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素參與分配對構建合理有序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研究
- 韓海燕
- 5348字
- 2022-07-28 21:16:57
2.3 實行按要素收入分配的必然性分析
可見,伴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原有的勞動收入是唯一的收入來源轉變為要素收入參與收入分配的多元化收入分配格局;二是市場評價機制取代行政機制。在我國目前的經濟格局中,很多領域都存在著生產要素價格扭曲的情況,如在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及資源市場,而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生產要素的價格,要素市場的不完善性、要素收入向人際收入的傳遞,造成了目前不合理的分配格局。
2.3.1 構建合理有序分配秩序、實施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我國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取得的最大成就便是“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這一制度的確立,這是我國構建合理有序分配制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以市場為導向的實踐經驗總結。
首先,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在市場經濟中,如同其他產品一樣,生產要素也是商品,也要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實現其使用價值。在市場交易的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通過提供給購買者一定的使用價值,從而獲得要素的價格,如工資、利息和地租等。而要素的價格應如同其他產品一樣,其價格由市場決定,即要素所有者在市場的交易中獲得其相應的收入,如勞動力所有者獲得工資,資本所有者獲得利息,而土地的所有者獲得工資等。也就是說,生產要素變為商品后,應該在市場上依照等價交換的原則實現生產要素的價格,即按要素參與分配方式就是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要按照其所有權參與分配,這是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方式的理論基礎,也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下的必然結果。
其次,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市場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方式起基礎性作用,社會資源的配置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調節。各企業只能通過要素市場獲得其所需的各種生產要素,同時,企業所生產出的產品的價值也只能通過市場這一渠道來實現,而要素的所有者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在資源配置中,市場中的“供求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三大機制共同決定了生產要素的價格在市場中由“看不見的手”來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中的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商品的價格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并受市場中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的作用,直接通過要素的價格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同時,對要素購買者的投資方向和投資規模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從而形成了不同比例的生產要素組合。由此可見,市場中資源的流動方向受到要素價格及其變動趨勢的影響,從而起到了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而正如Acemoglu所指出的,要素的收入分配會傳遞給人際的收入分配,從而影響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即要素在市場上的價格直接會影響到相關的收入分配狀況,要素所有者憑借其對要素所有權所獲得的相關收益會受到要素市場價格的影響,同時,要素的市場價格也決定著不同要素的比例,因此,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分配關系亦同樣會受到影響。由此可見,收入分配機制是與要素的資源配置機制密切相關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反映了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同時,也決定著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的格局。
最后,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逐漸深化的市場經濟改革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增大,同時也促進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與按勞分配相結合、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這一分配模式非常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一,其符合我國現有的多元化所有制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改變了原有的單一公有制結構,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發展的格局。而這種所有制結構形式,也需要分配體制作出相應的變革,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按勞分配單一的分配方式已經不適合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應實現收入分配的多元化,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產生的。第二,市場經濟中要素來源途徑的多元化。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較為快速的提高。在我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短缺,限制了經濟的增長速度。為了保持經濟的增長動力,必然要從多方面、多渠道獲取技術和資本等生產要素,而與此同時,這些生產要素的擁有者必然要參與生產結果的分配,從而獲得相應的報酬。第三,勞動這一要素的復雜化。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生產領域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生產工藝、生產流程也日趨復雜,勞動特別是腦力勞動在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企業的發展中,管理、科技創新等復雜的勞動要素對企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而管理勞動、科技勞動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勞動力所有者花費長期大量的投資,其擁有者應該參與分配過程,獲取相應的回報,這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第四,讓要素充分流動。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對要素的所有者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作用。因為高質量的要素投入會獲得高的收入回報,而高的收入回報又將刺激要素的所有者,進一步提高要素的質量,也就是說,要素所有者所獲得的收入與其所投入要素的質量和數量會互相影響。這種良性的循環不僅會促進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也會提高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激勵他們不斷地增加投資,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的良性發展。
2.3.2 要素市場的不完善會造成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
從理論上說,不同的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中通過參與生產、分配這一過程公平競爭,使其所有者獲得相應的收益,這應該是公平合理的。但是在轉型期的中國,由于存在很多制度性的因素,生產要素并非是在市場中交易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勞動力要素市場的二元分割和價格的扭曲
