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軟實力:管理心理·生涯規劃·情商溝通·Office三合一·數據分析·教練技術·管理視角必備技能
- 焦學寧 王強主編
- 2780字
- 2022-07-28 10:26:04
第四節 突破心智模式的5個步驟
突破心智模式確實不太容易,但并不是沒有可能,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就是可以的,只是需要一點時間。
而且,一旦開始成長之后,效果會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可能只想在某個方面實現突破,最后卻發現它不僅改善了我們的工作表現,還提升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那么,如何突破心智模式呢?
4.1 自我覺察
首先,我們需要通過一次次的自我覺察來覺察到自己的心智模式,并且通過自我覺察的方法來覺察心智模式內容的構成,包括:
●它經常在什么情境下發生?
●它底層的心理需要是什么?
●在這些情境下,我們經常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和認知?
●我們經常發出哪些言行?
●我們經常體驗到的情緒是什么?
●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如何?
通過這樣的覺察,我們對自己的心智模式就會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
其次,覺察心智模式會在哪些情況下影響我們,比如:
●如何影響我們在職場中的表現?
●如何影響我們在婚戀、家庭中的關系?
●如何影響我們與孩子相處,以及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
●如何影響我們在面對情緒時管理自己情緒的方式?
這樣,我們就可以覺察到,心智模式對我們的影響要比原來想象的大很多。
同時,只有知道了心智模式會在什么情況下影響我們,我們才能確定在什么時候應該自我覺察、自我成長。
4.2 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就是參照前文關于被動的心智模式形成原因分析流程,分析每一種心智模式的形成原因。
自我覺察,是分析心智模式的橫向結構,而自我分析,則是分析心智模式的形成原因。
分析在最初的時候,我們的心智模式如何有效地適應了早期的家庭環境,又是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自己主動選擇與家庭環境相似的環境,選擇與父母相似的人以繼續強化自己的心智模式,讓心智模式得以持續,至少是持續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4.3 自我接納
通過自我覺察、自我分析之后,我們對自己的心智模式將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但是自我覺察、自我分析之后,我們要先自我接納,而不是急于改變。
因為每一次的自我覺察、自我分析,都會讓我們發現更多問題,而對于問題,我們總是習慣于覺得它一定要改變。
每一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都會讓我們的自信降低一些,增加自責和自我否定。
自我接納,就是讓我們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允許已經發生的事情存在。
接納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允許它繼續存在,但允許它已經存在可以讓我們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讓我們在成長的路上不要負重前行。
所以,在自我覺察、自我分析之后,一定要先自我接納,沒有自我接納,隨著我們發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壓力會越來越大,最終不堪重負。
4.4 自我選擇
自我接納之后,我們才可以自由選擇,選擇我們是否改變,如果是,什么時候開始改變?
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需要改變,也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急于改變。
首先,每一個問題對我們的影響不一樣,有些問題影響大,有些影響小,有些影響當下,有些不影響當下但影響長遠。
其次,解決每一個問題的投入成本是不一樣的,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每一個方面都成長得完美。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問題的人,都會有缺陷、不足。我們可以選擇改變、成長,也可以選擇接納,讓它現在存在,未來繼續存在。
即使選擇成長、改變,也未必是即刻開始,我們還可以選擇開始的時間。
選擇,讓我們獲得了改變的主動權,而不是被潛意識逼著走。
在自我接納、自我選擇之前,一旦我們發現問題,總想急于成長、改變,每一次自我覺察和自我分析,都可能給自己造成更大的壓力,但是通過自我接納和自我選擇,我們重新奪回了對問題改變的主動權,讓我們可以主導自己的成長過程。
對于選擇改變的,我們做好計劃,而對于選擇繼續讓它存在的,我們也擺脫了潛意識對它的壓力和約束。如此,我們的心靈才能獲得自由。
4.5 自我計劃
最后,確定需要成長的心智模式之后,我們再制訂成長計劃,確定從哪里入手,確定自我成長的主要方式,以及確定自我覺察、自我分析、改變練習的頻率。
首先,跳出原來的環境。
自我成長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打破環境與心智模式相互強化的惡性循環。如果我們經常選擇與原生家庭相似的環境,想改變心智模式就非常困難。
所以,改變心智模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換一個環境,或者換一種類型的人來交往。
比如,原來喜歡抱怨的人,總喜歡和抱怨的人交往,最后相互強化,大家都越來越喜歡抱怨。
要改變惡性循環,喜歡抱怨的人需要找一些積極、樂觀、有擔當的人來交往。跟他們待的時間久了,愛抱怨的人也會變得更積極、更樂觀。
其次,選擇主要的成長方式。
在自我覺察的練習里面,我們可以發現,心智模式的內部結構(環境、需要、認知、行為、情緒)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改變了任何一個方面,我們原來的心智模式就會被撕開一個裂口,開啟新的循環。
有些體驗性比較強、擅長調節情緒的人,可以從情緒入手,先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情緒沒有那么強烈了,也就可以更加理性地處理事情,而不被情緒所控。不被情緒所控,改變行為、認知,也就更容易了。
對體驗敏感的人,也可以從需要入手,去覺察自己心智模式背后的需要,把需要放下了,也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放下需要,我們可以直接放棄它,也可以分析實現的可行性,將它弱化,或者推遲一點兒,也可以換一種其他方式進行變相補償。
對于比較理性的人,從情緒和需要入手,可能會不太習慣。這些人可以選擇從優化自己的想法入手,想法本身并無對錯,但是我們的每一個想法都會直接影響自己的行為、感受,最終我們會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感受將現實變成我們認為的那個樣子。
比如,遇到一個陌生人,你認為他很善良,你會很安心,并且給他真誠的微笑,他感受到了你的微笑,也會回報你微笑,最后你發現,他確實比較善良,對你很好。
還是同樣這個人,如果你認為他很邪惡,你會很擔心,甚至害怕,見到他也會躲得遠遠的,或者給他一個客氣的微笑,他見你這么防著他,也會開始防著你,離你遠一點兒,或者也給你一個客氣的微笑,最終你發現,他好像確實有點兒奇怪。
其實對方真實的樣子并不重要,每個人都有很多面,但是我們開始的認知會影響我們后續的行為,而我們后續的行為會激發對方跟我們認知一致的行為,最后印證我們最初的想法。
既然想法本身并無對錯,卻會影響我們的言行和感受,最終影響環境和現實,那么,我們何不選擇一個對自己更有益的想法和認知?
而對于行動力比較強的人,則可以直接從改變行為入手,我們的行為更有效,環境也會跟著改變,環境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情緒也會跟著改變,新的循環也就開始了。
最后,確定自我成長的頻率。
自我成長,很難一蹴而就,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確定合適的成長頻率。
如果希望快速成長,就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時間進行自我覺察,自我覺察之后,進行自我分析、自我接納、自我選擇并通過自我計劃進行改變。
如果我們對成長速度沒有過高的要求,就可以在問題、情緒發生之后,再進行自我覺察、自我分析、自我接納、自我選擇以及通過自我計劃進行改變。
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