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王陽明傳
  • 周月亮
  • 2101字
  • 2022-07-12 14:40:35

3. 圣人必可學而至

十二歲那一年,他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說:“惟讀書登第耳。”王陽明憑著童心的大和真覺反駁老師:“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一個孩子怎么會想到這一層呢?只能說是其好奇心高遠、好勝心強烈、具有不可抑制的實驗沖動。他格竹子就是這種實驗性格的行為藝術:把自己當演員與竹子互動共舞,不是主觀看客觀,是尋找自己的感覺在怎樣工作,避開經驗試試自己的反思能走到什么境界。戴震小時候問他的老師:朱熹怎么知道千年以前的事情?梁啟超夸張地說:這一問問出了三百年啟蒙思潮。王陽明這一問一答,開辟了心學譜系“人人皆可成圣賢”之自己成全自己的人生跑道。讀書學圣賢是追求內圣,登第是世俗的外在成功。登第只能管一世之吃喝,學至圣賢則能永垂不朽。立什么志成什么人,以偉人自期的英雄主義,是我中華大丈夫薪盡火傳之心燈。

十八歲這年他與當時的名儒婁諒(一齋,1422——1491)的會面成為他邁進儒學門檻的標志,用《年譜》的話說“先生始慕圣學”。他領著夫人回余姚,坐船過廣信(今上饒),他特意下船專程去拜訪了婁諒。婁諒是明初著名理學家吳與弼的學生,吳是以朱學為正宗的,也有點兒心學傾向,婁氏亦然。婁氏向王講了“圣人必可學而至”的道理。這其實是儒學的通則,無論理學還是心學都篤信學而致圣的原理。只因正搔著王陽明此時的癢處,“遂深契之”。直接聽能感受到簡易明細的思路,大儒的氣象本身也有感染力。從此,王陽明更堅定了學做圣賢的志向:只要通過“學”能成圣,那我肯定能成功。

婁諒能點透眼前這個年輕人,因為他也有成圣之志。婁曾經游走四方,遍求名師,結果非常失望:“都是些舉子學,不是身心學。”輾轉聽說江西臨川的吳康齋(與弼)是個圣人,遂從老家廣信出發“朝圣”。這一次沒有失望,康齋也“一見喜之”,說:“老夫聰明性緊,賢也聰明性緊。”康齋針對一齋豪邁不治細事的特點,告誡他:“學者須親細務。”婁一齋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勿助”“勿忘”為居敬要指。這些也都是王陽明后來天天講的,尤其是親細務、事上磨。

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卷二中明確地說,王的姚江之學,婁發其端也。婁反對“舉子學”,倡導“身心學”,議論雖主程朱居敬之旨,卻深深地潛行著周濂溪、程明道之學,而濂溪、明道正是心學的一個有力的來源。謂婁發姚江之端,其實是婁契合了王的心志,更是那個“道”本身召喚了他倆對跑道的選擇。包括人們常說晚明浪漫洪流是左派王學開啟的,那也“根”不在王學而在浪漫。

明人上至皇帝大儒下至愚夫愚婦都信神秘數術。婁一齋在英宗天順七年(癸未,1463)進京參加會試,走到杭州突然返回。人們問為什么,他說:“此行非為不第,且有危禍。”果然,會試的貢院起火,舉子被燒傷燒死者無算。黃宗羲說這是他“靜久而明”有了神術。然而他沒有算出他的女兒嫁給寧王,使得他的子侄多被捉拿,門生散謫,他這一脈宗門狼狽不堪、寥落星散。王陽明平寧王后給已經自殺的“婁妃”以禮葬,既表彰其深明大義規勸寧王勿反的知禮精神,又報答了當年受婁氏點撥的恩情。

即使婁一齋不算王學的發端,陽明心學也不是空穴來風。康齋的另一學生謝西山就曾提出過“知行合一,學之要也”。康齋就講究身體力驗,只在走趨語默之間,出作入息,刻刻不忘,自成片段。他的口號是“敬義夾持,誠明兩進”,他與來從游的弟子,一起躬耕,自食其力,雨中披蓑笠,負耒耜,并耕于野,和學生一起吃最普通的百姓飯。陳白沙從廣東來就學,晨光初現,康齋就親自簸谷子。白沙不起,康齋大吼:“秀才,若為懶惰,即他日何從到伊川門下?又何從到孟子門下?”有一次割莊稼割傷了手,康齋說:“何為物所勝?”照割如初。曾感嘆箋注太繁,無益有害,因此,不輕率著述。省郡交章舉薦他,他不去當官,他說:“宦官、釋氏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難矣。吾寧出為!”(均見《明儒學案》卷一)他已在“轉”理學,盡管他并不想破理學規矩,但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太成熟了自然會出現危機。這種規矩儒者對理學的轉變,更有說服力地證明了理學非轉不行了,至少靠辭章傳注不能維持其精神力量了。心學轉變理學就是要重建儒學的精神路徑、界面以滿足人們那新的精神需求。轉向心學乃是時代走勢,王陽明是應運而生。

不過,理學的藩籬是堅固耐用的,它已經是“傳統的權力”了。婁諒向王陽明講得更多的還是“宋儒的格物之學”“居敬功夫”。王陽明過去是個活潑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別過一齋后,變得“端坐省言”起來。他的從弟、妹婿覺得奇怪,他說,“吾昔日放逸,今知過矣”。王陽明從此有了“道學氣”。然而也不是老老實實的道學先生,中年以后常愛手持拂塵(他年輕的時候成立過“掃塵社”,到晚年都在用掃塵喻指去蔽),像個道士似的。

弘治三年,王華服父喪回到老家余姚,監督著子弟們講析經義,以備應舉考試。王陽明白天隨眾學習舉子業,晚上搜取經史子集讀之,常常讀到深夜,打下了后來能夠旁征博引的文史基礎。從弟妹婿們見他文字日進,愧嘆弗如,感到“彼已游心舉業外矣,吾輩不及也”(《年譜》),這也是老子說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王陽明一生都得力于這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實驗心性、跨界打通的心法,而且總是就根源性問題提問,永遠突出簡單要點,尋求最為究竟的答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汉阴县| 洱源县| 阿城市| 古交市| 赞皇县| 称多县| 罗甸县| 吉安县| 金溪县| 兴和县| 腾冲县| 明溪县| 凉山| 周口市| 定兴县| 项城市| 仙居县| 紫云| 财经| 双鸭山市| 怀化市| 高陵县| 洱源县| 沙田区| 饶阳县| 许昌县| 隆子县| 西丰县| 淮安市| 武陟县| 高安市| 水富县| 仁寿县| 武威市| 泸水县| 阳山县| 广安市| 莒南县| 昌乐县| 富锦市|