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招聘到離職:HR必備的十大法律思維及勞動仲裁案例實操
- 王鋒
- 650字
- 2022-07-28 10:47:38
就業協議不能代替勞動合同
小孫是一名應屆畢業生,2018年5月與一家軟件公司簽署了《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工作一段時間后,小孫以公司沒有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為由,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未簽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6000元。庭審中,公司答辯稱,與小孫簽訂了《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其中有工資、社保等事項的約定,內容與勞動合同無異,因此無須再簽訂勞動合同。
關于就業協議,全稱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它是明確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三方權利義務的協議。就業協議雖然有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意思表示,但它與勞動合同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就業協議是三方協議,而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雙方協議;就業協議是教育部門制定的格式文本,只有應屆畢業生才需要簽訂,而勞動合同應當是企業和勞動者雙方經協商制定的,所有勞動者都需要簽署;就業協議的目的是確保畢業生按時到企業報到,而勞動合同大多是從報到之后才開始簽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區別是,就業協議適用民法(主要是《合同法》),而勞動合同則適用《勞動合同法》。因此,就業協議不等同于勞動合同,也不能替代勞動合同,最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支持小孫的仲裁請求。
風險提示
企業在勞動者入職過程中可能與其簽訂各種協議,如果有些具有勞動合同的形式可能會被認定為勞動合同,但是HR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上,一定要及時與勞動者簽訂正式、規范的勞動合同,否則會有支付雙倍工資風險。
操作指南
企業切不可把就業協議當作正式勞動合同,在勞動者入職后一個月之內就要與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