緊要。我們忽略了自己的痛苦和憤怒——忽略了界限發出的信號,甚至忽略了界限被跨越的信號——一味將別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當別人的行為讓我們感到不適時,我們以為我們只能忍受,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選擇。我們總是毫不猶豫地給予別人各種好處,卻從不給自己同樣的好處。我們認為,只要我們對別人好而不是對自己好,就能讓我們成為“好人”。
我們學到的是,無私才是美好生活的秘訣。可為什么不起作用呢?為什么許多人都沒有感到滿意和滿足呢?
不設界限的后果
如果我們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取悅他人,那么我們的生活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個謊言。多年來我的生活就是一個謊言。我經常感到壓力巨大,精神高度緊張,總是害怕別人“發現”真實的我,害怕別人發現我并不完美,害怕我無法滿足他人的需求。
我不知道如何以一個正常人的方式去愛自己,所以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人際交往中,我從未設過界限,甚至根本意識不到也不知道自己的界限。然而,我無法承受生活的壓力,所以我需要釋放。我確實得到了釋放,如復仇般的釋放——結果卻摧毀了我的一生。
如果我們認識不到設定界限的重要性,也不學習設定界限的方法,我們就會毀了自己的一生。還記得我一開始講的那個故事嗎?我從底特律飛往亞特蘭大取上韋恩·戴爾的公文包再飛回底特律的故事。如果我當時設立了健康的界限,我就會告訴韋恩,現在沒辦法拿到公文包,他只能在沒有公文包的情況下完成演講。沒有了參考資料,他演講時可能會相對困難,但又怎么會難倒他呢?他可是赫赫有名的韋恩·戴爾!
如果我設立了健康的界限,我就會告訴我的丈夫,不管我的日記里寫了什么,他都無權查看。我也不會在明知道他會如往常一樣完全不尊重我的情況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去求他。
事實上,如果我早早設立了健康的界限,很可能根本不會發生那場導致我們婚姻結束的外遇。如果我能夠一直維系我與丈夫之間的界限,或許我就不會和他結婚。起碼我會和他離婚,而不是去別處尋找我們婚姻中缺失的東西。
在我們竭力維系一段關系時,我們對自己妥協的程度其實已經達到了第N級。我們絕對不會用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他人。但實際上,無論我們多么努力地想要取悅他人,都無須為他們的感受負責。他們的情緒、反應和需求,只能由他們自己負責。
由于沒有設定界限,我們拋棄了真實的自我,因此產生了嚴重后果——浪費了我們寶貴的生命。當我們為了他人之所需而犧牲自己的需求時——也就是不為自己、只為他人而活時,我們的身心健康都會出問題。
如果你長期感到壓抑,好像自己的情緒無關緊要似的,自然就會感到憤怒、怨恨和痛苦。也許你能成功地將這種憤怒壓制幾年甚至幾十年,但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待到最終爆發時,你會震驚周圍的所有人(包括你自己!);也有可能你一直沒有爆發,但是卻生病了。許多罹患慢性病或嚴重疾病的人,后來都意識到這些疾病其實都是由那些久未處理、從未說出口的憤怒、悲傷和失望引發的。我認為,你心中之所以有一個儲滿毒素的倉庫,往往就是因為你沒有設立有效的界限。
恐怕只有當你的生活變得一團糟時,你才會意識到自己的界限遭到了跨越。由于我們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發現和處理身心發出的警告信號,所以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等真正意識到時,一切已經為時過晚。還記得那個經典的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嗎?剛把青蛙放進鍋里時,水溫適宜,青蛙感到還挺舒適的;隨著水溫不斷升高,直至沸騰,青蛙才意識到有麻煩了,但為時已晚。如果你不學會設立界限,你的下場也是如此。可能鍋里的溫度開始上升時,你還在說服自己一切都好,但是待你意識到出了問題時,你已經被煮熟了!
