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軟實力:管理心理·生涯規劃·情商溝通·Office三合一·數據分析·教練技術·管理視角必備技能
- 焦學寧 王強主編
- 2653字
- 2022-07-28 10:26:00
第二節 覺察情緒背后的需求和管理需求的4個方法
既然情緒只是信號,情緒背后的需要才是根本,那么當情緒出現時,我們首先需要覺察、管理好自己的需要,需要管理好了,情緒自然就不是什么問題。
2.1 覺察我們的需要
當情緒出現時,我們需要覺察情緒背后的需要。比如:
●生氣,說明我們對對方有期待,覺得對方應該滿足我們,但是對方沒有;
●憤怒,說明對方以難以接受的方式傷害了我們的利益或者自尊;
●憂傷,說明對我們重要的人、事不存在了,或者沒有按我們希望的方式出現;
●焦慮,說明我們希望得到好的結果,但是我們對結果并沒有控制感;
●抑郁,說明我們希望把事情做好,希望自己優秀,但是結果卻偏偏相反。
以上,是幾種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緒,每一種情緒發生時,背后都有需要的滿足被落空。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
(1)生理需要:饑、渴、性等;
(2)安全需要:穩定的工作、安定的社會秩序、安全的關系等;
(3)歸屬與愛的需要:歸屬于某個團體、友情、親情、親密感、愛他人以及被他人愛等;
(4)自尊需要:自主、主動、自控、自信、自己尊重自己、他人尊重自己等;
(5)自我實現的需要:好奇、興趣、心流體驗、高峰體驗、成就感等。
●當生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會非常難受,會非常餓、渴,非?!昂蒙?;
●當安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會經常焦慮,特別容易擔心、害怕;
●當歸屬與愛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會感到孤獨、孤單、寂寞;
●當自尊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會自卑、憤怒、生氣、抑郁;
●當自我實現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會迷茫、無聊、空虛、煩躁。
2.2 覺察我們的核心需要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原理。
(1)需要的遞進。
在馬斯洛看來,不同層次的需要有一定的差異,高層次的需要會在低一層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才會被釋放出來。在低一層次的需要沒有得到基本滿足前,高一層次的需要處于潛伏狀態,雖然也會表現出來,但不會成為主導需要。
所以,在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前,他的主導需要就是生理需要,雖然也會有些許安全、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的需要,但是只要生理需要沒有得到基本滿足,他的主導需要就不會發生改變。
(2)需要的分類。
在五個層次的基礎之上,馬斯洛又將需要分成兩類:匱乏性需要和存在性需要。
匱乏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歸屬與愛的需要。
存在性需要,包括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匱乏性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會非常難受甚至痛苦,一旦滿足,難受、痛苦就會消除。比如,餓了、渴了的時候我們會非常難受,但是一旦吃飽喝足,難受就會消除。
但是,存在性需要不同,存在性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未必會痛苦,但是得到滿足后,會非常幸福。存在性需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永遠不知足,而且越滿足,需要越強烈。如自我實現的需要中的成就感,我們永遠不會知足,實現了一個階段的成就和價值,會激勵我們追求更大的目標和成就,而不是結束。
所以,匱乏性需要與存在性需要,有著本質的區別。
根據需要的層次以及需要的分類,我們可以去覺察自己行為背后的核心需要,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主導需要。
核心需要,會表現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它會決定我們的核心情緒。
比如,一個人的核心需要是安全需要,他就會經常容易擔心、焦慮:在工作中,經常擔心被領導批評、被公司炒掉,擔心自己落后;在生活中,經常擔心別人不喜歡他,伴侶會出軌或者親密關系出現問題。
我們的核心需要,決定了我們的核心情緒。一個人的核心需要處在哪個階段,與其同階段的情緒就會經常出現。
2.3 管理我們的需要
發現了情緒背后的需要,我們就可以想辦法進行管理、調節。管理需要,有四種常見的方法。
(1)直接滿足需要。
如果需要是現實的,是可以想辦法滿足的,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滿足需要。
比如,領導批評了我們,說我們做得不好,我們可以問一下領導,有沒有做得好的地方,讓他也講講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就可以“補”回被批評損失的自尊心;對方惹我們生氣,可以要求對方向我們道歉,并補償我們;害怕自己被淘汰,就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實力和競爭力來提升安全感。
以上,是在需要比較現實,而解決方法又現實可行的時候,最快速、最理想的解決方法。
(2)間接滿足需要。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現實的,也并不是所有需要滿足的條件都具備,所以,必要的時候,我們也要用到一些間接的方式。
比如,被領導批評以后我們很生氣,但又不好直接跟領導講,這時我們可以找伴侶尋求安慰、鼓勵,雖然不能直接從領導那里“補”回來,也可以從其他人那里間接得到滿足。
再如,我們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學,但是最后沒有考上,那也可以去讀大專、成人本科,這也是一種間接的滿足方式。
(3)弱化需要。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己的過度缺乏而把某些需要放大,會對相關的刺激特別敏感。也有些時候,是我們下意識地產生了一些需要,它們本身是現實的,但是它們的強度不太現實。
此時,我們需要學會放棄,降低、弱化自己的需要,否則,很容易陷在持續、強烈的負面情緒中。
比如,我們希望領導可以隨時隨地支持、鼓勵我們,但是領導也是人,也有情緒化的時候,如果我們這么期待,就注定會受到很多挫折,也會對領導產生不滿。如果我們能想通一點兒,降低一些自己的期待,我們和領導的關系就會改善很多。
再如,我們希望伴侶能夠無條件地愛我們,實際上這也不容易,人生除了父母之愛的條件最少,其他的愛都需要以交換為前提,就算是情侶關系,指望對方一直無條件地愛自己,遲早會碰壁。如果我們能想通一點兒,多想想自己能為對方付出什么,情侶、婚姻關系也會改善很多。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對自己的需要強度沒有覺察,所以經常出現強烈的消極情緒,越是強烈的情緒,越容易影響我們、影響關系。所以,如果我們的需要強度被不合理地放大了,適當調節一下也是幫助自己緩解情緒的一種方式。
(4)放棄/擱置需要。
也有一些需要,其本身是不合理的,不太現實或者至少當前不太現實。就像孩子的很多需求,父母不可能每一件都滿足。
對于成年人來講,我們經常也會抱著很多兒時沒有得到滿足的愿望生活,雖然我們從年齡上看已經長大了,但是在某些需要上卻一起停滯了。
比如,我們希望失去的親人能夠回來,或者在我們心中假裝他們永遠沒有離去,這會讓我們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沉浸在潛意識的悲痛和逃避之中,如果我們能鼓起勇氣面對、放下,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解脫。
放下雖然不容易,但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解脫,并且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通過以上四種方式,在覺察需要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管理需要,我們將從情緒中徹底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