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是個商學院
- 張曉剛
- 911字
- 2022-08-11 17:54:10
7.永遠的“小農經濟”
到現在,當許多強悍的和嚴密的統治王朝早已灰飛煙滅,這種色彩斑斕的文明卻改頭換面,以家庭企業和各種中小企業的形式,在現代社會,繼續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中國歷史的“亮點”,并非全出現在中央政治的鼎盛時期。中央集權的官僚帝國,往往是對外不足以擴張(有時連防御都搞得一塌糊涂),對內不足以應變,并沒有那么了不起。
真正的玄妙,不在上層,而在于社會的下層和中層。長期以來(比在世界上其他社會的年代都要長久),中國社會的生產關系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所謂“小農”,就是自由農民。以專項指標最大化的邏輯看,小農經濟遠比不上現代工業,但相對于奴隸制、農奴制而言,以及相對于純屬自在的個體生存而言,它卻更加凸顯了本地人民的自由和自主,更加體現了自愿基礎上的分工合作,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組織管理的效率。
以一個大的時間框架來看,一個文明的延綿不絕,必然取決于它的內在資源。正如在高層政治乏善可陳的宋朝,人們卻在戰爭的空隙里,看到民間經濟在很多地方取得了長足發展,顯示出的生產效益,竟美不勝收。(1)
比如春天:
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
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虞似良《橫溪堂春曉》)
比如夏天:
一晴一雨路干濕,半淡半濃山疊重。
遠草平中見牛背,新秧疏處有人蹤。(楊萬里《過百家渡四絕句》)
比如秋天:
兒童籬落帶斜陽,豆莢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蛉伴綠螳螂。(2)(樂雷發《秋日行村路》)
再比如冬天: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蘇軾《贈劉景文》)
這些色彩,這些景致,不僅僅是文學,也不僅僅是農業,而是億萬人民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看起來好像要求很低,比“血酬定律”(3)僅高出有限的一點。但以它畫條線,向上向下卻有不小的空間——向上幾可觸及農耕社會的“太平盛世”,而向下則是國家破產,統治者得不到社會生產力的回饋,億萬人民的存在對他們來說變成一種政治負擔。
過往統治集團,包括出身于草原文明的極強悍者,都不得不向這種生活方式低頭讓步。到現在,當許多強悍的和嚴密的統治王朝早已灰飛煙滅,這種色彩斑斕的文明卻改頭換面,以家庭企業和各種中小企業的形式,在現代社會,繼續展現出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