“麻木”階段可以持續數年,有的人甚至能做到一輩子麻木。我們害怕改變現狀,因此選擇對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然而等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一切都晚了。
我們之所以會忽視界限需求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害怕設立了界限會導致沖突的發生。我們害怕別人會對我們生氣或對我們失望,我們害怕設立界限會導致眾叛親離、孤老一生。為了維系所謂的和諧關系,我們愿意犧牲自己的需求。然而,事實并非能如你所愿。當然,有時設定界限的確會導致沖突,特別是當我們試圖改變朋友和家人們早已習慣的相處規則時,更易產生沖突。但是事實證明,他人一定會因為你設立界限而不滿的假設是不成立的。相反,他人之前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我們帶來了問題——他們完全愿意做出調整。
我知道沖突是可怕的,特別是對于那些童年時經歷過虐待、暴力或家人劇烈爭吵的人來說,沖突更是令人恐懼。但是,僅僅為了逃避設立界限帶來的不適,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這是多么大的代價啊!
詩人大衛·懷特(David Whyte)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想過上真正想要的生活,可能會讓我們所愛的人產生一種背叛感。我的朋友羅謝爾(Rochelle)就是這樣。23歲時,她搬到了另一個城市生活。由于離父親太遠,她的父親由此產生了一種被背叛的感覺;即使二十年過去了,他的這種背叛感仍沒有消失。但是那里是她希望生活的城市,她父親只得接受。如果她為了父親而妥協,跨越自己的界限,可能永遠也過不上那個城市帶給她的美好生活。
作家勞雷爾·K.漢密爾頓(Laurell K.Hamilton)在其著作《影子之吻》(A Kiss of Shadows)中這樣說:“如果不想一輩子都生活在自我譴責的痛苦中,就要學會遵循自己的內心。別人定會給你帶來痛苦,你就沒有必要再去助人一臂之力了。”
“其實沖突并不總是壞事”,這句話雖然看似有點激進,但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我們應該接受分歧的存在。沒有人只能是對的,也沒有人必須是贏家。
我在《允許把自己放在首位:改善關系的問題、練習及建議》(Permission to Put Yourself First:Questions, Exercises, and Advice to Transform All Your Relationships)一書中說過,我們必須學會接受沖突。該改變的就要改變!設立界限,釋放真實的自我,我們必須敢于面對沖突。為了過上我們想過的充實生活,我們必須接受沖突。
如果你還認為無法做到這樣的轉變,那我就以自己為例,說說我的轉變。我完成了本書所述的全部步驟后,生活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我不愿再把自己包裝成一個任由他人和這個世界呼之即來的人。我意識到我的需求和其他人的需求一樣,都應該得到滿足,即使是我最愛的人也要尊重這一點。為了他人的欲望而放棄自己的需求對我而言已經不再是榮譽的象征——甚至不再是我的選擇。即使惹得一些人生氣,也總比自暴自棄好。
需要申明的一點是,請不要將設立界限理解為冷酷無情和缺乏愛心的表現。表明自己的界限并不代表我可以隨意跨越他人的界限,也不代表我會吝嗇對他人的慷慨付出。事實上,由于懂得了界限對自己的重要性,我反而更加尊重他人的界限了。至于慷慨付出,過去我是因為害怕若自己不愛別人,別人就不會愛我,所以才不得不付出,而現在我是心甘情愿地主動為他人付出。
你只需要明白一點:就算讓別人失望,世界末日也不會到來。失望是正常的。這是人之常情。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學習如何應對別人的失望。當然我不是在此建議你對他人無禮,而是建議你對自己也要有同樣的禮貌。長期生活在失望之中,生活必將痛苦萬分。
你無法改變他人
就界限問題,存在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不僅要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界限負責(哪怕有人會因此而失望),我們還不能指望其他人為了維系我們的界限而改變。換句話說就是:
他人沒有義務維護或尊重你的界限。
我知道這樣說聽起來有些不盡如人意,但細思過后,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作家兼健康導師克里斯·卡爾(Kris Carr)說過:“唯一能讓你改變一個人的時候,是他穿尿不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希望某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最終他會否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或不做),那是他自己的選擇。我們有責任提出要求——然后根據得到的回復做出下一個選擇。不管怎樣,我們的需求只能靠自己去滿足。
這種說法放在感情中更顯激進。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伴侶應該滿足我們的所有需要。但正如我在《允許把自己放在首位》一書中所說,這是我們對感情的不切實際(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想法。如果我們總是期望別人來了解我們的想法或滿足我們的需要,那么我們的生活注定會充滿不滿和失望。
別人沒有義務對我們的需要負責,我們也沒有必要對他人的需要負責。(當然,年幼的孩子除外——父母要為他們的需求負責。我的客戶為了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也開始與孩子們設立較為嚴格的界限。)
客戶艾比(Abby)說:“這就像我們反復觸摸一個熱爐子,只有燙到了手,才會吸取教訓。如果我把滿足自我需要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我必輸無疑。連我自己都不愿為自己做的事,別人又憑什么幫我實現?”
