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素參與分配對構建合理有序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研究
- 韓海燕
- 5795字
- 2022-07-28 21:16:56
2 中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歷史回顧
2.1 中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歷史回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隨著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斷調整與完善,主要圍繞打破平均主義、提高效率、實現公平等方面展開,不同的時期采取了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與措施。在近70年的演進中,由傳統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轉變為按勞分配制度,再到確立實行按生產要素貢獻參與分配的分配制度。從演化的進程看,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的,對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也使我國城鎮居民收入由過去單一的收入來源逐漸轉變為多元化的收入來源。
2.1.1 1949—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按勞分配到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
(1)該時期分配制度的指導思想及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在經濟領域處于絕對的領導地位。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分配領域以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理論為依據,在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中實行按勞分配,在其他經濟成分中實行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基本適應當時極其落后的生產力的。相應地,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如在1949年的政協會議中指出的,在城市中私營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1952年國務院在《關于處理失業工人辦法》的文件中指出:“所有公、私企業,因采取了先進生產方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因而多余出來的勞動力,應采取包下來的政策。實行輪流調劑,發給員工工資。”1956年,國家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的工資制度進行了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工資制度和物價津貼補貼相結合的制度,采取了直接以貨幣規定的工資標準,使全國工作人員的工資形式趨向統一,由以前多樣的工資形式轉變為單一的工資制度。在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工資制度改革后,我國按勞分配的工資制度基本確立,按勞分配的分配制度成為我國分配制度唯一的方式,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之后開始的人民公社運動打破了按勞分配制度,實行的是固定工資制和共產主義供給制的“統一分配”的分配制度,這種缺乏激勵機制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嚴重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也造成了收入分配領域和實踐中的混亂。
(2)該時期分配制度的效應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雖然提出了按勞分配的分配制度,但是實際上在長期中實行的是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城市中大部分職工的工資在1956—1976年基本上沒什么變化,特別是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之后,原有按勞分配制度中的計件工資加獎金制度受到批判,工資失去了激勵的作用。這樣的結果是,在1949—1977年,我國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基尼系數長期在0.2以下,出現了普遍貧困的局面。從宏觀層面看,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否定了各種生產要素獲得正當權益的權利,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造成了長期的經濟低速增長的狀況。從微觀層面看,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嚴重削弱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造成了人力資本的嚴重浪費,對人力資本的再生產也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2.1.2 1978—1992年: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收入分配制度
(1)該時期分配制度的指導思想及實踐
1978年改革開放后,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收入分配領域也進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有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確立了按勞分配的分配制度。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了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我們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原則,同時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理念。此次分配制度的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肯定了其他分配方式的合法性,也給予了其獲得收入的合法性,為之后提出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實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改革的實踐始于農村,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從根本上打破了農村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制度。在城市,給企業以自主權,在企業內部實行多勞多得的計件工資制度,打破了原有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實行了通過考核晉升的工資激勵機制,并把企業職工的工資和經營者的工資和獎金結合起來的分配制度。這種分配制度的實施,調動了職工的主人翁意識,促使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的發揮,進而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198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問題的通知》,對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提出了四個原則:一是貫徹按勞分配原則,適當體現獎優罰劣、多勞多得的獎懲制度;二是將工資與職務、責任和業績等掛鉤;三是適當增加一些工作人員的工資;四是建立起正常的晉級增資制度。通過全面工資制度改革,調動起人們工作的積極性,也大幅度地改善了城鎮居民收入的狀況;提高了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進而極大地刺激了消費,對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該時期分配制度的效應
1978年以來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效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大幅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更為重要的是,促使農業生產力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連續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78—1984年,農業總產值由1397億元增加到3214億元,農民人均全年收入則由134元提高到355元。在城鎮中,由于各項改革措施的實行,特別是將職工收入與企業的盈虧掛鉤的激勵機制,打破了原有的國有企業“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逐漸建立起了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資本收入、經營收入等非勞動要素的收入的合法地位得到了允許和保護。這一階段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由于計劃與市場雙重并存的體制,出現了計劃體制內收入與體制外收入差距較大的現象。同時,由于企業實行的是承包制,職工工資及獎金同企業經濟效益掛鉤,職工之間的收入開始出現差距,企業內部職工之間、企業之間、部門之間的工資和收入差距也開始拉開。
2.1.3 1992年以來: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1)該時期分配制度的指導思想及實踐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我國建立市場經濟的目標,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在分配制度上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并將收入分配改革作為推動經濟改革、加速轉型和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一個重要任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以及“國家依法保護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財產,鼓勵城鄉居民儲蓄和投資,允許屬于個人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并使其合法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方式首次得到明確的允許,在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特征的基礎上,使其他非勞動生產要素合法化,從而改變傳統單一的按勞分配方式,促使各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這是收入分配理論一次重大突破。同時,為了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提出了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種分配制度的改革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
