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軟實力:管理心理·生涯規劃·情商溝通·Office三合一·數據分析·教練技術·管理視角必備技能
- 焦學寧 王強主編
- 2066字
- 2022-07-28 10:26:04
第三節 覺察自己的心智模式
突破心智模式,首先需要從自我覺察開始,發現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自我覺察,在自我成長過程中,是最核心的方法。
3.1 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自我覺察,是自我成長的基礎,沒有自我覺察也就無法發現需要成長的點,自我成長也就無從說起。同時,自我覺察也是自我成長的目的。
自我覺察之后,其實改變就已經開始了。一旦有了自我覺察,原本下意識、潛意識的內容會進入意識,一旦進入意識,我們就會給它下定義,我有×××的情緒、我有×××的想法,我的行為是×××,當我們通過意識對它進行描述時,就自動賦予其意義、價值,我們改變的方向也就明確了。
比如,我們發現了自己的被動心智模式或者依賴心智模式,我們就會主動去查找相關的資料,也會在閱讀新聞、瀏覽公眾號文章的時候被相關的內容抓住眼球,這樣,我們在相關的成長點上將了解到更多的內容,學習、成長的速度也會快很多。
同時,自我覺察也是精神分析最核心的治療方法,很多心理困擾或者心理問題,本身是因為被壓抑的情緒、需要一直在作怪,一旦這些被壓抑的情緒、需要被釋放,我們的心理困擾、心理問題也就自然消失了。
3.2 自我覺察的具體方法
那么,自我覺察,具體應該怎么覺察呢?
自我覺察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1)梳理發生了什么事情,把事情簡單記錄一下。
比如,領導給小李提建議,小李覺得領導是在故意為難自己,覺得很生氣,小李跟領導解釋了很久,最后領導看小李聽不進去,覺得也沒有什么意思,就走了。
(2)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需要是什么?環境的刺激是什么?我們是怎么想的?情緒是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我們具體到小李這個案例。
●需要:小李希望獲得領導的表揚,因為小李對自己不太自信,怕領導批評自己。
●刺激:領導提出了建議。
●想法:領導是在批評、為難自己,沒有看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只看到自己做得不好的方面。
●情緒:很生氣,覺得冤枉。
●行為:向領導解釋、辯解自己做得沒有錯,不需要改進。
通過以上的覺察,可以明顯地看到,我們的需要、刺激、想法、情緒、行為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小李希望獲得領導表揚而害怕批評,結果領導給小李提了建議,小李只收到了否定的部分,沒有收到建議的部分,所以覺得領導在為難自己,當然也就覺得很冤枉、生氣并進行了辯解、解釋,不僅沒聽進去建議,還差點兒與領導吵了一架。
(3)想想下次再發生類似事情的時候,哪些部分可以優化一下,效果會更好?
比如,在小李這個例子中,可以優化的地方如下。
●需要優化:覺察自己的不自信,知道不自信會讓自己對批評特別敏感并容易誤解他人的建議,所以下次在別人給自己建議的時候,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不自信在作祟,對方并非真的在批評自己,可能確實是想幫助自己。
●刺激優化:下次領導提完建議之后,問一下領導自己有沒有哪些是做得比較好的,讓領導說一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就不會那么生氣了。
●想法優化:領導確實是想幫助自己,自己進步了,團隊才會進步,對領導來說也才是好事,自己不進步,團隊不進步,領導自己也不會獲得他的上級領導的認可,所以他確實是在用心幫助自己,希望自己能夠進步,這樣想,對領導就沒有那么多埋怨了。
●行為優化:直接跟領導說,聽到他給自己提建議,心里稍微有點兒不舒服,覺得自己被否定了,但還是非常感謝領導的建議,自己會認真考慮、努力進步。
通過以上的優化,未來再與領導溝通時效果會好很多。這當然也需要一個過程,但是通過一次次的自我覺察和優化,我們的整個心智模式也會開放、靈活很多。
表4-1 自我覺察表格

剛開始進行自我覺察練習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按照以上步驟填寫表格,效果會好很多,熟悉之后就可以在心里分析。
3.3 發現自己的心智模式
以上是每一次問題出現或者情緒來臨時,可以做的自我覺察。而心智模式的自我發現,則是通過一次次的覺察,發現其中的重復規律。
所謂“心智模式”,就是在相似的場景中,重復表現出來的需要、認知、行為、情緒以及自我價值、自我認知等心理內容。
比如:
(1)被動。我們經常在機會出現在面前時抓不住或者看不到機會,別人抓住了并成功了,我們就會想,當時自己其實也在,怎么就沒有抓住機會呢?
(2)依賴。每次需要做什么時,總是心里沒底,有時候自己明明知道該怎么做,但還是想問一下其他人,心里才有底。做完之后,也會特別在乎其他人的評價。
(3)完美主義。每次出現哪怕一點兒問題的時候,或者擔心出現問題的時候,就特別焦慮、特別著急,總是想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好,只要有點兒問題或不好的地方,就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可能最終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是壓力還是特別大,感覺特別累。
(4)自卑。每次挑戰、機會出現的時候,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經常拒絕去做,最后發現去做的那些人其實跟自己也沒什么區別,甚至比自己能力還差,但也把事情做好了,這時我們又有點兒后悔。
其實在日常工作中,還有很多很細小的心智模式,如“拖延”“偷懶”“抱怨”“粗心”等。每一種心智模式的背后,都有環境、需要、情緒、認知、行為、自我等復雜的原因。
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們平時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感到如此困難的原因,它背后不只是習慣這么簡單,還有一整套的心智機制相互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