哪些事你能夠容忍,哪些事你無法容忍,完全取決于你個人;如果事情未能達到所期,再決定如何應對。你的界限,別人不可能那么用心。為什么?事實上,他人可能更希望你“忘記”自己的界限或對自己的界限不那么堅定,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對你為所欲為(有意的或是無意的)。總之,你自己的界限自己負責,與他人無關。
但你也不要認為,他人永遠不會接受你的界限請求。重申一遍,這是他們的選擇,就像是否與他們繼續交往是你自己的選擇一樣。例如,我和前男友亞倫(Aaron)對主動反饋的認識就截然不同。他喜歡接受主動反饋,也喜歡主動對別人反饋,而我卻討厭主動反饋。我不喜歡主動反饋,也不喜歡接受主動反饋,是因為如果我沒有主動要求,別人對我提出反饋,我感覺更像是對我的批評。
我和亞倫必須就此問題談一談。他不愿意保持沉默壓制自己的意見,于是我的回答是:“我知道了,但是我還沒有做好接收主動反饋的準備——就這樣。如果你堅持給我主動反饋,別怪我轉頭就走或者直接掛斷電話。”
如果他不愿意尊重我的這一界限,那我們肯定就會因此分道揚鑣了。但是,無論他怎么做都是他的選擇,而我對他的行為如何反饋也是我的選擇。
禪宗與界限維護藝術
當事與愿違時,我們都會感到痛苦。對我們自己的界限負責,就要意識到我們不可能指望通過改變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必須誠實對待一切,采取行動,維護我們所設立的界限。這說明,我們不僅要有效地設立每一個界限,還要堅定意志,不斷維護界限。
這是設立界限的關鍵內容,然而遺憾的是,我發現許多關于界限的理論中都缺失了這部分內容。這也是我的客戶們遇到的最大問題。他們設立了界限,卻依然抱怨:“就算我設立了界限,他還是一次又一次地侵犯我的界限!”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人們總是會有意無意地跨越你已經設立好的界限。有時,甚至在你反復設立界限后,仍會遭到踐踏。至于是否維系你所設立的界限,也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你無法改變他人的事實,說明即使你設定了界限,也未必能如愿。比如,你希望丈夫不要再去賭博,但是你無法改變他,因此你只能改變他給你帶來的影響。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無法改變丈夫的行為,但又想維護自己的界限,可以嘗試以下選擇:
·告訴他,你不會再把你的薪水存入你們的聯合賬戶;
·告訴他,如果有證據表明他還在賭博,你不會給他一分錢;
·要求他搬出去,或者申請離婚。
蒂娜和她的現任丈夫列出了一份“維持家庭幸福”的清單。他們明確了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丈夫雖然贊同他們之間的約定,但卻不能堅持到底。“我厭倦了對他的反復提醒和不斷要求,有時特別需要他時,連人影都找不到。”蒂娜說,“我雖然憤憤不平,但還是只得自己去完成。這樣的事在我們的婚姻中已是家常便飯。我一直在做他本該做的事。有時他借口忘記了,但只要我提醒他,他很快就會去做。可我不想總是提醒他,那樣讓我感覺自己更像他的母親,而不是他的妻子,這讓我很惱火。”
蒂娜無法改變或控制她的丈夫,因此她的選擇有:(1)承擔丈夫的責任,繼續生活在憤恨之中;(2)反復提醒他,并繼續憤憤不平;(3)丈夫沒做完的事,就按原樣放著,這樣可以讓(也能促使)丈夫記住他的責任;(4)結束這段感情(但這不是她想要的結果);或者(5)將注意力放在丈夫為了增進彼此感情所做的事上,而不是他沒做的事情上。這些選擇都是根據她的需求和需要擬定的,至于她選擇哪一個完全取決于她自己,關鍵在于是她主動做出的決定。
