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永續經營,不為所欲為
這反映出古時民間經濟的一個優勢恰恰也是它的弱勢——它不具有大工業的力量;由于它的多種經營,它不能按照那種專項指標最大化的邏輯行事,因而也就不能在大自然面前為所欲為,而只能對環境盡量遷就和屈從,以換得有限的生存資源。
中國經典的田園詩里有一個類型,并不刻意渲染花花草草的美麗,甚至明確不屑于描寫花花草草,而是專注田園本身的美麗,或作為經營成果的人文自然的審美:
騷人競賦惜春詩,為惜花飛萬點時。
唯有農家愛春盡,黃云堆麥雪抽絲。(15)(張嵲《次韻惜春》)
這里邊提到了“花飛萬點”,但其實并沒有花的影子。再如:
小麥青青大麥黃,護田沙徑繞羊腸。
秧畦岸岸水初飽,塵甑家家飯已香。(16)(方岳《農謠》)
這里已滿眼都是開發、經營的業績。但開發、經營同樣使江山如畫: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翁卷《鄉村四月》)
有人的介入和作為,卻感覺不出是一種生硬的外在強力。這反映出古時民間經濟的一個優勢恰恰也是它的劣勢——它不具有大工業的力量;由于它的多種經營,它不能按照那種專項指標最大化的邏輯行事,因而也就不能在大自然面前為所欲為,而只能對環境盡量遷就和屈從,以換得有限的生存資源。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美國農業科學家富蘭克林·金(F. H. King)根據自己在亞洲的9個月考察而寫成的名著《40個世紀的農民: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型農業》最近接連再版,在亞馬遜網上頗受好評。
這樣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只能是個體經營的結果——歷史已然證明,一旦按照大工業的邏輯行事,人的開發竟會怎樣地肆無忌憚。
然而大工業不可持續,其內在邏輯是專項指標,或單位效益的最大化,因而為社會創造的就業機會只會相對越來越少,以求每個員工的產出越來越大。
現在,隨著經濟發展,工業或大工業的運行,已變成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更多的經濟活動將重新被大量中小企業所接手。在這樣的條件下,人類能否重建一種與自然的更加融洽的關系?這是對新一代家庭企業、中小企業的挑戰。至少,全家人在一起過著能省則省的生活,不應該被認為是一種寒酸,而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