改革開放以來,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在不斷上升,但勞動這一生產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卻在不斷下降。收入分配中勞動收入占比越高,收入差距則越小,而目前我國的勞動收入占比僅僅高于一些貧富差距極大的南非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要素收入分配向人際收入分配的傳遞所引起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伴隨著改革的逐漸推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了大量的逐利資本,促使資本所有者在談判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原有“工資侵蝕利潤”的狀況逐漸改變為“利潤侵蝕工資”的既有狀況。同時,加之“減員增效”的國有企業改革,隨著大鍋飯的打破,大量的國有企業職工失去原有的工作,再次進入勞動力市場。與此同時,由于農村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率也迅速提高,農村中大量的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在兩者疊加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中的供給遠遠大于需求,使勞動力處于談判的劣勢地位,也使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大多數情況下處于馬克思所說的僅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的狀態,勞動力價格一直處于扭曲狀態。同時,各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資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長期將低廉優質的勞動力作為吸引外資的主要手段之一。地方政府成為壓低勞動力價格的主要推手,加之由于擔心我國制造業工資水平的提高可能會使我國喪失國際競爭力,從而使得我國勞動力工資長期在較低水平徘徊,造成了我國勞動收入占比的迅速下降。雖然在近些年中國制造業勞動力的工資水平較之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時由于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企業的利潤總額和利潤率反而呈上升狀態,說明我國勞動力價格被嚴重扭曲。因此,在資金流量表中,勞動者的勞動收入份額進一步下降。在勞動力價格扭曲的同時,由于勞動力市場中無處不在的行政干預及改革的非帕累托性,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以及行業之間長期處于割裂的狀態。如在城鄉之間,過去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勞動力在城鄉間不能自由流動,導致了城鄉勞動力的收入差距。雖然近幾年由于戶籍制度的改革,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流動自由較之前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城市內部的二元分割使他們雖然擁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但卻不能同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福利和待遇,工資水平也較低。而在地區之間,由于區域增長的非均衡性和戶籍制度的限制,勞動力不能在區域間自由流動,造成了不同地區勞動力收入水平的差距。同時,由于壟斷性行業的內部人控制行為,勞動力在競爭性行業之間和壟斷性行業之間的流動同樣受到限制,行業間收入的差距依然很大??梢?,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不是市場競爭造成的,而更多地受到非經濟的制度性影響,并沒有完全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交換的“形式平等”。
(2)資本要素市場的畸形發展
表面上看,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股票、債券、基金這些金融產品已是普通居民耳熟能詳的金融理財產品,金融市場較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也使居民有了更多的投資渠道,可以說是為居民獲得財產性收入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實際上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很單一。據調查,長期以來我國居民資產投入的主要目標是房地產領域,伴隨著房價的快速攀升而獲得可觀的收益。而在股票市場上,大多數的上市公司以融資為目的,分紅很少,且由于前幾年股市的長期低靡,投資者從股市中獲得很少的利潤,致使很多投資者失去了投資的信心。雖然后來股市不斷創新高,吸引了一些投資者,但不穩定的股票市場并未使投資者有作長期投資的信心。同樣,在基金市場上,大多數的基金盈利也較低,而期權和期貨等衍生品市場由于種類較少,而且期權期貨的操作需要更為專業性的知識,普通居民并不具備此類知識,只有很少的投資者能夠從中獲益。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我國的投資者將大量的資本投入了成本低、收益高的房產投資,獲得了可觀的資產收益,同時也助長了我國的“高房價”,導致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畸形發展。
同時從我國資本市場的整體來看,由于處于起步階段,資本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研究表明,高收入者資本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高于低收入者,致使我國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基尼系數不斷提高。此外,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加之一些非經濟因素,如政府和一些利益集團在公有產權向私有產權的交易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各種力量的影響下,買者與賣者的關系非常密切,在評估公有資產時,其被低估的情況時有發生,經常在不正常的市場交易范疇之內進行資產交易,致使國有資產以極低的價格被轉移到個人手中,加速了收入差距的擴大。
(3)資源要素市場中政府的定價權
“政府失靈”是指從政府的角度分析資源要素的價格,主要是因為政府的非完全理性,其在進行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可能出現政策失效,從而導致資源錯配結果。我國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是在不斷地摸索和實驗中出臺各項政策的,價格的改革是由雙軌過渡逐漸到完全市場化的。其中,產品價格自改革開放初期逐漸放開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基本上實現了在市場上自由交易和定價,而要素市場的開放要遲滯很多,至今仍然存在明顯的管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扶植,扭曲了要素市場。為了確保公有制企業的地位,政府長期對國有企業通過稅收、補貼進行扶植,以較低價格提供資源要素,并壓低利率為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扭曲了本可以良好運作的資源、資本等要素市場。其次,政府有選擇地保護產權。新古典經濟學指出,政府的出現,有效降低了產權保護和界定的費用,也促使產權制度得到普及。但是如果政府沒有能力運用好這種能力,會造成產權界定最佳狀態的偏離,導致比市場更差的效果,而這種現象在我國目前的要素市場上普遍存在。如政府通過嚴格限制開采權,運用行政壟斷的手段維持少數企業在上游的地位,不僅創造出了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也阻礙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后,在應該及時給予干預的方面,政府的政策未能及時實施。如在環境、資源等要素方面,政府本應及時出臺相關的稅收制度以降低環境資源所帶來的外部性,卻因相關制度遲遲未出臺而導致資源、環境要素價格的扭曲和被低效率地使用。同時,較低的要素價格和要素價格的管制既促進了高投資經濟增長模式的持續,又創造了出口低成本的優勢,使中國保持了近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然而,要素價格的管制卻造成了要素市場價格的扭曲,導致了財富的不均衡分布。這是我國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主要來源。因為在我國的自然資源市場中,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原則上歸全體民眾,但政府享有對資源的定價權,理論上地方政府為了提高財政收入,應該會盡可能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價格,但由于大多數的地方政府官員為了彰顯政績而追求其任期內地方經濟的快速增長。更有甚者,為了自身的利益訴求,盡量在任期內出售自然資源,從而導致自然資源的供給增加而價格下降,這樣就將原本屬于全體居民所應在未來獲得的財產收入在短期內轉移給了自然資源的買方和地方政府官員,導致收入差距迅速擴大。以土地資源為例,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急劇增長,土地價格迅速增長,由于土地的公有制,土地價格的上升使地方政府從中獲得了額外的收入。在不完全的土地交易市場上和不明晰的產權制度下,地方政府在土地交易時占有絕對的定價權。在征地時,政府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在土地交易時以行政手段強行壓低土地價格,以較低的價格從農民手中得到土地,再以高價出售,獲得了可觀的土地出讓金,提高了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使地方生產總值取得了“快速”的增長,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得到了保障。而在整個的土地交易中,利益主要在地方政府、政府官員和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受損失的卻是失地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