加布里埃爾從小就吸取了一個教訓,即必須接受家人和他人的一切,始終關注他們身上最好的一面。每次嘗試設定界限后,她都不能堅持,因為她認為,設定界限就意味著不愿接受他人。但蒂娜和丈夫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在堅持自己界限的同時也能接受他人。當然,我們可能無法得到想要的一切,但至少可以改善不理想的現狀。
客戶蕾妮(Renee)在生活中未能堅持自己的界限,結果導致“我的孩子們總是把我說的‘可能’二字理解成‘可以’,因此不再說‘可能’二字至關重要。我們之間就只有‘行’或者‘不行’。如果我不能當機立斷地說‘不行’,我就會說‘明天再說’”。蕾妮未能堅持自己的界限,因此基本上可以說是她本人培養了孩子們跨越她界限的行為。至于是否需要維護自己的界限,以此樹立自己在孩子們心中的權威,需要由她自己決定。
如果我們設立了界限,但是卻不懂得維護,別人就會以為我們只不過是一個會喊“狼來了”的孩子。我們雖然設立了界限,但是卻縱容他人隨意跨越,久而久之,沒人會認真對待我們設立的界限。這也正是蕾妮所經歷的,是沒能維護自己的界限才造成了上述后果,因此以后她必須更加堅定自己的界限。出于這個原因,我建議我的客戶們,如果沒有做好定期維護界限的準備,就先不要設立界限。
設立了界限,卻無法改變他人的行為,這樣做看似是徒勞之舉,但我可以向你保證,這樣做絕非毫無意義。到了第7步,我會闡述如何向他人表明我們的界限,但現在我想從最基本的開始。只有當你產生了強烈想要設立界限的欲望后,再進入本書下一步,你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向他人表述我們的界限時,我們所選用的語言非常重要。界限不是命令,因此你不能使用諸如“你不能這樣跟我說話!”這樣的話語。界限也不是最后的通牒,因此也不能使用諸如“你再這樣和我說話,我就離開你!”這樣的表達。
界限是對我們的需求和承受極限的描述。我們只需清楚地表達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將會做些什么即可,而不是命令別人做什么。基本表達句式就是“如果你做了X,那我就會為自己做Y”。例:“你用這種方式對我說話,是對我的不尊重。所以下次如果你還用這種方式對我說話,為了維護我自己的尊嚴,我會直接離開房間。如果有必要的話,我就去姐姐家住。”
你要讓對方知道,是他/她的行為在情感上觸犯了你,所以你才要離開。無須爭辯,無須解釋,也不必去解決你們之間的分歧;即使存在分歧,也能繼續維系關系。[3]
假如你的伴侶只要多喝了幾杯酒,就會變得令人憎惡。你可以這樣說:“只要你喝酒超過兩杯,我就感到不舒服。以后每次你最多只能喝兩杯酒,否則我就到別的地方過夜。”
如果你的伴侶回答:“行!隨便你。”那你就要堅守自己設定的界限,如果他再犯,你就必須去別處過夜。與其讓別人來威脅你,不如自己堅定立場,采取必要行動。
如果你的伴侶試圖說服你留下來怎么辦?請記住一點:沒有人能告訴你什么才是最適合你的選擇。只有你最了解你自己。
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方式堅定地設立界限,就進入了不受他人行為影響的階段,也就是說,我們不再是受害者了。
如果我們已經明確地設定了自己的界限,還有人義無反顧地跨越我們的界限,就可以理解為那個人對你沒有關心關愛之情。然而有時并非如此。有時缺乏關心關愛可能只是某個人的習慣性行為,或者是某些人唯一能讓自己產生安全感的行為。“我把我的需求告訴丈夫后,就是希望他能理解我的需要,但他總會忘記。”蒂娜說,“我都已經表達得一清二楚了,但還是感覺自己每天都生活在電影《土撥鼠之日》(Groundhog Day)[4]的場景中。因此我只得接受事實,不再期待他能想起我說過的話。”她正在學習如何不再讓他那些沒有意義的行為影響自己,不再考慮丈夫怎么看待她,而是關注于自己有什么樣的感受。
