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現階段中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源起特征

(1)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的源起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土地、廠房、機器、資本等生產要素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不可能實現對這些物質生產條件或生產要素單一的社會占有,這一時期應具有不同的占有關系。只要生產要素被不同的個人或集團所占有,那么,這些要素所有和投入者就可以獲得勞動創造的價值和財富。歸根到底,分配是所有制的實現,如果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差別不能最終延伸到分配領域,轉化為對產品分配權上的差別,就等于否定了生產資料所有權本身。正因如此,馬克思認為“分配關系或分配方式只是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只要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實際發生了作用,它的背面就會“孿生”出對生產成果的分配。正面是生產要素的投入,背面就是生產成果的分配。任何社會都是這樣,都不能把同一事務的正背兩面分離或割裂開來。沒有正面的生產要素投入,就不會有背面的生產成果的分配;沒有背面對生產成果的分配,也就不會有正面生產要素的投入。

實際上,生產要素分配理論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最早是被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其基本觀點是各種報酬取決于各種相應的投入,憑投入獲取報酬,投入了什么生產要素就按一定標準取得相應的報酬。人們之所以有資格取得報酬,是因為他們為生產這些收入提供了生產要素,即有所投入,這些投入就是收入的來源。

(2)我國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的提出及其原因

一致的觀點認為,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發展了的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是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這種制度實際上是對原有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反思。在此之前,我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結構,而收入分配則實行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這其中,按勞分配是與公有制相對應的。從邏輯上看,這種分配“并存論”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僅有“并存論”在實踐中是很難具體操作的,也難以解決不斷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個人收入分配問題。一是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受到挑戰。在一系列的市場化改革中,純粹的國有獨資和集體獨資企業會越來越少,即純粹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逐漸在減少,公司混合制企業占比則會越來越高。這樣一來,按照“并存論”的分配理論解釋,按勞分配只能在少數的特殊行業發揮作用,在公私合營的混合制企業中則難以發揮作用,這樣會導致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難以堅持。二是勞動要素收入分配原則無法在公私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確定。在此以前,理論界的觀點是,在公有制經濟中實行按勞動要素的收入分配原則,而在私營和外資經濟中是實行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原則。問題在于,在公私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是應該采取按勞動要素分配還是按勞動力要素分配呢?在公私混合的所有制企業中,公有資產與私有資產已融為一體,我們已無法區分其雇員的勞動哪些是為公有制而進行的,哪些是為私有制而進行的。由此便產生了理論上的混亂。三是沒有提出要讓公有制經濟中國有資本或集體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問題。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報告中指出:“國家依法保護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財產,鼓勵城鄉居民儲蓄和投資,允許屬于個人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這里并沒有明確國有資本和集體資本是否可以參與收益分配。顯然,這與現實需要存在矛盾,在實踐中,政府不僅要求在混合所有制企業特別是股份制企業中的國有資本獲得收益,而且也要求國有企業中的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不讓國有資本參與收益分配在實踐中將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理論上將導致對國有資本所有權的否定。

綜上分析可見,我們必須突破傳統理論的束縛才能更好地完善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從“并存論”推進到“結合論”,更能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勇于承認,按勞分配與非按勞分配的結合不是板塊式的,而是兼容性的,正如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結合是兼容性的一樣,即按生產要素分配不僅適用于公有制經濟,而且適用于私有制經濟;資本參與收入分配不僅存在于私有制經濟,而且存在于公有制經濟。因此,實際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制度是對實踐中存在的按要素分配合法地位予以承認,很好地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揭东县| 郯城县| 镇远县| 馆陶县| 龙游县| 南昌市| 乌兰察布市| 吴桥县| 鹿泉市| 民丰县| 和田市| 荣成市| 柳林县| 深水埗区| 洛宁县| 靖安县| 台山市| 武陟县| 张家口市| 宁蒗| 涟源市| 通州市| 锦州市| 开江县| 曲周县| 凤阳县| 绵竹市| 镇江市| 安阳县| 鄂州市| 长寿区| 清水县| 津南区| 公主岭市| 仪陇县| 武胜县| 瑞丽市| 平度市| 武定县|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