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歷史是個商學院
  • 張曉剛
  • 1579字
  • 2022-08-11 17:54:11

12.從精細生產到耕讀傳家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模式轉換:通過對知識的投資,開辟了一條從勞動密集型的分工合作提升到知識密集型的分工合作,從生產型的分工合作上升到高附加值服務上的分工合作的機會。

是什么造成了華夏文明與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不同?法國漢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曾說過,“有兩樣東西屬于最基本的原因,一是表意文字,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漢語文化、漢語思維;二是精細農業,以及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更明顯的種植業與畜牧業的分離經營”。(17)

表意文字的影響,需要形而上的討論。但精細農業,尤其是水稻種植和水田操作以來,的確把每一個家庭都變為了分工合作的團隊,隨著業務不同而變換著它的組合。比如楊萬里筆下的這一支四人團隊: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18)(《插秧歌》)

看看這里的田夫、田婦、小兒、大兒:這是一個復雜的生產流程,缺了任何一個人,其他三個人都不可能順利完成一天的任務。而每一個人,都適宜地扮演著一個專業角色:田夫拋秧是因為他比女人有更大的臂力;大兒插秧是因為他比小兒能付出更大的體能,但他們都不能完全取代對方。

精細生產從來就要求具有不同能力和特點的個人之間的協作。所謂“男耕女織”,就是中國傳統家庭企業的基本模式。它把家庭兩個主要成員的專業化水平都提到盡可能高的水平——丈夫必須是個種田能手,有力氣,還要有技術;女的也最好是個多種經營能手,手巧,要擔負起全家人吃飯、穿衣的責任。這樣就實現了一個企業(也就是家庭)的生存風險最大化分散。

順著這個邏輯,又出現了“耕讀傳家”的模式。這一下讓女人更加受累,因為物質生產的責任完全落到了她們的肩膀上。在舊時代,“讀”的差事,首先是科舉,則留給了男人。這個模式的投入明顯是提高了,但如果走運的話,它的回報也將大幅提高——如果誰家的男人考取了“公務員”,全家就不必在水田里辛苦勞作了。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模式轉換:通過對知識的投資,開辟了一條從勞動密集型的分工合作提升到知識密集型的分工合作,從生產型的分工合作上升到高附加值服務上的分工合作的道路。整個過程的關鍵就是教育。于是,讓下一代讀書,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東方社區的一件喜事,正像陸游寫的那樣:

十月東吳草未枯,村村耕牧可成圖。

歲收儉薄雖中熟,民得蠲除已小蘇。

家塾競延師教子,里門罕見吏征租。

老昏不記唐年事,試問元和有此無?(《書喜》)(19)

這樣的篇什,在階級斗爭的年代,會被認為是粉飾太平。但作者的政治傾向十分明確:民間經濟能緩過一口氣來,必須是以政府減少征稅、盤剝為先決條件的。

是的,是的,這些全都屬于“中國往事”了。不過,隨著20世紀后期東亞社會的動蕩逐漸緩和,人們又一次地看到了多元化的家庭經濟和中小企業的興起。20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商學院就讀,聽一位韓裔教授描述亞洲人的“實用主義”時,覺得也是這個意思。他說即使在戰亂期間,有心計的父母(相當于家庭企業的董事會)也會派一個兒子去當官,一個兒子去投身革命,一個兒子去歐美留學,另一個兒子在家做生意。“這叫分散風險。”他說,“只要和平一來,這些兒子們重新聚到一起,這個家族很快就會興旺發達起來。”

然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只有分工合作,沒有耕讀傳家(知識投入)的家庭企業是難以做到自我提升的。更何況現在沒有科舉了,女孩也不受歧視了,人們靠知識改變處境的前景可以說無限廣闊。因此,無論是家庭福祉,還是企業發展,必將更加依靠知識和智慧。

經濟全球化,是在造就新一代的員工不足百人的“迷你型跨國企業”。英國《金融時報》就曾介紹過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注冊在資金最充裕的國家,老板居住在環境最優美的國家,取得樣本和從事試驗在法律最寬松且具國際認可度的國家,生產和服務則選擇在費用最低的中國。難道一些家庭企業不能也像這樣經營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原阳县| 临猗县| 石泉县| 上虞市| 大英县| 定结县| 迁安市| 友谊县| 平度市| 黄冈市| 理塘县| 金乡县| 旬阳县| 西宁市| 娄烦县| 古丈县| 宜阳县| 田东县| 嘉善县| 镇赉县| 民丰县| 湘乡市| 兖州市| 教育| 秦皇岛市| 江油市| 玉树县| 洛宁县| 德令哈市| 邹城市| 江永县| 洛阳市| 邯郸县| 宁乡县| 星座| 叙永县| 台南市| 清镇市| 庆城县| 浑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