與所愛之人維系界限尤其困難。這要求我們既要保持相互間的情感,又要與愛人之間設立界限。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把注意力從愛人身上移開,轉向我們自己。愛人有什么樣的感受不是我們的責任——但我們經常誤以為我們應該為愛人的感受負責。我們要學會把伴侶視為成年人,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反應、情緒和選擇負責。然而,這一轉變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設立界限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對他人表現出冷漠無情或不尊重,也不是完全不考慮他人的意愿,而是意味著我們不再把身邊的人都當成幼稚的孩子,意味著我們應該首先考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
為了避免設立界限,許多人花了大量時間為自己辯護、辯解和討價還價,并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自我。
寧可不設的界限
變自我責備為自我責任
伊萊恩和大兒子(20歲出頭)經歷過的一件事,給了她一個重要的教訓,即如果不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就要承擔相應后果。有一天,她們一家人去一個碼頭玩,她的大兒子說不想和大家一起待在碼頭,而是想自己乘船出海玩。伊萊恩和丈夫還有最小的兒子留在了碼頭。“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兒子還沒有回來,”她說,“我本想和他共度一些親子時光的,可是他出去了那么久還不回來,我越想越氣,丈夫不斷勸我不要想得太多。過了很久兒子才回來,我頓時勃然大怒,訓斥了他一頓。這件事基本上就為當天我們大家的情緒定下了基調。兒子一回到房間就‘砰’的一聲關上了門,不理任何人。我當天也找了各種理由,對每個人發了一通火,對丈夫也不例外,結果大家都不理我了。我完全進入了受害者模式。如果當時我能用30秒的時間與兒子事先溝通好,要求他玩半小時后就回來,整件事或許就不會發生。”
“每到圣誕節前后,”客戶勞拉說,“我就感到非常焦慮,因為我丈夫的家人總喜歡小題大做。哪怕是一份大人們的座次表,都要大動干戈。他們太有條有理了,如果你不遵循他們制定的規則,他們就會不高興。因此,和他們一起度假沒有一點樂趣可言,每次都充滿了壓力和不必要的矛盾。我從來沒有就此事與丈夫設定過界限,只是一味地責怪他逼我去那里。可他卻說:‘除了去那里,我們還有什么事可做?’每次我都會讓步,跟著他一起去,然后開始掰著指頭計算回家的時間。幾年前,我要求我們分別開一輛車過去,這樣他可以想待多久就待多久,而我可以想離開時就離開。去年我明確告訴他,我不想和他們一起過圣誕節了。以往我總是責怪我的丈夫和他的父母,我認為是他們讓我把在那里過圣誕節當成了一種責任。后來我意識到,一切都是因為我默許了,他們才得以操控我。那時的我總是擔心:要是他們失望了怎么辦?然而維護界限從來不是他們的工作,而是我自己的任務。”
瓦萊麗也有相似的認識。“我現在意識到別人其實并沒有對我怎么樣,”她說,“生活中的每一次經歷都是我自愿參與的。每當我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歸罪于他人或尋找借口時,我就會這樣提醒自己。長期以來,我一直視自己為受害者,遭受了前夫的虐待和辱罵。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他的怒火并不是我引起的,我根本沒有必要為他的情緒或行為負責。這就是他的本性。他生氣其實并不是對我生氣,而是對他自己生氣,我無法幫他解決這個問題,也無法改變他。雖然我仍在努力學習設定界限,但是為了生存,我必須結束那段婚姻。我現在才知道我唯一的責任就是照顧自己,不要受到傷害。我總是有選擇的。”