伴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人民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至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收入分配中資本等非勞動生產要素的比例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報告中明確了生產要素的概念,同時首次將“其他分配方式”統稱為“按生產要素分配”,而且對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由“允許”改為“允許和鼓勵”,這是對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明確肯定,有效完善了我國的收入分配理論。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了“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又是一次重大的理論突破,報告在明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基本原則的同時,也使非勞動要素參與分配的合法地位得到保護,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理論的形成。同時,由于這一階段明確了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中市場與政府的職能,即市場在初次分配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在再分配中政府則應通過財政轉移、稅收等來調節收入差距,解決了公平與效率之間的矛盾,這為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即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收入分配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還提出:“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得到保護?!边@是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對非勞動收入進行保護,突破了“非勞動收入就是剝削收入”的傳統觀點,有利于確定非勞動收入獲取者的預期,可有效提高全社會非勞動生產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中進一步提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也是我國收入分配理論的一次重大轉折,即由先富論到共富論的轉變。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為了構建合理的分配格局,提出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同時提出在2020年要建立合理有序收入格局的分配制度改革目標,而且要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使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調整了收入分配制度:“要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在分配中更加注重分配的比重問題。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這一次又作了重大的調整,將原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修改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更強調收入分配中“公平”的重要性,進一步根據經濟發展的狀況完善了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
20世紀90年代,居民的勞動報酬收入基本上與經濟增長保持了同步變化,勞動報酬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由開始的上升轉向回落,且長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與收入分配制度相應,這一時期我國的工資制度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國家不再干預企業內部收入分配,建立了崗位技能工資制度。這種制度的建立徹底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中的“大鍋飯”式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調動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企業間因效益的不同,收入水平呈不同的檔次,收入差距在不同行業間迅速拉大。二是機關事業單位不同類型、不同行為特點的工資制度。三是改革和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了再分配制度。四是再分配領域的改革,主要包括通過個稅改革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并完善了轉移支付制度,同時,通過分稅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增強了中央調節區域差異的力度,進而完善了轉移支付制度。還有一個重要的改革也對收入分配制度產生了深刻影響,即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國有企業改制與改革。為了改變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中企業職工工作積極性的缺乏,國有企業開始探索并實踐資本、管理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改革,并實行一系列的“抓大放小”改革措施,使得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下降的同時,民營經濟所占比例迅速上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等公有制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數量也逐漸小于私有制民營企業。加之,伴隨著金融市場的改革,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存款、股票、債券類資本收入的比重逐漸上升,人們的投資渠道逐漸實現了多元化。在企業中,對企業經營者實行年薪制或持有股權等方式,建立了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也使得經營者具有了雙重身份,既是經營者、勞動者,又是資本所有者,促使資本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制度得到了深化與落實。這些實踐都加快了我國實現對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收入制度的改革。
然而,這一時期一個顯著的問題是,收入差距的快速擴大主要來自區域的差距、城鄉的差距、行業之間的差距、不同所有制之間的差距,勞動收入份額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斷下降。這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更多是調節收入差距和扶助社會弱勢群體,如建立最低工資制、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措施、特別關注就業機會和弱勢群體,實行稅制改革等一系列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的措施與政策。并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試點制度、醫療救助、撫恤制度等社會救助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已確立,且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各項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在財政支出中,大幅度增加了社會保障支出,居民從國家和企業得到的社會補助收入增加較多。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呈現出協調發展的態勢。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發展,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2)本時期分配制度的效應
我國的經濟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實踐證明,黨的十四大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政策,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改變了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的分配政策,將個人的收入狀況與其對經濟效益的實際貢獻相聯系,充分發揮了人的主動性,調動了人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從而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隨著市場經濟改革進程中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投資主體逐漸呈多元化。多種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政策促使收入來源也逐漸多元化,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制度安排則加快了所有制的調整和完善,這種互相促進的政策安排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這樣的制度激發了要素所有者獲得最大利益的動力,促使其有動力提高要素資源配置收益和效率。可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有利于讓一切創造財富的因素充分發揮作用,最大化地優化了資源配置效率。另外,以貢獻為唯一標準和通過等量貢獻取得等量報酬的制度安排,也更加體現了分配的公平。
總之,通過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變遷的梳理發現,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伴隨著經濟體制的逐漸深入而逐步展開的,是我國各項制度改革中重要的一環,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并符合我國漸進式改革的特征,分配制度改革的變遷無疑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的速度。但是,也要看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由于各項制度的不完善性,從21世紀開始,收入差距的迅速擴大使得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日益嚴重,這對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是很不利的。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應縮小收入差距、解決收入不公問題,以構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促使我國人民能夠充分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