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國際物流鏈與供應鏈研究
- 張莉
- 3962字
- 2022-07-28 21:07:58
第一節 古絲綢之路
古絲綢之路是連接當時中國和西域各國的一條重要的經貿橋梁,是古代一條重要的“駝路”,也就是后來家喻戶曉的亞歐交流要道。說起絲綢之路的起源和歷史背景,必然會想到一個名字——張騫。兩千多年前,作為漢朝著名的外交家,張騫開始長達數年的西域出使任務。在當時,出使西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外交活動,這一方面是因為這項活動的目的性和特點,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項活動的規模空前之大。正是在這項大規模外事活動的推動下,西漢中原與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經貿往來變得越來越頻繁,而張騫出使西域也開啟了絲綢之路的偉大篇章。
對古絲綢之路背景的探究和追溯,首先必須充分了解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起初,這條獨特的“駝路”之所以能夠聲名大噪,并且被稱作“絲綢之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原與西域各國貿易交流的過程中,絲綢、茶葉、瓷器等手工藝品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貿易商品,其中絲綢的貿易量最大。從西漢到唐朝,幾百年的時間內,這一條著名的“駝路”上走過了無數個龐大的商隊,這些商隊沿著河西走廊來回穿梭,這一時期通過絲綢之路發展起來的貿易數不勝數,例如,江南地區、巴蜀一帶的綢緞手工藝品憑借著自身優質的產品品質享譽海內外,一時間成為那個時候舉世聞名的奢侈工藝品。19世紀中期,中外文化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國外不同領域的學者相繼來到中原進行交流學習,例如,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帶著對東方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憧憬和向往來到中國,他先后幾次到中國旅行,并且將自己七次在中國旅行的經歷完整地記述了下來,尤其是詳細地記述了絲綢之路的經歷,對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以及自己對這條古老漫道的所聞所見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也正是李希霍芬讓這條古老的“駝路”有了如今“絲綢之路”的名字。這條連接中國與歐洲最古老的商貿之路正式被命名為“絲綢之路”,也是從此時開始,“絲綢之路”的重要性開始逐漸被世界所認可。
從西漢到如今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經歷了多個朝代的變遷,政治環境經歷了多重洗禮和更迭,而絲綢之路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興盛與衰落。然而,盡管如此,絲綢之路作為商貿、文化等交流樞紐的重要地位卻從未改變,其重要性至今都無可替代。盡管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海、陸、空各種交通工具飛速發展的當代,絲綢之路仍然閃耀著璀璨的光芒,而其留給我們的無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則需要后人不斷發掘。
一、絲綢之路開辟時間
作為我國古代與西域各國通商交流的唯一一條重要通道,絲綢之路的開辟為沿線國家發展進步以及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這條重要的商路開辟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
考古學家在考古過程中發現,漢代之前的游牧民族古墓群中已經出現了帶有濃厚漢代文化氣息的物件,例如車馬、兵器、青銅器等,而這一時期西方的馬具、配飾也受到了當時中原人的喜愛。《穆天子傳》出土于戰國古墓,也是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經存在。《穆天子傳》記錄的是周穆王時期的歷史事件,其中就記載了周穆王曾經駕駛著由八匹駿馬拉的馬車巡游西域,最遠到達昆侖山西麓,并且受到了當地部落西王母的熱情款待。周穆王巡游離別之際,西王母將八車寶石作為贈禮送給周穆王,滿載而歸的周穆王成就了當時的一段佳話,而周穆王這一次巡游所經過的道路后來就被稱作“玉石之路”,也就是后來絲綢之路的雛形。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絲綢之路真正的開辟時間要追溯到西漢。在后人眼中,西漢時期的張騫就是名副其實的探險家,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張騫自請出使西域,先后經歷了13年,張騫的足跡遍及西亞、中亞、天山南北各個地區,他也是古往今來從中原出使西域各國的第一人,被后人稱作“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實際上,張騫出使西域之際,漢武帝正在準備發動一場與匈奴的戰爭。在此過程中,漢武帝偶然從一個俘虜口中得知,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國,其首領被匈奴單于殺害,漢武帝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于是便想聯合大月氏削弱匈奴單于勢力、里應外合來結束這場戰爭,便決定派遣使者出使大月氏。我們這里所說的西域,古時候指的是我國新疆、蔥嶺(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以西地區,直到中亞的巴爾喀什湖一帶。盡管從地圖上來看,這一片區域并不是很廣闊,但是想要經過這一片區域,則需要穿過沙漠、雪山、綠洲,并且要穿越西域7000多千米的荒漠和流沙地帶,所以,橫越西域在那個時代就相當于現在的登月計劃。而且漢武帝此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帶有外交性質,因此對使者有嚴格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具備外交家的能力,另一方面還需要具備穿越荒漠、雪山的膽識與能力。