“我在婚姻中,從不會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客戶莎倫(Sharon)說,“為了滿足對方,我總是犧牲自己的需要。時間久了,我又會因為對方不重視我的需要而感到憤怒。由于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我便把一切都怪罪到我的伴侶身上。我現在明白了,我之所以會怨恨、消極反抗或憤怒,都是因為我沒有設定界限。我一直認為我的前任未婚夫是個混蛋,是他偷走了我的安寧、快樂和金錢。但事實上,是我讓他進入我的生活,是我讓他跨越我的界限,是我自愿給他錢花。這些事情都是我自愿的,他并沒有強迫我。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把責任推到了他的身上。直到我能夠坦誠對待自己的真實需要,勇于為界限遭遇侵犯承擔責任后,我的生活才真正開始。我懂得為所發生的事情承擔相應的責任,接受事實,放手過去,繼續前行。”
“過去我常常加班,于是總是抱怨前任老板。”客戶布蘭達(Brenda)說,“當時我并不認為設立界限和維持界限是我的責任。那時我擔心失去工作,或與老板產生矛盾,讓我的工作氛圍更加緊張。我有一種失控的感覺。直到辭職后,我才明白這一切都源于我自己沒有為自己爭取利益。”此后,布蘭達找工作時,會首先明確告訴招聘人員,她不愿意加班。
加布里埃爾也是一樣,她以前的工作讓她感到很痛苦,但是她又害怕失去了這份工作,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但事實是她自己不肯努力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她完全有選擇的自由。
如果我們能夠扭轉把自己視為受害者的心態,敢于為自己的界限負責,就能以嶄新的自己自信地面對生活,也能看到更多以前被我們忽視的選擇。究竟做何選擇,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
明知有些人應該為自己的現狀負責,卻不能責怪他們,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請想一想,你現在所面對的一切其實都源于你自己的選擇;再設想一下,如果你可以做出不同選擇,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不過你還需要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盡管你有責任設立界限,但仍可能陷入困難境地。究竟是繼續允許他人跨越你的界限,還是當機立斷結束一段重要的關系,你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做出抉擇。假如,你的伴侶不管孩子,那就只有你一個人來約束孩子的行為。這樣的結果應該怪罪你的伴侶嗎?你還有別的選擇嗎?當然有。你可以讓伴侶坐下來和你談一談如何共同管教孩子的問題。如果你們無法統一意見,可以一起去找婚姻治療師做咨詢;如果情況依然沒有改善,那么你就要選擇是繼續接受分歧,還是結束這段婚姻。
無論做出哪個決定都不是一件易事。我在前面說過,由于你無法改變他人,所以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你能做的就是設立界限,維護界限不受他人侵犯。如果你清楚自己的界限所在,并且敢于表達和維護自己的界限,雖然我無法保證你一定能因此過上完美的生活,但至少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狀況。
就讓我們從責任和選擇的新角度來看看,為了獲得想要的生活,你應該如何設定界限吧。
謹記
承認侵犯自己界限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要么承擔責任,時常維護界限;
要么安于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