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犯從屬性研究
- 秦雪娜
- 2032字
- 2022-08-02 15:32:05
三、本章小結
關于共犯從屬性體系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學界尚且見解不一。有學者認為共犯從屬性只包括實行從屬性和要素從屬性兩個問題;有論者主張共犯從屬性包括實行從屬性、要素從屬性和罪名從屬性三個問題;另有學者認為,共犯從屬性應當包括實行從屬性、罪名從屬性、可罰從屬性和要素從屬性;還有個別學者主張,共犯從屬性具有實行從屬性、犯罪從屬性、處罰從屬性、可罰從屬性以及要素從屬性等多重含義。筆者認為,可罰從屬性問題屬于共犯處罰根據的范疇;罪名從屬性問題是共犯從屬性的附屬結論;處罰從屬性是一個錯誤的命題;犯罪從屬性是一個無用的命題;只有實行從屬性和要素從屬性才是共犯從屬性的實在內容。其中,實行從屬性解決共犯有無從屬性,即教唆犯、幫助犯構成犯罪未遂,是否以正犯著手實行犯罪為必要;要素從屬性解決共犯從屬的程度,即在認可共犯具有實行從屬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共犯需要從屬于正犯的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中的哪些內容,就此又有嚴格從屬性說、限制從屬性說和最小從屬性說之爭。
[1] 參見[日]團藤重光:《刑法綱要總論》,創文社1990年版,第375頁以下,轉引自王昭武:《教唆犯從屬性說之堅持與展開》,載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
[2] 參見張開駿:《共犯從屬性理論的體系構建》,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6期;[日]大谷實:《刑法講義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68頁以下;[日]大塚仁:《刑法概論(總論)》,馮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頁以下。
[3] 參見[日]齊藤金作:《共犯理論の研究》,有斐閣1954年版,第120頁,轉引自張開駿:《共犯從屬性理論的體系構建》,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6期。
[4] 參見[日]平野龍一:《刑法總論Ⅱ》,有斐閣1975年版,第345頁以下,轉引自王昭武:《教唆犯從屬性說之堅持與展開》,載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
[5] 參見陳子平:《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42頁;[日]山口厚:《刑法總論》,付立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98頁;[日]西田典之:《刑法總論》,王昭武、劉明祥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47頁。
[6] 參見[日]植田重正:《共犯獨立性說與從屬性說》,載日本刑法學會編:《刑事法講座》(第3卷),有斐閣1952年版,第439頁以下,轉引自王昭武:《教唆犯從屬性說之堅持與展開》,載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頁。
[7] 參見李潔、譚堃:《論共犯從屬性理論的內涵》,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8] 參見葉良方:《實行犯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頁。
[9] 參見[日]山中敬一:《刑法總論Ⅱ》,成文堂2008年版,第797—798頁,轉引自張開駿:《共犯從屬性理論的體系構建》,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6期。
[10] 參見鄭逸哲:《共犯從屬性乃指共犯之罪名從屬于正犯之罪名》,載《月旦法學教室》2006年第39期。
[11] 參見陳培鋒:《刑法體系精義——犯罪論》,康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頁。
[12] 參見陳子平:《共犯處罰根據論》,三民書局1992年版,第9頁。
[13] 參見陳子平:《論共犯之獨立性與從屬性》,載陳興良主編:《刑事法評論》(第2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頁。
[14] 參見王昭武:《教唆犯從屬性說之堅持與展開》,載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頁以下。
[15] 參見張開駿:《共犯從屬性理論的體系構建》,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6期;李潔、譚堃:《論共犯從屬性理論的內涵》,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16] 參見[日]齊藤金作:《共犯理論の研究》,有斐閣1954年版,第120頁,轉引自張開駿:《共犯從屬性理論的體系構建》,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6期。
[17] 參見葉良方:《實行犯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頁。
[18] 參見[日]植田重正:《共犯獨立性說與從屬性說》,載日本刑法學會編:《刑事法講座》(第3卷),有斐閣1952年版,第439頁以下,轉引自王昭武:《教唆犯從屬性說之堅持與展開》,載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頁。
[19] 參見[日]大野平吉:《共犯の從屬性と獨立性》,有斐閣1964年版,第36、39頁,轉引自張開駿:《共犯從屬性理論的體系構建》,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6期。
[20] 參見張開駿:《共犯從屬性理論的體系構建》,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6期。
[21] 參見[日]團藤重光:《刑法綱要總論》,創文社1990年版,第375頁,轉引自張開駿:《共犯從屬性理論的體系構建》,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6期。
[22] 參見[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第2卷),王世洲等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頁以下;[德]約翰內斯·威塞爾斯:《德國刑法總論》,李昌珂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頁;[德]岡特·施特拉騰韋特、洛塔爾·庫倫:《刑法總論Ⅰ——犯罪論》,楊萌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頁。
[23] 參見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頁。
[24] 轉引自[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第2卷),王世洲等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