為了找到更為合適的使者,漢武帝決定通過招賢榜納才的方式選擇使者,通過全國“招聘”的方式選出使者。于是,張騫便“橫空出世”,毅然決然地成了“揭榜者”。最初,張騫是以郎官身份應招,最主要的職責是出使大月氏。公元前139年,一場聲勢浩大的外事活動正式拉開序幕,此時的漢武帝、張騫乃至整個西漢百姓都不會意識到這一次的出使將會對后世產生何其重要的影響。
第一次出使西域,張騫是在匈奴人堂邑父的向導下進行的。初次出使西域時,張騫率領100多人,從隴西出發一路西行。盡管此次出使聲勢浩大,但是由于邊境正處于千鈞一發即將開戰之際,所以張騫此行并不太順暢,漫漫長路逐水草、篝野火,最大限度地躲避一切可能的亂蹄蹤跡,隨時提防可能出現的明攻暗襲。即便如此,張騫一行人一路上還是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剛出甘肅臨洮便遇到了匈奴馬隊,100多人的出使隊伍除了張騫和向導堂邑父之外,其他人全部遇難。當然,匈奴單于在得知張騫此行目的之后,也出動軍隊阻撓。匈奴單于將兩個人分開看管,讓張騫和向導堂邑父放羊牧馬,同時專門派遣人嚴加看管。為了加強對張騫的看管和控制,單于逼迫張騫迎娶匈奴女子為妻,除了監視他之外,還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張騫投降。從最終的結果也可以看出,張騫并沒有屈服,盡管每天過著度日如年的軟禁生活,但是他始終在尋找出逃的機會。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11年,最終張騫趁匈奴不備逃離了軟禁生活。
雖然被軟禁放牧多年,但是出逃成功之后的張騫并沒有忘記自己最初的使命,繼續踏上了西行的道路。出逃之后,他一路向西,沿著天山南麓,先后經過了焉耆、龜茲和疏勒等地,終于安全地穿過了沙漠戈壁、冰凍雪山、漫漫蔥嶺地帶。張騫出使的第一個國家是當時的大宛國(即今天的費爾干納盆地)。當時的大宛國在中亞地區屬于非常富裕的國家,盡管人口只有10萬人左右,卻極其富裕。“天馬”是大宛國最主要的特產。實際上,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大宛國國王就已經有連漢之意。然而,張騫到達大宛國的時候已經是出發11年之后的事情了,而此時的大月氏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月氏在大夏新建了王朝,稱作“小月氏”。時過境遷,大月氏已經變成了國富民強之地,當然,他們對匈奴也沒有了圖報之志。到達大宛國之后,張騫對西域諸國的風土民情、城鎮布局、地形地勢等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他還來到這一帶的大邦大夏國都藍氏城,發現這里有高度集權的王室,民多事商賈,兵弱怯戰。這些情況被張騫一一記在心上。在大夏進行一年多的考察后,張騫踏上了回國之路。由于曾經在匈奴被軟禁11年,張騫在歸國途中盡力避開匈奴控制區域。他改道向南走,翻過蔥嶺,沿著昆侖山北麓前行,先后經過莎車、于闐、鄯善等地區,進入羌族人居住區域。盡管一路都在規避匈奴,他還是不幸被匈奴騎兵俘獲,被扣押一年多之后,公元前126年,匈奴出現內亂,張騫才得以逃生。歸國之后,張騫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張騫又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探險活動,這一次的西行探險是從川地出發,主要探險區域是我國西南地區,但是最終由于蠻族人的阻礙而宣告失敗。之后,身為中郎將的張騫又開始了第二次西域出使之行,這一次的出行相較第一次有了更深入的外交進展,公元前114年,張騫在長安病逝。
張騫出使西域15年之后,西漢終于打敗匈奴,并且控制了張掖、酒泉等重要關口,這場戰爭的勝利成功地幫助漢朝疏通了西域交通線,公元前105年,漢朝派遣了一個絲綢商隊到達安息,之后出現了中國與西域間的物產大交流,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的發展
絲綢之路指的是歐亞大陸北部的一條重要陸路通道,北部的絲綢之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漢武帝時期,張騫的努力為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后到了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再次打通并延伸了絲綢之路,后來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中國的絲綢。所以,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的過程被稱作“鑿空之旅”。西漢末年,由于漢朝政權動蕩,邊境開始出現騷亂,在匈奴的騷擾下絲綢之路被迫中斷。
從西漢末年開始,常年戰亂加上邊境匈奴的襲擾,西域與中原隔絕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公元73年,東漢的班超又重新打通了這條重要的西域與中原交通通道。班超的貢獻不僅僅在于打通了封閉半個多世紀的西域通道,還將絲綢之路在張騫出使西域的基礎上延伸到了歐洲。當時正值羅馬帝國政治興盛時期,班超打通西域通道之后,羅馬帝國也順著這條通道首次與東漢洛陽取得了聯系,開始了與中國的交往。這一次成功接觸不僅僅是中歐首次交往,同時也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這一時期,通過這條漫長的絲路,中國的絲綢工藝品大量出口國外,絲綢成為這條商道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而絲綢之路也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比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通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