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軟實力:管理心理·生涯規劃·情商溝通·Office三合一·數據分析·教練技術·管理視角必備技能
- 焦學寧 王強主編
- 1943字
- 2022-07-28 10:26:08
第7章 認知閉環與職業定位
第一節 深化自我認知,解決成長焦慮
《教父》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看不清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同樣的平臺,同樣的環境,相差無幾的資質,總有些人渾渾噩噩度日,看不透自身處境;也有一些人,一直努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前幾天一位老總替他的幾個員工擔憂:財會專業的三個女員工,入職三年來,竟然從來沒想過考職稱,更談不上職業規劃了,整天只知道看八卦新聞、追劇,壓根兒沒一點兒上進心。順著這幾個員工的現狀進行縱深分析,可以發現她們沒有規劃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與評價,是一個復雜又模糊的概念,因為人很復雜,環境又時刻在變化。我們很容易說出一大堆自己的優點,卻無法一針見血地指出自身的缺點。
一個人如果缺乏自我認知,看不到自身優點,會自卑,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迷失自我,會因他人的否定而備受打擊,努力只是想證明給別人看;相反,一個人如果高估自己,盲目樂觀,很容易沾沾自喜,自我膨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兩種極端,都是缺乏內心原動力和自我認知的表現。
從心理學人格理論談自我認知,雖然有些抽象,但更具有參考價值。
心理學人格理論包括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為代表的“人格結構理論”和以大五理論為代表的“統計學研究結果”,衡量自我需從自我穩定性、自我的靈活度、自我的力量、自我的疆界、自我組織力5個維度考慮。
(1)自我穩定性,其強弱與抗壓和交流密切相關:自我穩定性越強,越抗壓;自我穩定性越弱,越難以與外界交流,很容易被外界的變化所影響。
(2)自我的靈活度,是指在穩定性的狀態下,構建出的另一個小我,讓自我在這個塵世間完成不同角色的轉換。
(3)自我的力量,是人格中蘊含的力量。如果一個人有洶涌澎湃的力量,這種力量會一直存在;如果一個人自我力量比較弱,也很難迸發出“洪荒之力”。
(4)自我的疆界,即對外界的感知和態度,屬于容易改變的因素,取決于對外部世界的感知。
(5)自我組織力,指自我在高壓下被擊潰時,是否可以重新組織的能力。自我組織力強的人,追求自我提升,能很好地適應環境,不斷嘗試挑戰自我、改變自我;自我組織力弱的人,在高壓下,擔心自我瓦解,維護自戀,通常只能聽進滿足自戀的信息,排除傷害自戀的信息。
自我的5個維度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自我穩定性和自我靈活度影響自我疆界的大?。煌瑫r自我疆界的發展可推動自我穩定性和自我靈活度的發展;自我的力量雖說難以改變,但不是沒有可能,在自我穩定性、自我靈活度和自我疆界互相作用的過程中,起著類似于大小調節器的作用,同時也在慢慢得以完善;自我組織力,應該說是綜合體現:當外界的壓力讓自己瀕臨崩潰時,自我穩定性確保自我不會過于破碎,同時自我靈活度可讓人盡快找到自救的路徑和資源,而原生的自我的力量則能把控整個自我重塑的節奏。
了解自我認知的5個維度,我們在建立認知閉環時,會有意識地強調自我穩定性與自我靈活度,而忽視自我的疆界與自我的力量的作用。當然,不同情況下,每個人的自我認知偏好略有差異。
我們習慣強調如何與別人相處,其實,我們更需要和自己和諧相處,我們與自我的關系,其實也是一種人際關系,而且是所有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
自我認知受限于我們的視角。有時候,我們會焦慮不安,因為我們的自我認知是混亂的、支離破碎的,像冰山模型,我們很難全面掌握。冰山下的自我,只能通過只言片語來判斷。持續的焦慮與外界環境關聯度不大,更多的是內心深處安全感的缺失。
自我認知與我們的欲望和目標密切相關。很多時候,我們并非不了解自己,而是出于某些原因拒絕了解自己。很多時候,謊言說多了會產生虛幻的真實,我們習慣自欺欺人,選擇性遺忘。
自我認知還受到性格特質的影響。性格到底是怎樣的,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很模糊,雖然我們會用DISC、性格色彩等工具進行性格測試,但只是一種參考。事實上,我們并不了解性格。
自我認知與價值觀具有正向邏輯。價值觀聽起來很抽象,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但是認清自己價值觀的人卻不多,有的人持著家庭比工作重要的價值觀,卻在外面忙于事業。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在面對人生選擇題時直接對號入座即可,而且后悔的概率會很小。
總之,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必須有客觀的自我認知。
我們也經常出現需求與認知錯位:想做HRD,卻連六大模塊都不精通;想職場晉升,卻連基本的溝通都做不到位;想成為老板的左膀右臂,卻不知道老板的需求與愛好……這樣的錯位,葬送的將是整個職業生涯。
認清自己的知識與能力,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規劃人生,更好地發現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并找到縮短距離的方法。認清自己的需求與能力再去做事,這樣會減少成長焦慮,避免在各種糾結中消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